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旬阳县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提振与服务的调研报告

作者:旬阳县政协调研组:薛进利 马飞 马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7-08-03 16:52

实体经济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立身之本,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提振发展是推动旬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准确了解当前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现状,找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和问题,助推实体经济企业提振发展,县政协调研组先后深入到高新区重点实体经济企业和相关单位进行了调研,并与相关方面的政协委员和代表人士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形成了调研报告。

    一、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发展概况

旬阳高新区是在县生态工业集中区和吕河工业集中区的基础上设立的省级高新区。2016年,高新区已有企业237家,营业收入222亿元。有工业企业137家,实现工业产值183亿元,其中规模工业企业29家,产值107亿元。高新区规模工业产值、财政收入占全县比重的55%左右。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已成为旬阳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按产业类型大体可分为四类:一是新兴材料类企业。主要以矿产加工和建筑材料加工等为重点,产值收入占高新区实体经济总额的37%左右。二是生物制品类企业。主要以烟草加工、富硒食品加工、医药加工、包装饮用水等为重点,产值收入占高新区实体经济总额的50%左右。三是装备制造类企业。主要以汽车装备制造、汽车配件加工、铸造加工等为重点,产值收入占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总额的8%左右。四是现代物流和服务类企业。主要以白柳、草坪等物流园为载体,从事现代物流和相关服务经营,产值收入占高新区实体经济总额的5%左右。

当前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发展,一是整体上发展速度趋缓。由于受大的外部经济环境影响,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发展整体减速,2016年规模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8.9%,低于全县19.1%的增速,2017年第一季度高新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速为-2.4%,工业用电量、工业增值税持续下降。二是具体企业“喜忧参半”。尧柏水泥、宝通、大地复肥、祝尔慷食品等8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于国家加大基础项目投资、市场回暖和企业自身努力等因素,2017年以来的生产经营情况明显好于去年。而烟厂、宝利、鼎盛建材、健兴魔芋等10余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于受国家计划调控、市场、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生产经营下滑严重,经营困难,特别是烟厂1-5月产值下降了30%,对高新区实体经济整体增长影响较大。

二、当前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转型升级不力。矿产加工、烟草制品、装备制造、水泥建材等传统行业的实体经济企业,由于受政策、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的限制和影响,转型升级面临着诸多困难。除了少数企业在积极谋求技术创新升级发展外,多数企业束手无策,在转型升级方面没有多大作为和成效。如,作为高新区三大主导产业之一的新材料产业名不副实,依然停留在以矿产初加工为主的低端水平,在新材料技术和工艺上没有实质性突破,转型升级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这一产业的转型升级能否真正实现,前景堪忧。烟厂虽然正在实施技改扩建,但由于受国家宏观控烟政策的影响和市场因素的影响,技改完成后能否实现其设计的产量产值目标,也不容乐观。装备制造业方面,现有企业没有实现有效地产业协同发展,整体工艺和技术水平也处于较低层次,受市场波动影响较大,缺乏有效的竞争力。

2、新动能培育不足。在新兴产业和实体经济培育方面,虽然初步确定了医药产业、富硒食品和拐枣、油用牡丹等特色生物资源加工等产业项目,但是在培育发展中,由于思想还在摇摆,决心还不坚定,培育力度还不够,效果还不明显,还无法成为支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高新区的实体经济面临着现有产业和企业发展动力不足,甚至下滑,而新兴产业和企业又未培育形成,经济发展缺乏新动能的重大危机。

3、服务保障不优。一是硬环境不“硬”。高新区内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土地平整不到位,企业建设成本大。同时,我县对外大交通存在明显“短板”,加大了企业的生产运营成本。二是软环境更“软”。不少企业反映,到单位办事,门虽好进了,脸虽好看了,但办事效率依旧提高不大,不作为、慢作为的“顽疾”治理成效不明显,审批事项多、管理部门多、应付检查多,依然改变不大。加之,一些群众闹访、阻工和干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许多企业觉得发展环境在恶化。三是用地保障滞后。高新区目前土地储备仅472亩,储备不足,并且工业用地与居住用地犬牙交错,没有明确分界,征地难、拆迁难、报批难、企业用地难。如一些企业反映,用地手续办理用时三四年,甚至五六年也不足为奇。同时,用地贵的问题也较为突出,高新区多数企业的实际用地价格每亩超过20万元,远高于我县周边区域。四是支持力度不够。许多企业反映,政府在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发展上,缺乏系统有效的政策,有限的优惠政策有时也不能兑现落实,资金扶持方面存在“撒胡椒面”的问题,作用和效果不明显,缺乏为企业服务的有效平台。在领导精力上、干部力量上、财政支持上,对实体经济企业的投入支持不够。

