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因会兴 ——五里二月十九龙头会

作者:罗先余 来源: 发布日期:2025-03-18 16:27


        越河川道是安康的人文兴盛之地,是安康农耕文明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群在柳家河繁衍生息(龙头庙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家营遗址存的“农耕库”出土了大量的犁、铧等农耕用具;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七》记录有三国名将孟达《与诸葛亮书》称月河川道:“汉水右对月(越)谷口,山有坂月川,于中黄壤沃衍,善其川土沃美也。而桑麻列植,佳饶水田。这些事实一再证明越河川道是安康古农业的繁荣兴盛之地,而与之相对应的农资交易是必不可少的活动形式。据此可以推论:越河川道的春季物资交易起源于秦汉魏晋时期是比较繁华的贸易集中地,只是地点不断变换。

    

        起源于明清时期的神仙街龙头庙会是物资交易会的经典代表并固定地点,至今沿用。现五里镇龙头二月十九物资交流会是五里经济纳新、扩面发展的一个重要贸易会,也是安康春季的一项重要的民间祈福和农事用品及生活商品的交易活动。

        农历二月十九龙头会在五里镇龙头村的观音庙前举行。

        据乾隆四十七年《重建龙头庙碑》和咸丰七年《复修龙头庙碑》记载:此庙始建于明朝景泰二十三年(1451年),位于鲤鱼山下秦郊镇神仙街东头的冉河边,叫天仙宫,内奉观音大士。后来,庙里住持在越河捡了个形似龙头的石头,供于庙前。清康熙年间翻修时乡民将形似龙头奇石砌入墙中顶,重建扩建前殿和厢房十间,故改名龙头庙。清乾隆三十七年,李仁大师在庙里供奉“白衣大士菩萨”,其实,白衣大士就是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菩萨,因为南海观世音菩萨有救苦救难的三十二种化身,相应亦有三十二座说法道场,天仙宫就是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化身之一白衣大士的说法道场,灵感十方,香火兴旺,僧道二教男女居士甚多。该庙在乾隆四十七年扩建后,又在咸丰七年复修,当地绅士名人共同捐资募化又添置八间厢房和刻石立碑留于后记永远留芳,现存的庙即此。自庙修起,便在龙头庙前举行“龙头会”。

民间传说,清光绪年间,龙头庙会被一河之隔(越河)的南山坡杨师殿夺取举办,后被龙头庙周边的刘家、柳家夺回继续举办。

为什么有二月十九龙头会?为什么又在观音庙前举行?因为,农历二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的圣诞日,称“观音诞”,民间将农历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这三个“十九日”并称为观音菩萨圣诞,是中国民间十分信仰的节日。观音,又称观世音、观自在、观世自在,俗称观音菩萨、观音娘娘、送子娘娘等,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地藏菩萨合称佛教四大菩萨。观音菩萨是阿弥陀佛座下的尚首菩萨,在佛教信仰和民间信仰中观世音菩萨被奉为大慈大悲、救苦救难、有求必应的菩萨,遇难众生祇须诵念其名号,其即前往拯救解难,故名观世音。在中国寺院和民间,观音的一般塑像和图像多作女相,也有做男像的。

观音菩萨是得民心的神灵,在民间有广泛信众,说她法力无边,有千手、千眼功能,可以救苦救难,可以送子送女,还可以保佑平安,赐福消灾。有人在升官、发财、生子、建房、受灾、生病等重要活动(事件)前后,都要祈求观音菩萨。俗有“男拜观音女信弥勒”的说法。有的甚至把玉或金银制成观音菩萨像,长年挂在颈脖上,以保事事顺利、心想事成。观音菩萨像一般为一手执净瓶,一手以柳枝普洒甘露,故成为人们消灾、祈雨的对象。“送子观音”身伴童男童女,面相慈爱,俗信可以满足人们生儿育女的祈求。

 如今,民间崇拜观音菩萨的习俗仍然浓郁,这为龙头庙举行龙头会奠定了群众的“趋同”心理。其实,内涵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春季过了惊蛰和春分两个节气,马上就是清明和谷雨,到了准备春季农忙、夏季农忙事务的时节,农户要根据家里的情况购买农事用品、生活用品,把家里能变钱的物品卖出,在逢庙会烧香敬神的同时,利用“赶收农事之需要”。这就为“二月十九龙头会”的举办赋予了“生产生活需要”动力。

