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基层文化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作者:岚皋县政协调研组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2-11-15 17:50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促进岚皋县文化繁荣发展。县政协组织部分政协委员、文化界人士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全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群众文化设施建设与文化惠民工程,以及地方文化传承保护和开发利用等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岚皋县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城乡基层文化设施状况得到较大改善,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有力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1、文体设施建设有新的发展。在省、市大力扶持下,启动建成岚皋展览馆、17个镇()文化站、188个村级农家书屋、80个村级文化活动器材配送工程和1个县级支中心、11个镇(办)服务站、188个村级服务点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全县通有线电视的镇()达到16个,有线电视用户达到8939。成立了县级村村通标准化服务站,保证了“村村通”设备长期通、优质通。体育健身器材覆盖全县17个镇(办)70个村平均每年争取广播电视村村通、镇(办)文化站建设、省保单位维修保护工程、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重点项目10余个,项目资金累计达1500余万元。

2、文化创作创新发展。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音乐剧《南宫山之恋》,受到各级领导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肯定与一致好评,目前已成功演出数十场次。县文广局组织编印了《岚皋民歌》、《岚皋民间传说》、《岚皋记游》、《走进岚皋》、《笔墨岚皋》等地方文化书籍10本,尝试制作了《岚皋民歌联唱》等多部电视音乐作品以及《我从岚河上漂过》等多部电视散文,拍摄制作了130余部电视专题片。

3、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展顺利。近年来,县文化部门抽调精干力量,深入田间地头、山村古寨和各文物保护单位,走访了数以千计的群众和传承人,收集、整理了大量珍贵的文本资料、影像资料。圆满完成了周氏武学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南宫山莲花寺等7个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晓道竹马等7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的申报工作,目前完成了周氏武学馆一期维修工程和双丰桥禁赌碑保护维修工程。

4、群众文化活动持续发展。文化部门精心策划,积极指导镇(办)村和企业,利用重大节日和农闲时节组织节庆活动,举办春节文化活动、元霄灯会、文艺演出等“文化大餐”。深入开展“文化三下乡”、民歌民舞“五进”活动和“欢乐感动城乡”大型宣传文化系列活动,为人民群众带来了美的享受和艺术熏陶,起到了引导人、教育人、鼓舞人的作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开展农村电影放映,2个直属放映队和12个农村电影放映队巡回各镇(办)村进行电影放映,几年来共放映流动电影7128场,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5、文化市场逐渐发展与规范。岚皋县现有网吧、歌舞厅、台球室、游戏厅、书店、棋牌室等文化经营场所200余家,从业人员约1000人,同时开展了营业性棋牌室专项整治活动,共规范管理棋牌室120余家,有效净化和规范了文化市场。

二、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够到位。部分领导对文化建设不够重视,工作中存在“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没有切实担负起建设和管理文化站的责任,使文化站处于无人关心、 无人过问的境地,文化站和文化工作人员被边缘化,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基层文化工作健康发展。 

2、基层队伍不能完全适应文化工作需要。随着电视、电脑的普及,人们对群众性文化活动日趋冷淡,大部分青年不愿意参加群众文化活动,至使群众文化新人紧缺。县文广局和文化馆专业人才严重缺编,且年龄老化、青黄不接。许多镇办文化工作者队伍不稳、素质不一、人才匮乏,后备力量不足。大多数镇办文化站没有文化专干,有专干的也是“干而不专”,大部分时间被安排抓中心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组织文化活动。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普遍存在年龄老化,知识水平偏低的问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3、文化基础设施落后,文化活动难以经常开展。多数地方文化站呈现“三无”状态,即无经费﹑无场地﹑无活动。现有的文化设备陈旧老化,体育器材部分损坏,无力更新,图书室藏书有减无增。文化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县上大都是在传统节日、重要活动及节会期间举办一些歌舞演出等活动。平时很少开展活动,群众平时要想观看演出、欣赏节目,参与比赛很不方便。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活动日,县上组织开展的“文化、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也仅到个别乡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十分有限,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无从发挥,甚至出现个别外地演出单位来我县演出有色情、低级庸俗的节目,着实令人担忧。

