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三届二次委员会大会发言之七

抢抓发展机遇 推进文化繁荣——对推进安康文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章 涛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2-02-02 23:57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党的十七届六中全集全党之力、举全党之智专题研究了文化建设问题,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把文化建设引入了黄金机遇期。为了抓住用好难得的历史机遇,全面摸清安康文化事业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因素,理清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全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对安康市近些年文化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查研究,结合实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以期能为新时期文化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我市文化建设基本现状和成就
“十一五”以来,安康市紧紧围绕“文化强省”和陕南突破发展战略,不断创新发展理念,明晰发展路径,破解发展难题,增强发展动力,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艺术产品生产、文化遗传保护、文化产业发展、文化市场管理、文化体制改革等都明显成效,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加强,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成。在“十一五”期间,我市以实施“两馆一院一站一室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为抓手,累计投入资金1.6亿元,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全面加强,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成型。
      (二)文艺成果不断丰富,文化活动方兴未艾。2007年,市政府设立文艺创作精品奖,极大地调动了全市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在“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创作出版各类文艺著作100余部;共创作大型剧目6部,小戏、小品、音乐、曲艺等作品200多件,书法美术摄影作品5000余件,重点作家相继进入影视创作领域,影视作品在全国打响,文艺作品获得全国和省级奖项近百项;以安康龙舟节、汉阴油菜花节、紫阳、平利茶文化节为主的大型文化活动成为安康特色。
      (三)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明显,非遗名录体系初步建成。通过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共调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点10000余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9000余处,全市馆藏文物达到2.2万件,“秦巴古盐道”、“汉阴古梯田”、“旬阳古矿洞”成为全省重大文物发现;全面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共记录线索4325条,初步建立了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四)文化产业迈出发展步伐,文化消费热潮正在兴起。全市各类文化资源得以逐步开发利用,广告业、网络信息业、新闻出版业、文化娱乐业、演出业、会展业、文化旅游业等文化产业项目陆续产生规模效益。截至“十五”期末,全市共有文化企业285家,从业人员2173人,总资产达2.5亿多元,年营业收入近2亿元,文化产业正日益成为全市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五)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发展活力逐步增强。安康市文化文物局与安康市广播电视电影局顺利合并,重新组建了安康市文化文物广电局,市、县两级分别设立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支队和大队。安康电视台、安康广播台“经营性业务与新闻宣传业务剥离”,挂牌成立了安视传媒公司、视通无线数字电视公司、中广传播安康公分司、安广传媒和安广文化演艺公司。安康歌舞剧团、安康影剧院顺利实现转企改制,合并组建了安康文化产业发展中心(安康市演艺影视公司),紫阳县剧团和安康汉剧团改制组建了紫阳民歌研究中心和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
      二、我市文化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在“十一五”期间,安康市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为全市跨越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但由于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顺、投入总量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因素,使全市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趋势和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显滞后,已经严重不适应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出的新要求。当前设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主要有:
      (一)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够完善。改革开放30年来,文化体制改革一直落后于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在全社会开展,而文化体制改革一直停留在行业内部,体现在形式上,很少从立法和制度层面解决问题,主要表现为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长期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长期依赖政府,在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微观运行机制上,如何加强宏观管理与增强微观活力的有机结合是文化管理工作的瓶颈问题。如:在文化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方面,文化主管部门没有人事调配主动权,导致很多文化事业单位专业岗位人员没有专业技能,影响业务工作开展;在文化站建设项目上,文化部门负责项目申报,计划部门管项目实施,财政部门管资金拨付,最终考核的是文化部门,导致“有权的无责,有责的无权”;在文化站管理上属乡镇党委政府对人、财、物统一管理,文化主管部门鞭长莫及,导致文化站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或挪作它用,文化站干部“专干不专,到处乱兼”现象严重存在;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由于制度监管和考核的疲软,没有规范的运行机制和绩效考核办法,在很大程度上呈现出“财政全额供养,员工养尊处优”的现状,严重阻碍了文化发展的动力。
      (二)文化经费投入长期不足。由于一些地区和部门对文化建设发展认识不足,以及我市各级有限的财政状况实际,使得文化事业和产业投入不足成为一种常态。文化建设长期处在“说起来重要、排预算次要、有矛盾时不要”的尴尬局面中。文化事业发展缺少支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维护、更新经费不足,文化项目的基层配套资金无法保证,项目建设或建成后运转困难,文化产业发展融资渠道单一,项目缺少包装扶持,文化产业难以迅速壮大。在“十一五”期间,虽然财政对文化的投入在逐年加大,由于财政对文化的投入费基数低,在投入方式上“重硬件、轻软件”,历年对文化欠账多,增加的绝对额不足以改变文化事业发展经费拮据的现状,多数文化单位只能“养兵”,难以“打仗”,严重影响为社会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2011年中央作出决定:在全国推行“三馆”免费开放,业务费用中央直补:市级两馆每年50万元,县级两馆每年20万元,乡镇文化站每年5万元。这项决定基本缓解了文业务正常运转的困难,但依然难以满足新的发展需求。
