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关于石泉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的视察报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2-10-29 17:30

 

为了解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情况,助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7月中旬至9月中旬,县政协组织相关界别委员从中等职业教育招生、培养、就业三个环节入手,通过实地入户走访、现场观摩教学、外出考察就业等方式,总结我县中职教育发展经验,分析存在问题,探索发展路径。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一、突出三项重点,总结职教发展经验

近年来,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县职教中心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先后获得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先进集体、陕西省农村成人教育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12年进入国家重点建设的千所改革发展示范中等职业学校,为建设立足本县、辐射周边、陕南一流的中等职业学校赢得了先机。

(一)政策保障是职教发展之基

1. 保障机制持续优化。一是完善政策保障机制。县委、县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石泉县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关于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促进城乡居民持续增收的决定》、《石泉县劳动力技能培训资源整合实施办法》等政策措施,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建立招生激励机制。采取行政推动和招生激励相结合办法,以新增劳力一个不少参加技能培训的要求,将职教招生纳入镇政府、县职教中心和初级中学年度综合考核,有效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需求,入学率位居全市前列。三是健全学生资助机制。按照国家关于中等职业教育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学生实行免费的规定,结合县域实际,自2010年春季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余万元资金免除县职教中心全体学生学费。全面实施国家助学金制度,给予每生每学年1500元的生活补助。建立校级助学制度,每年自筹10万余元奖励优秀学生和贫困学生,助学金覆盖面达到40%,确保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2.办学条件显著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争取项目资金3500余万元,加强了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和教学设备的投入。新建了学生实训楼、教学楼、宿舍楼1万余平方米;征地34亩,新建标准化运动场一个;装备电子白板教室24间;新建机械加工、数控、电子装配、可编程PLC变频、钳工、汽车仿真驾驶、汽车维修等40余个专业实训室,改善了教学实训条件。

(二)办学质量是职教发展之魂

1.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把“立德树人、福祉平民”的教育理念贯穿于中职教育始终,切实将教学方式从封闭教育向开放式教育转变,将教学过程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法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组织教学活动法转变,将教学目标从积累知识为主向培养技能素质转变。

2.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在狠抓招生工作,多举措引导学生入学的基础上,实行招生政策“五个放宽”,即放宽职业学校招生计划,允许学校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培养能力进行招生;放宽入学资格,取消年龄限制;放宽招生时间,实行春秋两季招生;放宽入学限制,对自愿接受职教学生一律实行注册入学;放宽生源区域,鼓励跨县区招生,充分发挥县职教中心区域示范作用。通过上述措施,全县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规模迅速扩大,县职教中心在校学生由“十五”末的300余人增加到目前的1500余人。

3.教学过程逐步改善。从教学实际出发,组织教师编写了《PLC实训指导》、《中级电工考前强化训练》、《数控实训课题训练》等校本教材。按照“明确任务、制定计划、组织实施、质量控制与检测、评估反馈”的教学环节,推动实训、教学一体化,提升教学效果。2011年,5名学生分获省级技能大赛二、三等奖,实现了省级大赛奖牌零突破。建立健全学生评价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对学生掌握的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及教师的教学计划、任务及要求进行评价,有效规范和提升了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工作。

4.教师队伍实力增强。一是配强班子。2007年以来,县委先后选配了3名年富力强的正、副校长充实到县职教中心。二是扩编增员。2008年,县委、县政府根据我县职业教育发展需求,一次性将县职教中心教师编制增加到80人。先后选调教师 11名,招聘专业技能教师30名。并于2008年起,县财政每年补助10万元,专门用于聘用技能型教师。三是强化培训。坚持培养、引进和校本研修制度,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国家、省、市级培训70余人次,选派骨干教师30余人次到江苏、广州等地参加企业培训。通过学习培训,县职教中心数控、机电两个骨干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全市一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初步满足了教学需要。

(三)人才培养是职教发展之本

县职教中心采取联合培养、德育塑造、贯通渠道、安置岗位等方式,努力培养“目标实际、知识实用、注重实践、岗位实在”的中职毕业生,为改善民生、实现充分就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1.培养方式日趋成熟。县职教中心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地区中职教育机构建立了联合办学模式,在联办学校完成学生技能强化和执业证书考取工作,使学生享受发达地区的教育资源。2012年,经陕西省教育厅批准为“五年一贯制”高职培养试点校,学业期满学生可取得全日制专科毕业证书。与高中升大专相比,缩短了学习时间,减轻了学生负担。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人格,关注学生成长,通过开展“文明采风”、礼仪知识与技能大赛、法制教育报告会、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其良好的行为习惯。

