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公卫体系建设筑牢群众健康防线

——市政协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调研侧记

作者:来昌荣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0-06-01 16:19

​历经数月奋战,新冠疫情防控已进入常态化阶段,在着力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的同时,公共安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也成为社会大众关注的焦点。

为进一步推动安康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护能力。5月21日至28日,安康市政协副主席唐纹带领部分市政协常委、委员,深入汉滨区、白河县、旬阳县、紫阳县的疾控中心、城区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专题调研,详细了解基层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情况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面对面座谈听取意见建议,为推动安康市公卫事业发展献良策。

中医药应融入公共卫生防控体系

“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这是中医经典《黄帝内经》描述瘟疫的特征。西汉以来的两千多年里,中国先后发生过321次疫病流行,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在有限的地域和时间内控制住了疫情的蔓延。在此次新型肺炎疫情防控中,中医药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安康市26例新冠肺炎病例的治愈,中医药全程参与其中,在降低感染率、提高治愈率等方面成效突出,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医药在疫情防控中的作用。”市政协委员郭圣杰表示。

调研中发现,县区医院的中医馆、乡镇卫生院的中医理疗、村卫生室的中草药,因副作用小、性价比高,都极受民众“偏爱”。从经营上看,中医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收支结构占比也越来越大。如紫阳县金竹村卫生室,由于离县镇医院较远,村民们有些寻常的病痛,更愿意到村卫生室就医问诊。村医谢易平表示:“我这中西医都有,离得又近,还不用排队,每个月仅中药处方能开到3000—4000元,对于村卫生室来说效益良好。”

郭圣杰委员认为,中医主张“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这与现在的公共卫生防控理念是一致的,应吸取此次疫情防控经验,将中医药融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防控体系,提高安康市公共卫生安全防护能力。同时依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健康陕西行动的实施意见》,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实现县级中医医院、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全覆盖,深化中医药特色技术方法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领域及重点人群中的推广应用。

加强公共卫生防控“基础”建设

没有符合标准的传染病病区和传染病门诊,设施不全,人才待遇低、招不来、留不住、老龄化、断层化......这是调研中听到最多的难题与不足。安康县区大多“山水环绕”,受自然条件的限制,部分医院在完善区域划分、科室建设时面临“扩建”难题。

“县医院因地形原因,院区通道相对狭窄,存在急救安全隐患和消防安全隐患,且没有合适建设标准发热门诊的地方。”市政协委员、旬阳县医院院长吴建钟坦言,“院区周围拆迁、扩建范围有限,且难度较大,部分科室迁建可能是最好的解决办法。”

对于此类问题,委员们表示,公共卫生事业是一项长期的民生工程,各级政府应加强统筹协调,保障经费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公共卫生事业向前发展。

此外,医疗机构之间、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缺乏互通、整合也是此次疫情暴露的短处之一。在4月20日国家发改委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基建项目成为新一轮投资亮点。其中包括将加快推动5G网络部署,加快全国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建设,推进传统基础设施“数字+”“智能+”升级等。对此委员们纷纷表示,应充分利用国家“新基建”项目机遇,推进安康市公共卫生大数据建设,实现疫情风险研判和预警功能。

关于人才编制、引进难等问题,周玲、茹甫毅、孙启长委员认为,开展新一轮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人员编制核定工作,取消高级职称聘用比例,最大程度释放事业发展空间;同时建立特殊行业岗位津贴和有效激励机制,填补编制空白,稳定非编制人员队伍;建立流动人才储备库,平时做好应急培训,特殊时期作以补充;与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各县政府扶持,培养定向人才,形成良性人才输入循环。

做好“预防”工作是一种能力

“推动公共卫生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不能只盯着‘人、财、物’的投入,时代不停变化,这种建设永远在路上,是不断更新、不断完善。”市政协教文卫体委主任张德林认为,做好预防工作也是一种能力体现,提前做好多种应急预案,应对不同程度的疫情防控。

“要用数据反推,当疫情爆发,以感染人数与总人数的不同比例,作出不同的反应方案,预估需要医护人员数、物资储备数等,化被动为主动。”张德林建议到。

市卫健委副主任刘芳霞在调研中发现,个别医疗机构的预检分诊制度建设短板仍未完善。他表示:“预检分诊是一种机制,不是简单的分通道、搭棚子,该完善的完善、该坚持地坚持,尤其是基层必须提高重视,把预检分诊机制常态化,当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哨兵。

此外,他还建议,抓好常态化环境卫生治理工作也是预防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重要方面,疫情提高了人们对环境卫生、自身防护的意识,应趁此“东风”,继续加强预防知识普及,注重卫生健康,将“家庭急救包”纳入常态化的物资配备,做好疾病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