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政协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

作者:王意华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3-10-30 17:35

近年来,石泉县政协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积极开展地方传统戏剧“汉调二黄”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在人力和财力上给与关注和支持,使这一独特的陕南地方剧种在保护挖掘中快速传承发展。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戏曲剧种,流行于陕南和陇东,因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2006年,汉剧(汉调二黄)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亟需挖掘保护和传承发展。

2010年,石泉县委、县政府坚持“抢救、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加强组织领导,推动班社建设,加大人才培养,推进汉剧进镇、进村、进社区、进景区、进学校“五进”活动,成立了石泉县“汉调二黄”业余剧团传习基地,每年下拨工作经费10万元。以县政协委员、市级传承人刘凤鸣为代表的8名“汉调二黄”老艺人为骨干,共搜集整理原始手抄剧本16本、老剧本15本,曲目、曲谱16本,历史演出黑白照32张,汉剧文献资料1本。业余剧团由最初的几人发展到现在的32人,目前已培养中青年演员10余人,在巩固传习十余个汉剧小节目的基础上,结合县情创作编排了《汉江上传唱着汉调二黄》、《汉调二黄丝弦曲牌联奏》等一批新作和三部小戏,今年已累计演出15场次,观众达万余人次。在安康市举办的首届汉调二黄班社擂台赛上,石泉县业余剧团荣获“二等奖”及“示范班社”称号,城关一小学生排演的汉调二黄《迎来石泉艳阳天》在安康市举办的“我要上龙舟节”电视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今年,县政协针对业余剧团人才缺乏和资金短缺问题,积极支持鼓励政协委员参与“汉调二黄”的传承保护和挖掘工作,并给与业余剧团10000元的工作经费支持,确保我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下得到传承保护和快速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