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社情民意反映第23期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0-06-30 16:30

发展安康中医药全产业链的几点建议

民建安康市委

 

安康在壮大中药材产业中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市级层面难以克服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中医药发展缺乏系统的扶持政策。中医药产业覆盖一二三产多个领域,人才培养难、种植周期长、投资回报慢,企业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很难成功或坚持下来;中医药门诊报销比较小,且“治未病”与中医康复治疗项目不在医保报销范围,降低了传统中医药对患者的吸引力;中省市缺乏系统而具体的中医药全产业链项目扶持政策,没有明确的部门职责,阻碍了中医药产业发展。

二是中药材产业“四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推进力度不够。中药材发展以个体为主,天然资源缺乏合理开发、保护;人工种植规模不足,缺乏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约束。除黄姜、绞股蓝、杜仲、厚朴等少数品种有一定种植规模外,主要道地药材品种处于零星栽培态势,“四化”问题尚未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推进。

三是中药材“方剂”不能适应现实需要。国家中药材用药“方剂”(汤头)多为传统中医药传承,计量单位按野生中药材标准使用(310g),但现实情况是因为方方面面原因,大多数中药材内在品质已经跟不上过去的野生药材;加工、炮炙技术传承不够到位,影响中药材功效发挥;加工过程采用硫磺熏制等手法用以延长储存时间,必然影响治疗效果。凡此种种,容易给患者造成中医药疗效差的错觉,患者、特别是年轻患者不愿选择中医治疗,影响传统中医药产业的传承、发展。

四是中医药人才供需矛盾仍然突出。一方面大中院校专业人才对传统中医、药知识掌握不够,发展信心不足,所学知识难以适应现实需求。另一方面,师从民间知名中医培养而成的中医药人才因为学历等方面的原因,无法取得从业资格,未能得到政府、社会的足够重视。由此造成中医药人才供需矛盾,影响中医药产业健康发展。

建议:

一是研究出台系统性配套扶持政策。2017年,我省出台了《陕西省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2017-2030年)》,但在实际操作层面还应配套具体可行的系统性政策。建议把中医药产业纳入“大健康”工作范畴,尽快出台促进中医药全产业链发展的奖补扶持政策;“深化改革鼓励中药产品创新”;提高中药医保报销比例,将中成药品种纳入医保报销目录,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将“治未病”与中医康复治疗项目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增强中医药对患者的吸引力。

二是提升道地中药材产品“四化(产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水平。支持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在种质保护、种苗繁育、野生抚育、人工种植、炮炙技术、中药材科研等方面打造一批10万亩以上的产业基地;加大对中药经典名方的研究与开发应用,实施中药大品种带动战略,对重点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研制一批疗效明显、质量可控、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形成一批市场竞争力强的名方、名药。

三是调整现行中药材生产、加工、使用标准。认真研究、深入发掘传统中药材炮炙技术手段,依据目前中药材药源变化情况,对中药材生产、加工、储存及中药饮片提炼等产品进行全程质量控制,制定区域道地中药材标准化体系,打造安全可追溯的区域性中药产业链,建设现代化中药材流通体系;制定“中药经典名方制剂简化注册”“中药配方颗粒管理”实施方案,以此抢占市场先机;调整现行中药使用计量标准,适应客观实际需要。

四是研究“硒+中药材”产业链可能性。充分发挥安康国内最大天然富硒区优势,深入研究“硒+中药材”对健康的影响,推进“硒+中药材”品种、品牌建设,内(内服药)外(艾灸、贴剂)兼备,培育一批现代中药材种植、加工企业,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基地,发展壮大安康中医药产业,实现安康“以硒兴业”“以药富民”。

五是“学”“民”互补重视民间中医药人才。一方面要加强高校中医药人才培养阵地建设,为全社会源源不断的提供优质中医药人才。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民间知名土中医传承,建立民间中医师保护制度,对祖传中医传承人挂牌登记,给他们以合法地位;对民间知名中医取得从业资格降低学历要求,制定专门考试、考核办法;打造一批在群众中有口碑、有信誉、疗效好、知名度高的祖传中医品牌诊室,政策上业务上给予适度倾斜、帮助。以此实现院校人才与乡土人才良性互补,化解中医药人才供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