2.就业增收成效明显。一是扩宽就业渠道。县职教中心积极探索“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企业冠名班”等模式,在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地区建立了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就业安置网络初步形成。二是实现就业增收。2009年以来,县职教中心安置就业3323人,其中安置学生实习和就业2603人,实施劳动力转移培训安置就业720人次,主要分布在电子、精密制造、星级酒店等200余家企业,稳定的工资收入对学生家庭脱贫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时,企业的人文关怀,改变了中职学生“没出息”的自卑心理,使其受到了社会尊重,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向上、大胆自信的个性。例如,在考察的佳能(苏州)有限公司,企业员工每个人的领子颜色不一样,这些颜色只区分员工所在部门,无法识别管理层级,即使企业副总着装也和普通员工相同,使员工切实感到受尊重。

从入户调查的10户家庭看,户均人口数为4.4人,户均劳动力数为2.2人,已就业学生的月平均工资(扣除五险一金)为2995元,户年均总收入为52640元,已就业学生的年均总收入占户年均总收入的68.28%,既实现了“安置就业一人、脱贫致富一家”的目标,也对我县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例如,池河镇踊跃村九组的欧成林、喜河镇树林村一组的张诗涛,仅在半年的顶岗实习期间就给家里面邮寄1万元;2010年,云雾山镇板桥村部分村民参加了电气焊专业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学成后被安置到广州市从事电气焊工作,月收入4000多元,彻底改变了贫穷的面貌。

年份

就业人数(人)

年度总收入(万元)

2009

803

2812

2010

810

2916

2011

880

3379.2

2012

830

3286.8

合计

3323

12394

数据来源:县职教中心招生就业指导中心

12009-2012年县职教学生就业人数及收入情况统计表

二、探究四大问题,剖析职教发展困境

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导向偏差,致使生源不足。中职教育对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非常不相称,致使中职教育生源不足。政策层面虽提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受高考升学率考核指标和社会宣传及传统观念的影响,“重视普高、忽视职高”的社会观念依然存在,远未达到职业教育与普高教育大体相当的初衷。据统计,2012年全县初中毕业生参加中考总数为1178人,石泉中学实际录取1086人,有的初中生考了200多分就上了高中,即使勉强上了大学,毕业后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而且,又影响了高中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据抽查的10户显示,9户家长曾明确反对孩子上县职教中心,少数家长最初的抵触情绪还相当严重,仅有一户支持孩子上职中。如喜河镇树林村一组的张诗涛家里曾极力反对孩子上职中,直到孩子在苏州东山精密有限公司稳定就业并当上车间领班后,才对职业教育改变印象。同时,以下达职中招生指标为学生入学的招生模式已不适应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从表2可以看出,本县内职中招生比例呈现下降趋势,3年降低了近10个百分点。

年份

全县初中

毕业生数

下达职教招生计划数

职高招生百分比

本县内实际招生数

本县内实际招生百分比

招收县外及社会生

2010

2136

850

39.8

750

35.1

84

2011

1983

795

40

537

27.1

97

2012

1737

679

39.1

451

25.9

158

数据来源:县教体局

(表22010-2012年县职教中心招生人数统计表)

(二)资金来源不足,制约学校发展。我县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国家项目资金投入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职教发展资金缺口较大,仍有300万元债务亟待化解。同时,中职教育要适应技术革新和教学需求,就需要定期更新换代教学设备和补充实训过程中材料耗费,县级财政不能满足实训需要,制约了学生技能提升和精品专业建设。

(三)师资力量不足,教学质量亟待提升。在师资配备上,存在文化课教师偏多,专业课教师偏少;理论课教师偏多,实践指导课教师偏少;新任教师偏多,技术熟练教师偏少现象,不利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在师资素质提升上,缺乏有效地激励竞争机制,县职教中心无升学压力,以至于部分青年教师缺乏钻研业务的主动性,工作缺乏进取心。这些因素都制约了县中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四)服务县域经济社会能力有待提升。目前,我县中职教育与工业强县战略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化转移不相适应。受县域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劳动力价格因素的影响,中职教育培养的技术工人主要流向工业发达地区,中职教育成果对促进县域经济生产力的发展效果不明显。同时,赋闲在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不能得到充分的技能培训,对社会稳定会造成不利影响。

三、抓住五个关键,探索职教发展路径

    为进一步促进县域中等职业教育办出特色,全面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其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我们应抓住五个关键,探索职教跨越发展路径,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社会有用、终身受益的石泉中等职业教育。