      (三)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当前,我市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能适应文化建设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是缺乏能策划、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另一方面文化艺术人才严重短缺,文化系统多年来没有足够的新鲜“血液”注入,文艺骨干年龄老化,导致人才青黄不接,尤其是戏曲创作、文艺编导、文博考古等方面的人才面临断层。前些年,由于一些客观原因,使文化事业单位的编制已基本饱和,想要的紧缺人才因为编制已满,难以引进,而不能适应工作的人员却占着编制和职称职数,难以发挥作用。据调查统计,当前,市文研室没有戏剧创作人员,全市文博系统、图书馆系统真正的科班出身分别仅有1人,全市所有乡镇文化专干中,有文化专业技能的不足10%,能开展文化工作的不足5%。
      (四)文化设施设备文化设施设备陈旧。在“十一五”期间,中、省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在基层乡镇,我市基本实现了“乡乡(镇)有文化站、20%的村有文化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了100%覆盖,广播电视村村通覆盖率达90%。但是,在一些地区文化场馆建设呈现边缘化倾向,城乡建设缺少文化活动场所规划,文化场馆被挤占、蚕食情况严重。目前,全市县级“两馆一院”设施大多数建于上世纪七八十代,房舍简陋、功能不全,没有必要的设备器材;文体广场、活动中心规划、建设不足,群众文化活动场地紧张;全市公共图书馆图书量小陈旧;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普遍老化、性能低下、科技含量不高,已严重不适应新的发展形势。
      三、推进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对策和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部署。省上做出了建设文化强省的决策。市委、市委决定以振兴汉剧为抓手,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文化工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我们必须紧紧围绕实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进一步破解文化发展难题,转变文化发展方式,着力培养和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大力提升安康文化软实力,努力开创我市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
     (一)切实提高对文化建设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乘十七届六中全会东风,进一步增强抓好文化建设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自觉性,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把文化建设与经济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把文化建设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在全市上下大力营造关注文化、关心文化、重视文化的浓厚氛围。
     (二)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十七届六中全会新要求,完善当地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划,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改变文化系统“头大无货、身轻无力、脚小不稳”的现状。加大市级文化基地建设,发挥龙头带动作用,达到“舞活龙头、带动龙身、摆活龙尾”的目的,重点在高新区立项建设安康文广中心,打造全市文化事业发展的总引擎、文化产业发展的孵化器,吸引文化产业公司入驻高新区。加大安康博物馆、图书馆、大剧院,三级电影院线建设力度,发挥主阵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争取项目对县级文化阵地进行升级改造,形成比较完备的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加大对文化事业的资金投入力度。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按照陕政办发[2002]07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规定,市、县财政每年安排文化馆业务活动经费、图书馆购书经费不得低于所辖人口人均0.20元的最低标准,乡镇财政每年安排文化站业务费不低于所辖人口人均0.30元的最低标准,保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正常运行。市县政府每年新增财力中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比例不得低于2%,确保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严格按照《汉调二黄振兴纲要》要求,落实振兴汉剧专项经费,用于全市文化事业发展。设立文艺精品创作专项资金,把重点文化产品创作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设立政府购买公共文化产品和官方接待文化产品的专项资金,用于政府和群众的文化消费支出。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以贴息、补助等方式扶持转企改制的国有文化单位在市场中立足,重点培育骨干文化企业。
     (四)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成效的文化运行机制。按照“政事分开、政企分开”的要求,做到不缺位、不包揽,完善市、县、镇文化管理体制。文化行政主管部门要重在安排布置、督促检查、依法监管和制定落实政策。文化事业单位要重点开展文化活动、生产文化产品。文化企业要发展文化产业、壮大文化经济,生产满足不同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避免政企不分,政府管的死、干预多。避免政事不分,“事业单位没事干,政府部门干不完”;县乡要改变“管事不管人、管人不干事”的现状,在乡镇比照其他事业站所,由乡镇政府负责文化站日常工作的管理,县级文化部门负责监督检查和考核,县文化馆、图书馆负责对口业务指导辅导;要为各级文化单位配齐必要的文化产品生产设备,让各单位有更好的条件从事文化产品生产。
     (五)加强文化艺术精品生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文艺精品的源源不断涌现是国家文化发展繁荣的标志,文艺精品就是文化生产力的检验标准。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加强创作规划和对重点创作的领导,根据创作人员年龄、生活经历、健康状况和专业特点、艺术个性、题材领域等差别,提出不同的要求,采取不同的方式,制定规划,提供条件,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落实,不断推出文化艺术精品。建立作家艺术家挂职锻炼制度、深入生活采风制度、重点文艺题材签约制度,重点创作人员体验生活经费年度补贴制度,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分类指导文艺精品和大众文艺作品的创作,实施好汉剧精品工程,改进完善《安康市政府文艺精品创作政府奖奖励扶持办法》,提高权威性和公信度。加大优秀文化产品推广力度,运用主流媒体、公共文化场所等资源,为推广精品力作提供条件。
     (六)实施人才兴文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培养造就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的梯级人才队伍。制定文化人才队伍规划,对“存量人才的整合、现有人才的提升、后续人才的培养、领军人才的打造、普及性人才的培训”等进行详细规划,大力实施“十百千万文化人才工程”,在全市聚力“打造十名文化拔尖人才,扶持一百名文化班社带头人,招募一千名文化志愿者,培养一万名文艺爱好者”。 严把文化事业单位选人用人质量,既要提高“入口”,真正确保“文化人”进入文化单位,又要疏通“出口”,把优秀文化人培养到领导岗位,实现中国人“学而优则仕”的追求目标。要在系统内放活人才流动政策,给文化行政主管部门更多更大的人才调配权。针对当前文化事业单位人员满编又缺乏专业技能的状况,通过轮训和脱产学习等方式提升专业能力,实行持资格证上岗制度,做到人岗相适、人尽其才。建立乡土文化能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补贴激励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扶持民间文化社团开展活动,发展壮大民间文化人才队伍,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让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安康市群艺馆副馆长、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