安康柞蚕业史话

作者:周武智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1-08-04 17:01
    柞蚕发源于我国的山东半岛。史籍中有关柞蚕的记载,最早见于西晋崔豹所撰《古今注》记载:“元帝永光四年,东莱郡东牟山野蚕为茧,茧生蛾,蛾生卵,卵著石,收得万余石,民以为蚕絮”。说明西汉时期古人不仅初步掌握了柞蚕变态和生长规律,而且对其蚕茧己开始利用。在史籍中,柞蚕称之为野蚕,后来有的叫山蚕、槲蚕。柞蚕的正式命名,始于晋代郭义恭的《广志》,载有:“柞蚕食柞叶,民以作绵”。从我国柞蚕业的发展历程看,西汉至元代依靠采集野生柞蚕茧;明代中期以后,仅山东一地逐渐过渡到人工放养生产柞蚕茧。明末清初,山东柞蚕生产才向省外广泛传播,至清朝中期,包括陕西在内全国己有16个省引进了柞蚕业,我们安康的柞蚕生产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由郝敬修最早倡导兴起的(《汉阴县志》)。
    郝敬修,山东省高密县人,乾隆36年(1771)由监生任汉阴县知县。郝的家乡柞蚕生产发达,上任后他看到汉阴山野到处都生长着绿油油的槲柞,却不见枝头挂有檿茧,觉得十分可惜,遂劝谕民间放养柞蚕。他说:“山蚕者,异其名于家也。家蚕茧小,山蚕茧大,家蚕岁收一次,山蚕岁收两次;家蚕工在妇人,山蚕工在男子也。一夫计收茧十万,即减其半,亦得五万之数。百茧之丝价值百钱,五万茧之丝即价值五万,用力少而成功多,较家蚕岂每倍蓰哉”。为了普及山蚕,郝敬修按照“旧藏”《养山蚕说》抄录数本分发各乡,令其仿傚实行,开安康放养山蚕之先河。以后又按该书内容绘制了20幅图画,名曰《饲养山蚕二十图说》(或说《养山蚕二十一图说》,均佚失),刊印流传。其中:配蛾、饲生、治场、牧放、防护、晴摘、秋贮等法,叙述至为详备。兴安知州王政义披阅该书,认为可行,便令各属依试养殖山蚕,并书《养蚕说》褒之:“细阅蚕工二十回,前方未竞后方催。休言山茧轻于锦,半缕都从血汗来”。
    在郝敬修大力推广下,汉阴山蚕发展很快,蒲溪、涧池、平梁等地一年春秋两季所产槲茧“藏贮累累”,“缫车轧轧”不能停顿,以檿丝(山蚕丝)织成的槲绸成了颇有名声的特产,为汉阴百姓赢得了丰厚的利润。从此,临县山民争相傚仿,一时兴安州柞蚕业发展进入盛期。对于郝氏的卓越贡献,作为郝的前辈、曾任天津府静海县知县的汉阴人王承烈对郝敬修造福汉阴的惠政,创作了长篇叙事诗《邑候郝公劝养山蚕  既有成效  作歌纪之》,大加赞誉:“此中乐利宁有涯,知公长留去后思……争羡大醇无小疵,善政己教一斑窥……含哺鼓腹遍蒸黎,从此穷乡无怨咨,男耕女织际春熙,采风太史可登诗”。
    清朝后期,安康由于遭受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全区柞蚕生产处于极度衰败的境地,直到建国前夕,安康柞蚕业几乎绝迹。新中国成立后,安康根据自己的实际,因地制宜地在一些地方选用柞林资源放养柞蚕,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大跃进”中大炼钢铁,采取“剃光头”的作法大量砍伐成片林,大批宜蚕柞林遭到了严重破坏,使延续了180多年的柞蚕业遭到毁灭性打击。2004年,面对全市丰富的栎类资源,安康市蚕研所经过筹划准备,在2005年~2007年连续三年抽调科技人员,在岚皋县城关镇新春村、四坪村,汉滨区县河乡关沟村、关家乡李台村、张滩余湾村、大河镇兴华村,镇坪县城关镇文彩村重新开展柞蚕放养,年平均放养柞蚕种28㎏,三年总计生产柞蚕茧5600㎏。与此同时,汉阴县也在观音河乡观音河村放养柞蚕30亩,生产柞蚕茧250㎏。为未来安康柞蚕产业再起步、再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