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社情民意反映第六十九期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9-11-05 19:57

关于对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遗址纪念亭

进行保护开发的建议

紫阳县政协

 

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遗址位于紫阳县芭蕉中心学校校园内,占地面积30平方米,保护范围面积约800平方米,形成时间为1940年,利用时间为199991日,遗址保护类别为重要历史事件和重要机构旧址,保护级别为县级,利用级别为市级。

1939年秋,中共安康地委委员刘华先来芭蕉口国民小学任教,在师生中发展党员。19402月,地委书记刘文彬和旬阳县中共地下党员罗长勤相继来这里任教。他们在师生中发展党员,并将安康地委机关设立在芭蕉口小学。他们以教书为掩护,组织学生春游,到高桥、高滩、毛坝等集镇宣传党的抗日救亡主张;与贪污建校资金的校董作斗争。同年513日,由于校董告密,国民党安康行署专员兼保安司令杭毅与紫阳县县长陈伟器带领保安队到芭蕉口小学抓捕共党分子和进步师生,制造了“芭蕉口事件”。地委领导人在仓促转移途中身负重伤,幸遇士绅搭救,但地委机关遭到破坏。1989年,因安康电站蓄水,学校被划为淹没区,地委机关遗址随学校迁到蔡家河坝。为了铭记这段历史,19981218日,紫阳县委县政府将芭蕉口学校确定为革命遗址,并在校园内修建了“芭蕉亭”以示纪念。199991日,安康地委、行署和紫阳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在芭蕉口新建中心学校举行了纪念亭揭牌仪式,当年的地委书记刘文彬夫妇莅临并合影。自此,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遗址被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88月,被命名为“安康市党史教育基地”并予以授牌。近几年来,市、县相关部门和学校多次组织干部、学生来此开展党史和爱国主义教育,每年接待量约6000余人次,已成为全市重要的党史教育基地。但由于缺乏资金支持,该遗址只进行了简单的修复,参观内容单一,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处于低层次保护状态,因此提出如下保护开发建议:

一、明确保护开发主体。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遗址是安康地委组织最早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相关事迹和革命人物对全市人民都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建议将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遗址保护开发纳入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市史志、文广、民政等相关部门配合,紫阳县委县政府积极协助,通过市级层面立项,利用上级每年拨付的革命老区建设转移支付资金,对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遗址进行保护开发。

二、恢复重建相关遗址。建议在芭蕉中心学校附近另外选址,按照“修旧如旧”的要求,采用夯土墙建筑技艺,恢复重建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并在此设立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纪念馆,借助声、光、电等科技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以“人、事、物、魂”为载体的红色文化革命精神,增加红色基地的欣赏性、参与性、体验性,丰富基地内涵,提升教育功能。同时对附近山脉进行开发打造,重现相关革命场景。通过重建芭蕉口安康地委机关,满足省市县党政机关、学校和社会团体开展党性教育、爱国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需要。

三、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组织文广、史志等相关人员以及有专长的民间人士,成立一支相对固定的开发研究力量,通过寻访亲历者和见证者,进一步校核史实。同时及时收集相关的红色标语、红色故事、文献资料、革命实物、革命英雄人物图片及其他抗战文化资源等,深度挖掘其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价值,并以红色文化读物或专题片、小品、故事、歌曲等展示出来,进一步丰富红色文化内涵。

四、加快区域融合发展。依托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文化纪念馆等红色文化产业带,主动对接万源、宣汉等周边省市红色景区,共同构建红色旅游专线,实现红色文化产业合作共赢。

五、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在我市重点路段和区域设置红色文化标志牌、文化墙、电子屏等街景,用文字、图片、影像、音效等方式宣传安康红色历史,营造红色文化氛围。大力研发红色文化产品,策划具有参与性、体验型的红色文化项目,创作拍摄相关电视系列片,打造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品牌。联合周边市县举办红色文化研讨会、红色发展论坛等红色文化主题活动,全面提高我市红色文化的知名度,扩大红色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