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沙窝红军旧址:秦岭深处一个有故事的院落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8-26 09:24

上沙窝红军旧址(597562)-20220530083652.jpg

□ 郭松林
  在秦岭腹地的佛坪县长角坝镇沙窝村,有一处翠林环绕的院落,这不是普通的院落,而是一个有红军故事的院落。上世纪30年代,红25军和红74师路经佛坪时,先后在这里停留过。这个院落还曾是红25军军部所在地,吴焕先、程子华、徐海东等红军首长都曾在这里落脚。
  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时期,佛坪县是多路红军战斗过的地方。张国焘、徐向前率领的红四方面军,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红25军,郑位三、陈先瑞率领的红74师等队伍,都在佛坪境内活动过。红军三次解放佛坪县城,四度经过长角坝镇的沙窝村,因而沙窝村留下的红军遗迹最多,主要集中在村民程礼友、孔繁德所住的院落。这处院落三面环山,林密叠嶂,比较隐蔽。在住房的土墙上,曾留有“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给穷人耕种”“红军是穷人的军队”等红军标语,落款是“红25军政治部”。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刘华清曾是红25军政治部宣传科长,据他回忆,红25军一路西征,在佛坪沙窝、洋县华阳和留坝西河口休整过。当时,他和红军宣传队在沿途的山崖、村庄、院落,都写有不少红军标语。
  在长角坝镇,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红军故事。1935年3月,长角坝镇沙窝村民蔡略荃上山打柴,在一个岩洞里发现了一名红军战士,其腿部受伤、红肿化脓、行动困难,身旁仅有一小袋炒面。懂中草药的蔡略荃没有把发现红军战士的事告诉任何人,而是借口每天上山打柴,采草药帮他治伤,送饭菜给他吃。原来这位红军战士名叫孙少发,因为负伤掉了队,就藏身于山洞。在蔡略荃精心照料下,孙少发终于康复,并拜蔡略荃为兄长,后来在沙窝村安了家。1950年,孙少发把独生儿子孙可山送到了部队。孙可山继承父辈的红军传统,在部队吃苦肯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退伍回乡后担任沙窝大队党支部书记。孙少发还给孙子取名孙传军,寓意是不忘初心,把红军光荣传统代代传下去。
  田祥璧是长角坝镇沙坝村白皮红心的保长,也曾救护过一位红军战士。当年,红25军经过这里去攻打袁家庄(佛坪县城)。一天,村里的一名猎户队(国民党的基层民兵组织)队员,抓到了一名掉队的红军战士,捆绑着押到田祥璧面前,准备去县城邀功请赏。田祥璧说红军去打袁家庄了,你抓了人家的兵,不是找死吗?便拿出一块银元给这位队员,让他放了这位红军战士。当时一块银元很值钱,可以买几头羊。等这位猎户队员欢喜离去后,田祥璧赶紧给红军战士松绑,并煮了一锅洋芋包谷饭让红军战士吃,还拿了20个煮鸡蛋给他,让他赶紧去追赶部队。1952年,一位解放军师级干部曾给佛坪县政府寄来一封信,讲述了自己当年被村民救护的事,请求当地政府寻找和照顾这位救命恩人。原来这位红军战士离开沙坝村后,追赶上了部队,成长为解放军将领,人们这才知道田祥璧救过一位红军战士的事情。
  吕仁富是长角坝镇两河口老党支部书记,他的父亲吕洪禄就是一名老红军。吕洪禄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人,大约在1935年春季,他和弟弟随红军来到佛坪境内,因重病不能跟随部队行军,就留在了长角坝镇。弟弟含着泪水告别了哥哥,让他好好活着,说革命胜利后来这里找他。举目无亲的吕洪禄被村民们照顾得很好,大家轮流为他送饭、治病。吕洪禄病好后就留下了。二道沟村陈吉强的母亲看吕洪禄勤快、朴实,就招他做了上门女婿,吕洪禄婚后育有两儿一女,大儿子就是吕仁富。吕仁富说,父亲的左眼上边有一道疤,是与敌人作战时被子弹擦伤留下的。父亲生前告诉他,当时老家六安和红军一起走的人很多,他们开始还在鄂豫皖一带活动,后来因为国民党围剿,红25军撤离鄂豫皖,一路边打边走来到了佛坪。解放后,吕洪禄曾给老家去过信,可家里已经没有什么亲人了,就连和他一块当红军的弟弟也渺无音讯,估计是在战斗中牺牲了。
  如今,佛坪县已将沙窝村这处红军旧址打造成红色教育基地,建有红军广场和红军雕塑,恢复了程子华、徐海东住所及陈列室。长角坝镇党委还在这里建起业余党校,通过现场教学,培训镇村党员干部。近年来,外地来这里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山清水秀的沙窝村不仅有秦岭四宝,而且还有红军旧址。沙窝村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开发生态和红色旅游,整修道路、硬化路面,还在附近新建了移民小区,兴办民宿接待游客。昔日的穷沙窝依托青山绿水和红色旅游,带动了各项事业发展,已成为佛坪县率先脱贫的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