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中医

作者:张海燕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3-09-18 09:56

老家的小镇,她拥有着一条古老的石板街,那窄小悠长的石板小径总会不经意间飘入我的思绪,温暖着那些陈年往事……

走过街口的石板桥,对面便是风雨飘摇几十载,古香古色的中药铺了,药铺里有位乡里乡亲都熟知的老中医,他几十年如一日,每天在这里坐诊一批批陌生又熟悉的病人。

老中医是当地的名医,医术高明,耐心细致,为人和蔼可亲,总是戴着老式黑边眼镜,留一捋花白的胡须,颇有点仙风道骨的感觉。

我大约六、七岁时的一个冬天,记得那时爷爷病得很严重,被从市医院抬回来的时候,那个夜晚家里上上下下显得异常“热闹”,只听大人们说:“爹肺肿得厉害,恐怕打不过了……”第二天早上,我偷偷溜进爷爷的小屋,昏暗光线下,只见爷爷面色晦暗,肢体浮肿的像发了福,挣扎着奄奄一息的喘咳。第三天,当我都不敢再去看他时,住对面山梁上的同年爷(与爷爷同年生)来了,他就是镇上唯一的老中医,听闻爷爷病重,特来探望。经过老中医的精心把脉诊治,诊断爷爷患有严重的肺气肿,中医学上是一种“肺胀,虚喘”症,那个时候我一点都不明白这些。他说:“爷爷是因久病肺虚,痰浊储留,致使病情逐渐加重严重阻塞呼吸。在大家都已经快要放弃时,他用中医之术悉心为爷爷调养,就这样,爷爷奇迹般地又活了整整两年。

小的时候,我身子很单薄,去老中医的药铺已经是件很平常的事了,我一点儿都不怕他。

他的中药铺非常简陋,斑驳纯黑油漆的木质柜台磨损得伤痕累累,高大的药架是一小格格的木抽屉组成,排列整齐有序,药名也是他用毛笔亲手写上去的,看上去都有些模糊了,由于经常填填补补,药柜上的药名新旧层次不一。每次看他拉开药架上装着中药的抽屉,一阵醇厚温和的药香便四处弥漫。

我去看病的时候,老中医总是微笑着放下厚厚的医书,用手捏捏我的小鼻子,亲切地说道:“小病号,让我看看,又怎么了?”接着,他会取出一个有点破旧的白杨布小米枕,让我把手放在上面,翘起他的兰花指仔细地给我把脉,时重时轻,时紧时松,还拨开眼皮看看眼睑,再看看舌苔……有时候还问我一些奇怪的问题。然后,他捋捋胡须对妈妈说:“小姑娘胃寒呀,脾阳虚衰,过食生冷,寒邪所致阴寒凝滞胃腑的病症。建议以后饮食要规律,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禁生冷食物”。开药方的时候,他喜欢用一支看起来有点老化的蘸水笔,药方上的字写得挥洒自如,满满的药方上我只认得出他的名字,好像里面掩藏着无穷的奥秘。

12岁那年,我又得了一种很痛苦的病症,村里称为“铜钱癣”,形状呈圆形,很像一个个的小铜钱,这顽癣几乎折磨了我大半年,就连我的腿上、脸上都有,又痒又痛,煎熬难奈。针也打了,药也吃了,软膏也涂了,妈妈的土偏方都不起作用了……为此,我绝望了好长一段时间,怕同学嘲笑而不敢去学校。无奈之举,妈妈只好带我找到病重的老中医爷爷,他因操劳过度,已在家卧病很长时间了。经过中医爷爷的把脉观色,说是由外受风毒,凝聚皮肤,内感湿毒。第二天,妈妈拿回了两瓶老中医带病为我配制的治癣中药水,有股浓烈酒味,还有未彻底碾碎药渣,每次上药的时候,也是我最苦恼的时候,伤口的阵阵刺痛至今都难以忘怀。第二年,我的癣在疼痛过后见好了。

病好了,我最苦难的日子也过去了,在即将花开的季节,老中医却离世了。每当看到我腿上曾留下的癣痕,老中医爷爷忙碌的样子便出现在眼前……

老中医不在了,他的儿子子继父业,继续悬壶济世,治病救人。而每每再去那里,我还是会想起亲切的老中医爷爷,他对病人每一个动作都那么轻巧,那么娴熟,“望、闻、问、切”是他对病人不可或缺的步骤,药柜上还有他的字迹,包中药的四方纸是他裁好的,捣药钵半边盖子也是他修好的……小小的中药铺,是他的毕生,他的一切,只是他走了,东西还在。

离开老家有些年头了,中医爷爷的后代仍坚持不懈地扎根于此,发扬中医精神,在乡间收购草药,自己加工处理,这样以来,老中医药铺人来人往,不仅病看得好,药也很便宜,老百姓最喜欢了。

有一天回去,突然发现这家药铺已旧得不成样子,房屋还出现了道道裂缝,门有些倾斜,牌匾也不知哪去了,还是很多年前一张被坐得发亮的木质长条椅,一个柜台、一个老中医后代,仍然在这片穷乡僻壤救治病人,惠及乡民,以最原始、最生态、最质朴也最精湛的医术造福着一方百姓。

在另一个国度里,不知为人和善、博大精深的老中医爷爷是不是还在热情、耐心地救死扶伤、妙手回春?他会不会想起留在世上那些未曾治完的病人?他是否还在想怎么样才能让这个世界不会再有那么多病魔?

老中医的灵魂一如家乡的那条石板老街,世世代代守望着这片土地,守候着古镇上每一位勤劳朴实的人民……

直到后来对中医有一些粗浅的认识,我才想起曾经有人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发扬和继承“秉德济世,为而不争”这样博大的中医精神,使人与自然和谐,“阴阳平衡,天人合一”。渐渐明白中医并不只是吃吃中草药,还有针灸、推拿、中医养生、气功等等,中医以人体是心脏为主宰的有机整体,五脏六腑之间有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诊病亦从整体出发,通过四诊(望、闻、问、切)察外知内,察舌方可测知内脏的功能状态,诊脉,观面色,甚至观察耳廓,也能得知全身情况,弄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和斜正之间的关系;中医崇尚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力求用最大化的医学效应,对身体最微小的伤害,最为轻巧地为人们减轻病痛;不仅如此,中医还蕴藏着哲学思想,认为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六合之中,自然环境之内,当自然发生变化时,人体与发生与之相适应的变化,如社会、环境、季节、白昼、地域、气候……这些对人体健康均是相互影响的。

通过实践与自己的亲身经历,虽然对中医的了解不足九牛一毛,但渐渐明白:中医的一把草、一根针以及一系列至今魅力不减的理论,自古以来始终不渝地济世救民,普渡众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医是一种文化、一种思想,更是一种主义,是中华文明得以长寿的秘籍,而其深藏的奥秘与哲思,更值得我们一生去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