4、企业自身不足。一是信心不足。面对当前依旧低迷的经济形势,传统行业盈利能力下降,新兴产业方向不明,许多企业对未来的预期降低,投资意愿不强,信心不足。二是人才不足。园区内大多数的实体经济企业普遍存在人才不足和人才难留的问题,主要缺乏高级管理人才、高级营销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如,润农公司现有40人,但管理及技术人员仅有8人,占比20%,远低于60%的需求比例。三是创新不足。园区内有一半以上的企业近年来没有在技术引进和研发创新方面有过投入。在创新方面有投入的,也大多用于设备的更新,只有较少企业用于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研发项目的投入,且创新投入的资金数量偏少,致使高新区的实体经济企业整体创新能力不足,创新发展效果难以显现。四是资金不足。高新区70%以上的实体经济企业都反映缺少资金,影响企业正常运转,制约企业的设备更新和升级发展。如,宝利机械因为缺少资金,无法按计划扩建厂房和购置新的机床设备,将错失给陕汽和亨通铸件提供配套加工的机遇。企业普遍反映,不仅融资难,而且融资贵,例如,企业向金融机构融资贷款时,除了正常的利息费用外,还有评估费(5%)、公证费(3%)、担保费(3.6%)、保险费(0.7%)等相关费用需要企业支付,企业向金融机构的实际融资成本往往超过15%。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使少数企业不惜铤而走险借高利贷,陷入债务“泥潭”。

   5、体制机制不顺。高新区依托原有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没有土地、规划、环保、安全等方面的行政审批权、执法管理权、资金分配权等,责权利不协调,致使高新区无法有效地统筹资源、推进发展,目前只能为企业提供有限的协调服务工作,高新区管委会的作用没有真正发挥。

三、对策与建议

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提振发展,关键在于要从政策、平台、环境、人才、体制等方面构建和落实有效的保障支撑体系,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实现经济发展新旧动能的成功切换,从根本上提升实体经济企业发展质量和层次。

1、创优政策——构建有效的政策支撑体系。在对原有政策进行全面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我县实体经济企业提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研究出台一批管用、具体、可操作、系统协调的配套政策,并重点抓好政策的贯彻落实,实施“内外”企业平等相待。建议重点研究制定以下八个方面的政策:一是我县支持实体经济企业提振发展的实施意见,对全县实体经济企业发展进行总体部署和安排。二是支持实体经济企业研发创新的激励政策。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一定资金,支持奖励实体经济企业研发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成果,坚持一年一个重点,避免资金“撒胡椒面”,解决实体经济企业研发创新资金不足、动力不足的问题。三是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加大品牌建设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激励政策。建议县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实体经济企业品牌建设的奖补激励。四是聚焦产业链条招商,按照“内抓基地、外抓招商”的思路,努力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要用全民大招商的激励政策,按照招引企业最终落地实现的产值和税收兑现奖补激励。五是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发展的用地保障政策。加强土地统征储备,优化土地供给,建立租让结合、灵活多样的用地政策,有效降低企业用地成本,限时完成用地审批和供给。完善高新区用地规划,合理划分工业生产区和居住区,对划归工业用地的予以严格管控,把规划为工业生产区的现有居住人口逐步搬迁,以减少矛盾和干扰。六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融资担保和财政贴息政策。对实体经济企业银行贷款进行一定比例的贴息补助,同时加大融资担保力度。七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税费优惠政策。对实体经济企业征费减免,税收地方留成部分按一定比例奖补返还,奖补返还资金支持企业用于研发创新和设备改造投入等。八是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引进高端人才的激励政策。对于有贡献的企业人才,允许高新区制定政策留住人才。

2、创优平台——构建有效的平台支撑体系。针对我县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的实际,建议重点做好综合服务平台、创新研发平台、小微企业孵化平台、企业融资平台等四个方面平台体系的构建。一是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整合现有相关部门的分散平台,由高新区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统一构建一个涵盖资源信息、产业项目、产业政策、办事服务、投资指导、投诉举报等内容的企业综合服务平台,把该平台建设成为一个信息共享、供需对接、高效服务的平台。二是创新研发平台(科技成果引进转化平台)。政府加强引导,采取“政府资金+社会资本”的方式,建立总规模5000万元以上的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投资基金,投资支持实体经济企业依托科研院所建立研发中心或实验室,进行技术攻关和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促进实体经济企业的创新发展。三是小微企业孵化平台。在高新区专门设立基础设施到位、办公条件完善、零成本入园的小微企业孵化园,重点培育有潜力的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小企业,并提供创业贷款资金和2年免租金、免税费服务,使小微企业能够加快成长。四是融资平台。要立足于解决实体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积极搭建融资平台。政府要引导社会资本建立实体企业投资基金公司,直接投资有潜力、前景好的实体经济企业。以奖补的有效方式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在证券股权市场挂牌交易。进一步做实高新投资公司、城投公司和农业科技开发公司,为实体经济企业直接提供融资服务。积极探索在县上设立财信担保公司,为实体经济企业贷款融资提供便捷服务。规范中介机构涉企贷款服务收费,实施最低价标准,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完善金融服务模式,加强政府、银行、企业的密切合作,定期组织县内银行深入企业考察,召开银企合作座谈会,帮助企业解决融资困难,努力实现金融机构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要下决心从严从快打击高利贷。