(一)进一步做好顶层设计。要研究出台促进我县中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具体意见,制定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加经费投入、建立职业教育“立交桥”等配套文件,进一步完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同时,要重点处理好三对关系:一是处理好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关系。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和企业招工难的现象并存,究其深层次原因在于没有很好地处理中职教育与普高教育的关系,即人才培养结构不合理。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的是进入普通高校深造学术研究性和管理型人才,而中职教育培养的是技能型人才。就整个社会而言,许多岗位并不需要高学历人才,大部分岗位需要的是具有熟练技术的中职毕业生。例如,考察的佳能(苏州)有限公司拥有员工近8000人,而管理层仅有70人,可见企业不需要过多的“坐办公室的大学毕业生”。因此,应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的:“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建议逐步降低普高招生比例,合理分流初中毕业生接受职业教育,使全县人才结构日趋合理。二是处理好专业结构和社会需求的关系。据统计,我国初级财会人员、驾驶员人满为患,而数控机床操作技工缺口很大。这就要求,我县中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和社会需求相适应,不断增强品牌意识,下功夫培养特色专业,实现中职教育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型扩张的转变。三是处理好中职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中职教育培养的大量技能型人才在生产实践中既为企业带来了经济效益,也为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贡献。要高度重视中等职业教育对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以大量合格的高技能人才吸引先进制造业企业落户石泉,促进县域工业经济快速健康发展。要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中职毕业生,多渠道解决就业,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二)进一步增加经费投入。为建立健全稳定、畅通的资金来源及运作模式,确保中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持续改善,应结合县域经济发展实际,确定中等职业学校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基本标准,逐步实行依据生均经费基本标准核定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经费的制度;针对中职学生家庭贫困的现状,争取扶贫专项资金支持;形成国家专项资金投入为主,受教育者合理少量分担培养成本、学校设立基金接受社会捐赠等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机制,有效扩大我县中等职业教育资金来源。

(三)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一是狠抓基础能力提升。要紧紧抓住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和国家启动中等职业学校二期基础能力建设机遇,推进学校国家级实训基地、重点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要深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材改革,扩大校本教材的编写和使用;要围绕县域经济建设六大重点产业,制定“以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为主、现代农业为辅”的专业结构,在强化钳工、焊工、数控操作工的基础上,培养适应新兴产业的智能建筑高新设备的操作维护、智能化楼宇社区设施的管理与服务、金融、旅游服务、医疗陪护等技能人才,满足行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二是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多渠道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创新改革用人模式,支持中职学校聘任企业高技能人才担任专业课教师和实习实训教师;建立健全专业课教师到生产一线实践的制度,提高教师的实践指导能力;建立教师培训基地,配合中、省、市教育主管部门,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素质提高工程。三是加强职教品牌建设。要凸显办学特色,明确办学定位和教育教学理念,建设观念品牌;要打造独有的校本教材体系和合理优质课比率,形成课程品牌;要具有在一定时期内占据领先地位的优势专业,形成专业品牌;要创新学校特色管理模式和教学方法,形成管理教学品牌;要培养技能竞赛能手,实现学生稳定就业,形成技能就业品牌,努力提升县职教中心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四是健全培养模式。要以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完善“企业冠名班”,确保学生学有所用、充分就业;尝试建立与行业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与行业的对接;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实现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对接;探索建立“厂中校”、“校中厂”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实训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将技能在校内转化为成果;实施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开发虚拟流程、虚拟工艺和虚拟生产线等,提升实践教学和技能训练的效率和效果。五是搭建人才“立交桥”。进一步完善从中职到高职、应用技术本科相衔接的职业技术教育通道,支持开设“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试点;完善从初级工到中级工、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相衔接的技能人才培养通道,促进职业教育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融通。

(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一是改革政策环境。改变中等职业教育招生现状,通过中考分数线分流职高和普高学生,坚持中职招生任务仍与镇政府、初级中学挂钩,继续实行初中生上中职奖励政策,并建立中职毕业生就业奖励机制,鼓励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教育评价体系,增加职高升学比例在学校办学水平评价中的权重。二是多层次开展宣传。建立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开放日,使社会各界人士“零距离”接触中等职业教育。利用县级媒体资源,大力宣传中职学生通过技能教育脱贫致富的典型事例,用“身边的事实”纠正社会认知偏差。

(五)进一步增强服务能力。随着我县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要不断增强中职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意识,大力实施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工程和在岗职工岗位技能提升工程,强化培训内容与产业发展、企业需求的无缝对接。要将中等职业教育与实施新一轮扶贫攻坚工作相结合,重点加强陕南移民搬迁、城市困难群体和未就业大学毕业生的中短期技能培训,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大量合格的技术人才。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有针对性的组织县域内特困连片地区家庭子女免费学习职业技能,提供就业岗位,并组织贫困家庭成员学习畜牧养殖、果树、中药材栽培等专业技能,促使贫困家庭早日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