   4、经费短缺依然困扰基层文化建设的发展。由于岚皋县经济欠发达,县镇两级财政对文化产业投入的资金偏少,比例偏低,未能达到国家关于“各级财政对文化事业经费的投入增长不低于当年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的规定。必要的文化活动经费及人员开支难以保证。文化单位特别是文化站工作经费普遍没有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基层文化建设经费没有保障,文化基础设施不健全,制约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三、几点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明确发展方向。针对我县奋力创建中国旅游强县并把生态旅游作为兴县之业的实际,切实加强文化工作意义十分重大。我们一定要不断增强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充分认识到“抓文化就是抓生产力和竞争力、抓文化就是抓凝聚力和号召力”,切实转变“重经济轻文化”的错误观念,始终坚持把文化产业作为战略产业来谋划,把文化事业作为民生工程来打造,全力促进县域文化的大繁荣、推动经济社会的大发展。要突出岚皋文化特色,按照“文化围绕旅游创特色”的要求,结合“三项活动”的开展,以“岚皋精神”引领文化发展方向,不断丰富“岚皋精神”的思想内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的生活方式,通过文化的潜移默化不断增强全民的思想文化素质、行为规范和思想境界,筑牢人民的精神家园。建议县委、县政府根据“十二五”规划和县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尽快编制完善岚皋文化产业建设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实施意见,引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文化部门尽快制定并实施文化发展战略规划,明确部门、乡镇职责,强化组织领导,理顺体制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和发展,努力实现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

2、提高队伍素质,完善体制机制注重现有专业人才作用的发挥,健全财政供养类文化从业人员的考核评价机制。对有特殊专长的文化艺术人才,应放宽使用年限,制定奖励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引入人才竞争机制,打破用人框框,将一批有艺术特长,懂业务善管理的人员充实到实际工作岗位,发挥其艺术才华和管理水平。针对在编和业余不同文艺团体,制定相应的奖补政策,激励本土文化的创作和传承。要加大文化产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等来岚交流和创业,为文化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有计划地组织基层文化骨干进行系统学习和专业培训,逐步培养、造就出一支懂文艺、有专长、组织协调能力强的基层文化工作人员队伍,适应和促进基层文化事业的发展。

3打造特色品牌,加大文化投入。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挖掘和发现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精髓,创作一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精品文化,提升岚皋知名度,为创建中国旅游强县打下坚实的基础。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狠抓文艺创作,每年邀请一批境内外文化名人和文艺爱好者到岚皋采风,奖励和扶持突出岚皋地域特色、体现岚水文化精神、提升岚皋知名度以及反映岚皋重大题材、人文景观、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主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并重的文艺精品。围绕旅游产业,重视宗教文化的发展,提升岚皋旅游的内涵和吸引力。力争每年举办一次文化工作座谈会,推出一批反映岚皋特色、展现地方风貌的优秀文化产品,掀起岚皋文化热潮,唱响生态旅游文化品牌。县财政应按照国家规定的要求,明确文化投入比例,保证重大文化活动的经费投入及文化馆、图书馆等公益文化单位的日常工作经费。

4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促推发展。按照“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管理服务、党委宣传部门指导协调、行政主管部门具体实施、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的职责分工,坚持全民参与、共同推进。建议县上成立指导文化事业发展的领导协调机构,统筹安排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集中解决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坚持把基层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经济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落实。宣传文化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扎实抓好文化建设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加强舆论引导,营造浓厚的文化发展氛围。财政、旅游、人社等部门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更加富有成效地推进文化建设。全体文化工作者和经营者要以繁荣先进文化为己任,当好文化创作、文化传播、文化服务和文化发展的中坚力量。全县各级各部门和广大人民群众要自觉增强文化意识,支持文化发展,扩大文化消费,活跃文化生活,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参与、共同推进文化发展的新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