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条件的空前改善,生活质量的快速提升,不动产投资热点的转移,以及政府顺应时势而对第三产业发展的高度重视,使旅游活动、旅游产业、发展旅游的政策等都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全域旅游的概念,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提出的。
安康如何发展全域旅游,本人作为调研组成员,对如下几个旅游相关问题,提出如下建议意见:
一、清醒认识旅游资源,端正旅游发展方向。离开资源,旅游无从发展,对资源特质把握不准,旅游就不能顺利发展。安康资源的真正优势不在历史人文,而在以山水为载体的自然禀赋。而自然资源相较于外地,安康基本没有引人入胜的、能使人在一地流连忘返的名山名水,而连绵起伏的群山,蜿蜒清澈的河流,四季物候的色彩变换,清洁明静的时空环境,构成以广地域、大分散为特征,以步换景移、赏心宜人为卖点的旅游资源禀赋,这就是安康旅游资源的基本特质。因此,安康旅游消费,必然是以大范围流动、全方位涉猎、多形式体验为主场,以涉足局部、观赏一处为补充;安康旅游建设,理当以自然资源利用为主攻、以人文历史挖掘打造为策应。安康旅游布局,应该是放眼全域规划先行,着眼线路先抓节点起步。
二、明确发展旅游的目的,化解旅游投资难题。毋庸赘言,发展旅游的目的,无非是发展旅游产业壮大经济实力,美化人居环境提升居民生活品位。然而,离开投资这些都是空话一句。而投资行为取决于投资者的目的和利益。民间投资必然是市场化行为,以投资回报决定投资行为;政府投资因其公共资源的属性,必然是以社会公共产品为投资对象,不可能直接投资兴办产业。基于安康旅游资源禀赋,投资的经济回报总体上不可能达到预期,市场化的投资难以形成大气候,这就是安康旅游发展面临的最大困境。
如果把发展旅游的目的确定为美化环境提升居民生活质量,让民众就近就地都有条件赏花观景,生活在秀美山川之中,并以此优化旅游投资环境,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投资困境就可从容走出。
用活搬迁移民、城镇化、水土保持等民生性投资政策,在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引领下,把旅游元素融合在民居建设、生态工程建设之中,使民居及其民生工程兼具旅游产品的价值;使政府投资具有了富民公益性与旅游产业性的双重属性。民众在分享公共资源的同时,社会也蓄集了旅游发展的潜力。
抓住国省县村户道交通建设及生态建设等投资机遇,优先优化旅游资源富集地带的交通条件和生态环境,凸显具有旅游深度开发潜力的资源的投资价值,增强市场化旅游投资的吸引力,从而加速旅游产业的发展壮大。
利用乡村文明建设、植树造林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等政策机遇,增强民众保护和美化环境、文明待人接物的意识,不断优化旅游发展的人文环境;增强农业产业园主参与和服务旅游活动的自觉,让农业产业园具有提供农业产品和旅游产品的双重功能。
三、立足旅游资源禀赋,发展全域旅游。目前业已形成规模的一城一湖一山,虽然形成了安康旅游的骨干,仍有深度开发的潜力,但面临周边旅游同质产品的强势竞争,成为我市旅游产业顶梁柱的前景并不乐观,旅游作为产业在全市经济总量上的贡献率可能长期低位徘徊。
基于本人对我市旅游资源禀赋特质、旅游发展目的以及获得旅游建设投资渠道的认识,无论规划或者投资建设,要打破县际区划限制,着眼全市拉大骨架,突破一景一地的局限,着眼连珠成串互补增效。具体设想概括为:两线、三环、三中心。
“两线”即汉江从石泉至白河一线,可上接汉中,下连湖北,以以舟船为载具,水上观光旅游为核心,将沿江已开发景点景区连成一线,拓展其旅游市场;从马池经江口到沣峪口一线,以步行探幽和自驾观景为核心,以子午古道的人文内涵和层恋叠嶂的风貌,吸引关中城市群人众质高的旅游群体;
“三环”即从平利、镇坪、岚皋到安康的环线、从石泉、宁陕、汉滨北部山地到恒口的环线,从旬阳县城、小河、双河到蜀河的环线。
上述环线以农家田园风情和秦巴自然景观为核心内容,以自驾观景游客为主要服务对象。
“三中心”即以安康城区为支撑点,以宁陕龙王和平利八仙为游客集散地的三个中心,这些地域旅游资源富集,旅游开发相对集中,服务半径比较合理,且本身就是旅游景区,应当增强旅游服务和保障功能,打造成旅游人群的目的地和集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