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一步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全民脱贫致富,实现富民强县目标,笔者认为必须正视问题,明确思路,再添措施,狠抓落实。
一、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一)基本县情。镇坪县国土总面积1497平方公里。辖9镇78个行政村,2011年末总人口5.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2万人。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增长15.6%;财政总收入增长17.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5.3%。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亿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715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828元。镇坪是国定贫困县和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1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9.2%,位居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第九位。在新标准下,2011年全县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2.9万人,农村人口贫困发生率59%;贫困村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59%。
(二)基本成绩。一是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增长。通过持续有力的扶贫开发工作,止2011年底,全县农民纯收入增长到4828元,较2000年增长3588元。二是贫困人口不断减少。止2011年底,按原贫困标准,累计减少贫困人口2万人。三是贫困群众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累计搬迁安置贫困人口2660户10209人,全县基本实现了水、电、路村村通。四是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增强。农村人口受教育程度稳步提高,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100%,高中入学率90.8%;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新合疗参合率96.2%;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生猪等特色产业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
二、制约扶贫开发的主要因素
(一)全县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一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国、全省、全市水平差距大。2011年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4.8%。二是县内贫困人口比重大,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500元的低收入人口2.9万人,占全县农业人口的69%。三是县内贫富差距大,镇坪农户的收入状况呈非常不平衡的“哑铃”状,即25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比重大,位于县道主干线,交通便利、经济情况好的村人均纯收入较高,大额资金都集中在矿老板、个体户手中。四是贫困人口的空间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高山区,扶贫开发工作难度大。
(二)基础设施落后制约发展。一是交通落后严重制约县域发展。没有连通区域、贯通本县的高速公路和铁路大通道,运输成本高、物价水平高、投资成本大、产业开发难,增加了建设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负担。二是电力输出能力无法承载将要形成的水电产能和规划发展的风电产能,严重制约了清洁能源产业发展。三是水利和农业基础设施落后,种植业主要是“靠天吃饭”。
(三)县域经济实力十分薄弱。建县时间晚,县域开发历史短,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2011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仅6.8亿元,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一产速慢、二产短腿、三产落后,应对市场竞争和波动的承受能力低下。
(四)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低。县内自然条件恶劣,“九山半水半分田”,群众居住发展环境差。多数农户居住在海拔1000米以上深谷切割的边远山区。农村资金积累、技术积淀、市场经验严重缺乏,农户承接政策扶持、应对外部竞争、承受市场风险的能力基础差,智障、残疾、五保等弱势人群的比例也较大,加之泥石流、滑坡、洪涝灾害侵蚀,因灾返贫、因灾致贫现象突出。
三、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建议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中,必须以扶贫开发总揽镇坪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规划引领、扶贫到户,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大力实施“十大工程”,实现达到富民强县目标。
围绕“五个提高”,实现“五个消除”目标。加快民居搬迁和改造步伐,提高贫困人口安居指标,基本消除不安全住房情况;加大扶贫帮困力度,提高贫困人口收入指标,减少相对贫困,消除绝对贫困;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和产业建设,提高贫困家庭经营性收入指标,消除无稳定增收渠道情况;坚持教育强县战略,提高贫困家庭子女教育指标,基本消除新生劳动力无大学教育和技能教育现象;扎实推进“三项建设、十大工程”,提高城乡公共服务水平,消除农村“五难”(出行难、就医难、用电难、饮水难、上学难)。
坚持扶贫到户,实现“12345”目标。注重网络建设,建立“扶贫信息网络”,实现扶贫信息户明白、村上墙、镇建档、县联网;加大包帮扶持力度,实现“两个100%”,即100%的贫困农户得到政策项目扶持,100%的贫困家庭落实党员干部包帮制度;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高贫困群众收入水平、人居水平和基础条件;因地制宜强化规划,贫困农户实现每户有一个发展规划、一项重点致富项目、一片支撑中长期增收的山林经济园、一项增收技能;重视人本综合扶贫,实现贫困家庭安居、教育、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五保障”。
善谋多措并举,实施十大工程。一是避灾扶贫搬迁工程。加快实施避灾扶贫生态搬迁6600户2.23万人,让有创业和就业能力的农户进城入镇发展,让有条件的贫困家庭在政策的扶持下加快向农村新型社区集中居住。二是扶贫到户工程。坚持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做到扶贫规划、产业扶贫、安居建设、社保扶贫、科教培训、干部包帮“六到户”。对贫困家庭实行一户一张扶贫到户明白卡,达到一户一个致富项目、一片山林经济园、一套扶持办法、一个干部责任帮扶。三是山林经济扶贫工程。以山林经济为抓手,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扶贫体系,达到贫困家庭一户一项高效增收项目,提升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四是城乡一体化建设扶贫工程。以设施建设为重点,实现“两个三万”人居目标,即3万人居住县城、3万人居住集镇和农村新型社区,让农村贫困人口走平坦路、住安居房、喝干净水、用放心电、进好学校。五是教育扶贫工程。建立贫困家庭子女从优生优育到初次创业和就业的全程奖补资助政策机制,促进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致富步伐。六是产业化扶贫增收工程。积极探索推进“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扶贫模式,努力实现一镇一个现代产业园区、一个产业公司带动、一片千亩规模的山林经济园,一村一个产业协会或专业合作社。七是科技文卫扶贫工程。提高医疗条件,降低医疗成本,减少因病致贫;抓好农村文体事业发展,建设体育强县和文化先进县。培育一批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示范户,创新社会管理,提升人口素质。八是信贷扶贫工程。深入开展信贷扶贫,加强信用村、扶贫项目资金互助村建设,建立主导产业保险保费补贴政策和带动贫困人口的信用奖扶政策。九是社会保障扶贫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做到农村低保应保尽保;全面落实农村惠民政策,加快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健全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防止因灾致贫。十是社会扶贫工程。在县外争取各方支持,推进扶贫开发。在县内以部门帮扶联村和村企结对为抓手,形成党委政府推动、部门联动、社会互动、群众参与的大扶贫格局。
四、急待研究的几个问题
一是尽快明确连片扶贫开发的政策项目和投资导向。
二是加快解决交通瓶颈这个制约特困地区发展的核心问题,“十二五”期间要想方设法开工建设陕渝高速公路平利至镇坪至巫溪段,尽早建设安(康)张(家界)衡(阳)铁路过境镇坪段。
三是彻底解决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和移民搬迁补助。
四是在连片特困地区率先建设一批示范区、示范点。重点对特别边远的省、县际交界区域,建立扶贫示范工作机制,把工作的重点、政策投资的重点投向最贫困、最难脱贫的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