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师傅,今儿中午的鱼香茄子味道不错!”
家住江北,每天在市政协机关食堂吃饭的张小平最近可是把茄子的各种做法吃了个遍。早餐:凉拌茄子、茄子包子,午餐:红烧茄子、清蒸茄盒,香辣茄子干,晚餐:茄子面条,茄子饼……每天吃茄子,食堂师傅为啥就这么偏爱这道菜?干部职工为啥就没有意见呢?
其实啊,这天天顿顿的“茄子宴”,还得从市政协机关帮扶的贫困村说起。
汉阴县漩涡镇大涨河村是安康市政协包抓的深度贫困村。这里山高路远,地广人稀,距离汉阴县城近三个小时车程,受自然条件制约,农业靠天吃饭,经济基础薄弱。自2018年3月,市政协扶贫工作队驻村以来,就积极协调各类扶贫项目落地生根,先后协调500余万元资金用于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使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大涨河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赢得了村民一致好评。
然而,改善基础设施,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干劲只是第一步,怎样依托当地资源抓好产业扶贫,选好能够带动贫困户持续稳定增收的产业项目,才是扶贫的关键!
大涨河村土地肥沃,但年富力强的青年人大多选择外出务工,家里剩下的多是年老体弱者和妇女儿童,如何因地制宜,让土窝窝里长出金豆豆,市政协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员绞尽脑汁。
拔穷根,靠产业。市政协根据大涨河村资源禀赋和群众发展意愿,牵头谋划提出了产业发展“四个一千”规划,发展了茶叶、拐枣、甜玉米、其他经济林果(黄桃、油茶、核桃、板栗等)各一千亩,成立了大涨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大涨河茶叶专业合作社2个合作社,以“三变”改革的思路,采取“龙头带动、组织引领、集约发展”的方式,依托县、镇搭建的“镇园产业联盟”平台,从规划先行、支部引领、主体承载、土地聚集、劳力培训、资金保障、技术支撑、市场对接8个方面,让每一项产业都落地生根,把贫困户嵌入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上,贫困群众从中平均收入1000元以上。
8月下旬,大涨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栽种的100亩紫皮长茄迎来丰收季。“自从村上田里采用“黄桃+茄子”产业套种后,我就一直在村上干活,每天一百来元收入,今年茄子产业喜获丰收,这不仅为我增加了收入来源,还可以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分红。”贫困户李正国装着刚采摘的一三轮车茄子高兴地说。
为进一步发展茄子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大涨河村依托“支部+合作社+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按照长短产业相结合的思路,建成长期产业黄桃与短期产业紫皮长茄产业套种相结合的产业区域园,村合作社与安康石泉及食雨食品有限公司签订了“紫皮长茄”种植、收购协议书。安康石泉及食雨食品有限公司免费提供茄子产业技术指导,按产品收购标准,以1.00元/斤保护价向农户收购紫皮长茄。
为使成熟茄子及时采摘、销售,8月份以来,市政协驻村工作队及镇村干部顶酷暑、洒汗水,组织贫困群众抢收茄子,及时销售。一方面将符合包销规格的茄子销往石泉定点收购公司,另一方面将规格不符的茄子通过联系蔬菜销售商、机关部门、学校及加工成茄子干等方式,进行再次销售,形成了当日采摘、当日销售、当日加工的茄子产销产业链。
据悉,截止目前,漩涡镇大涨河村股份经济合作社栽种的100亩紫皮长茄已收获三茬,交付公司的紫皮长茄将用于制作速冻料理食品,供应民航、高铁。该项目已收获茄子22000余斤,带动辖区内60余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实现了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