3、创优环境——构建有效的环境保障体系。越是在经济发展的低迷时期,就越需要党委政府精心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使之成为激发企业活力、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强动力。一是统一思想上的共识。近期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县域创新驱动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一系列降费减税政策及深化“放管服”行政效能改革的务实举措,这必将提振实体经济的整体发展。对我县实体经济企业的提振发展,既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更要有坚定的信心,要继续喊响叫亮“工业强县战略”,加大县内企业宣传力度,倾力营造重视和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浓厚氛围,合力推动我县实体经济企业的转型升级。二是补齐硬件上的短板。要有效整合部门项目资金,加大高新区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土地平整力度,同时全力加快316国道、211国道的二级路改建进度,确保早日建成使用,继续加大桐旬高速争取力度,尽最大可能补齐发展硬件上的“短板”。三是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围绕“放”,转变政府监管方式,落实国家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的要求,由注重事前审批监管转向注重事中事后监管,尽最大可能地减少审批、精简审批,压缩审批时限,推进工业企业项目审批期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压缩三分之一,提高办事效率;要围绕“管”,着力加强执法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坑蒙拐骗、敲诈勒索、侵权经营、恶意拖欠货款等影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破坏经济发展环境的违法行为,维护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要围绕“服”,真正落实好企业帮扶责任,对重点企业要象脱贫攻坚一样,有针对性的精准选派帮扶工作队驻企帮扶;高新区要成立顾问团队,定期走访企业,为企业问诊把脉;部门间加强联动会商,引导支持同行业的企业依托龙头引领做好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同时,引导和服务企业加强内部管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能力;要围绕“降”,彻底清理规范涉企收费、罚款和保证金等,合规费用的收取能减免的予以减免,无法减免的一律执行最低收费标准。实施地价、水价、电价、气价等优惠或补贴,监督落实好国家涉及企业的减费降税政策。在县内企业产品的推广使用上,政府机构应优先纳入采购目录,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使用,降低企业的产品营销成本。

4、创优人才——构建有效的人才支撑体系。实体经济企业的提振发展最根本的是要依靠创新驱动,而创新驱动的实质是人才驱动。一是要重视人才。一个地方的发展,核心是要集聚各类人才,要能够引进人才并留住人才。建议县上结合我县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和实体经济企业人才状况,制定我县实体经济提振发展人才建设规划。二是要培育人才。要注重做好企业家人才、企业高级管理人才、营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政府重点部门经济类人才的培养和建设。政府牵头每年组织县内企业主、创新性人才、党政经济人才等重点人才到发达地区创新基地、高科技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实地学习和培训,促进各类人才的成长进步。三是要引进人才。鼓励企业加大急需高端人才的引进力度,对县内实体经济企业引进高端人才并做出实质性贡献、发挥作用明显的,县上可以制定专项优惠条件,面向全国招选精英。四是要留住人才。建议对高新区实体经济企业连续3年地税纳税在1000-2000万元、3000-5000万元以上的人才,分别给予副科、正科政治和经济待遇,由高新区统一管理。对于实体经济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县上应提供统一的周转房,按其实际贡献享受不同标准的住房保障,支持企业科技人才以技术入股的方式参与利益分配,每3年评选一批实体经济优秀企业家和企业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予以重奖,全方位地营造有利于企业人才干事创业的环境。

5、创优体制———构建有效的体制保障体系。要理顺体制机制,做实做强高新区,全面增强高新区的统筹发展能力。一是放权。要以合理的方式赋予高新区管委会县级行政审批权、执法管理权、资金分配管理权和相对独立灵活的人事管理权等,使高新区享有充分的职权。二是赋能。要进一步明确高新区的职能与职责,明晰事权划分,高新区主要负责区内开发、建设、规划、管理和企业服务等项工作,其他农村社会事务由具体镇村(社区)负责。三是强体。加强高新区管委会机构和人员配置,增强其在土地、项目、薪酬、建设管理、企业服务等方面的统筹能力,加强产业布局的指导规划,增强产业协同发展,避免产业趋同和“窝里斗”,让高新区管委会真正成为能够给企业提供统一优质服务的“窗口”,能够统筹经营好高新区发展的“当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