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至21日,市政协副主席徐铁军带领市政协机关相关人员一行14人赴沈阳、长春、哈尔滨等市,考察学习上述城市在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等方面的经验和做法。考察过程中,发现每个地方在制定产业规划、挖掘文化资源、建设文化园区、打造文化品牌、壮大文化产业发展方面都有各自不同的做法和特色,都有自己叫得响的品牌和龙头企业。几天下来感受很深,触动很大,“东北模式”给考察组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归纳其共有的特点主要有:
一是注重长远规划。沈阳市在《沈阳市文化建设纲要》中,明确了在未来二十年文化发展的任务和目标措施。同时还制定了《关于推进文化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沈阳市旅游产业发展布局规划纲要》、《沈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长春市制定了《长春市旅游规划大纲》,确立了生态、殖民遗迹、影视文化、汽车工业旅游四大名牌产品,完成了包括“长春旅游业发展规划大纲”在内的总体规划、各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主要旅游区(点)规划11项,初步形成了较完善的规划体系。哈尔滨市早在1995年就编制了《名城保护规划》,确定名城保护要本着“挖掘、整理、评价、保护、继承、利用、发展”的14字方针,重在抢救整修,依据物质环境整体性和历史面貌真实的原则,确定了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标准。同时,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制定相应的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在名城保护工作中宏观、中观、微观的有机结合,增加了可实施性,提高了可操作性。
二是弘扬区域特色。沈阳市在本地区文化发展与文化建设中,着重突出“清文化”特色,以此作为建设全国一流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他们注意充分保护、挖掘、利用清文化资源,在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上挖掘清文化的内涵,在城市雕塑、重点街路的规划建设等方面,集中体现“清文化”特点。同时,做大做强“清文化”产业,寻找“清文化”与发展旅游业、餐饮业、出版业、影视业的最佳结合点,让“清文化”成为一张靓丽的城市名片。长春市充分利用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基地这一优势,成立了由一汽主要领导挂帅的汽车工业旅游领导小组,制定了以汽车工业旅游项目开发为重点的《一汽旅游产品总体规划》,重点发展现代化汽车生产观光旅游、世界名车风采观光旅游、汽车历史文化观光旅游、汽车娱乐观光旅游和汽车购物观光旅游五大项目,以形成多元互补、立体交叉、丰富多彩的汽车工业旅游发展格局。在“中国长春净月潭冰雪旅游节暨瓦萨国际越野滑雪节”上,巧妙的将汽车文化和电影文化与冰雪文化相结合,体现了一种汽车、电影、冰雪交融于一体的地方特色的冰雪文化。哈尔滨市作为我国的北方名城,具有多元文化内涵。在开埠之初,由于外国移民的聚集,外来文化、艺术、宗教的渗透和西方城市规划理念的影响,形成了以欧陆建筑艺术为主的城市特色。哈尔滨市充分利用在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优势,以欧陆风情、“金源”文化和冰雪文化等为开发重点,每年举办冰雪节、“哈尔滨之夏音乐会”,以此增强哈尔滨旅游文化内涵,提高城市品位,塑造特色文化城市形象。
三是壮大文化产业。沈阳市提出“文化产业发展工程”,确定了“市场化取向,股份制运作,多元化投入”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路,努力构筑以文化演出业、电影放映业、图书发行业、文博旅游业、艺术培训业、会展业为骨干的文化产业格局。并注重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从蕴涵丰富的“清文化”到独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从美仑美奂的杂技艺术到“土生土长”的“二人转”,都被沈阳打造成了当地的文化“名片”,并打造成有一定规模的文化产业。哈尔滨市在发展冰雪文化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思路,创新方法,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和演变,哈尔滨冰雪节目前已成为集文化、体育、旅游、经贸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性盛会,以其宏伟规模和巨大影响力跻身于世界四大冰雪节之列。整个冰雪大世界采取了产品+文化+旅游+房地产+资本+网络的全方位整合经营。
四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沈阳市近年来不断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切实服务广大群众。修建了沈阳市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中心、沈阳儿童活动中心、沈阳市图书馆和沈阳市档案馆。残疾人康复教育培训中心是沈阳市“金廊”整体开发建设的重点工程,总占地面积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儿童活动中心为全国最大的室内儿童活动中心,规划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 沈阳市图书馆新馆约是旧馆的三倍多,在全国面积排名第二;沈阳市档案馆占地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1万平方米。“九一八”纪念馆在设置展区时,除了传统的资料照片、实物外,还运用声、光、电技术使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哈尔滨市在建筑博物馆中充分运用虚拟城市规划技术等高科技手段,制作了三维动画的“数字中央大街”,使规划成果更形象生动,决策更科学。
发展文化产业不仅是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是建设先进文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选择。我们在考察中注意到,上述城市在文化产业建设和发展中找准产业定位,主抓重点环节,夯实发展基础,都在积极实施把文化发展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结合,以文化力推动经济力,用无形资产增值有形资产的文化发展战略,实现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由此得出几点启示:
一要更新发展观念。东北模式告诉我们,要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要想真正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最关键的还是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要积极引导干部群众改变自身在文化发展上存在的“重事业轻产业”、“重社会效益轻经济效益”、“畏难发愁”等各种陈旧、片面思想,努力树立起“文化就是经济,抓文化产业就是抓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营靠市场、发展靠竞争”的新观念。
二要找准产业定位。如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文化资本转化为产业资本、突出创意策划、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是我们目前文化产业破题、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课题。东北模式告诉我们,文化产业发展关键在策划和创意,对物质的文化资源通过策划找出可经营的卖点,对非物质文化通过创意进行物化,使之进入文化消费领域,走特色之路。
三要培育骨干企业。要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为重点,形成拉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持久效应,实现文化生产与文化消费的良性互动。按照文化产业分类,对每个类别都确定有重点企业,把扶持政策向这些企业倾斜,推动其做大做强。
四要实施项目带动。以建工业园区的方式建设文化产业园区,把园区作为产业孵化基地,把文化产业大项目、大企业列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工程,提供发展条件,加大扶持引导,带动了特色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