据陈光仲、刘正林、刘建翻、胡清佩、柳武才等挖掘龙头会举办历史和龙头会具体操办的老人讲:过去,龙头会举办的前半个月,龙头庙与周边的村用“报马子”去各村报告,以吸引老百姓参与。“报马子”是安排一小男孩骑大黄牛由几个大人敲锣打鼓游村走户后定时间开会商讨,确定哪些村出芯子、哪些村出高跷、哪些村出彩船、哪些村出大戏、小戏等。每次卜家营、胡家营、刘家营、柳家营、尹家营、白家营等村基本是每村出两台芯子配高跷,其它村联合出狮子、火龙、彩船、大戏、小戏等。办会的前三天,庙里开始搭建唱戏的台子,同时开始蒸花卷、馍馍等,让香客和逛会的人有吃的。

二月十九当天上午辰时(7—8点),各村的社火从各村出发向龙头庙聚集,买货的、卖货的和看热闹的人群相拥而来……此中,卖货的客商、小贩和卖自家生产的物品的人们,要么去树荫下,要么去房檐前、要么到戏场子周边去“占地方”。巳时(9—11点)庙会开始。首先由当地的绅士名人致词,说吉祥话,接着将寓意“生财”“百财”的菠菜、芹菜、青笋叶、白菜等,由庙里住持撒给众人抢,以求生财发家、年年有余。

庙会仪式结束后就是芯子、高跷、狮子、火龙、彩船大巡演。各村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尽最大努力把芯子、高跷的戏文做的出奇出新,彰显自己的文化风采。随着表演队伍的流动,人们一伙一浪,大人喊小孩叫,热闹非凡,把个龙头庙周边的村庄妆扮的是人头攒动、色彩斑斓。

来自安康各县、境内南北两山及湖北、河南、四川、甘肃、江浙的客商是庙会的主角。卖的有夏季用的牲畜、镰刀、扬叉、梿耞(lian jie)、笊篱、椅子、锹、扦担(两头尖,插担麦捆、稻草、包谷杆用)、筛子、晒席、面箩、盆盆罐罐等生产生活用品;有麻花、芝麻粘、红苕爿、红苕塘粘、炸面卷、杂果、水晶饼、炸胡豆等小吃货;有丝绸、布匹、做好的疙瘩纽子对母襟衣服、食盐等京广杂货。他们在唱大戏中销售货物,人们在看戏之余选购物品。

        

        庙会一般举行七到十天。

        新中国成立后,龙头庙会改称“物资交流大会”。1956年农历二月十九日龙头会,主会场在飞机场。搭建摊蓬1000余个,有安康地区各县、汉中、商洛、关中、四川、湖北、河南、浙江、甘肃等地的客商参会,汉剧团搭台演大戏,两班皮影戏白天、夜晚轮流演唱,连续七天,每日上会过万人,成交额逾200万元。后因“文革”影响,庙会活动被迫停止,然每年逢农历二月十九群众自发的为备耕进行耕牛、农具等类型的物资交流从未间断。

1972年—1974年,物资交流大会改五里街西头越河岸猪娃场(现四河桥北头)举办。1997年3月26日(农历2月19日),五里镇在五里铺集市举办春季物资交流大会。这次物资交流会延用二月十九“龙头会”的传统习惯,由镇政府牵头,工商、供销,财税等部门组织实施,以疏通商贸流通渠道、服务当地经济发展为宗旨,利用五里集镇地况,因地制宜、合理规划长800米宽400米的整体场地,规划出工业品交易市场、牲畜交易市场、成衣针织品市场、文化科技市场和彩券销售市场等六个市场,分划固定摊位314个,交易品类近万个,七日会期成交额140余万元。物交会期间安康市委、市政府组织“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到会演出大型汉剧10场、放映电影2部,发放图书1000册,印发科技传单2万张,销售福利彩券35万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文化科技进步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002年,龙头村开始按届操办“二月十九物资交流大会”,已连续举办19届(新冠疫情三年停办)。虽然越河川道的工业化进程加快,但现在的龙头会依然延续着古时的风俗,依然保持着龙头会原本的交易主题。随着时代变化,龙头会也跟着时代更新交易物品,现代吃的玩的东西,五作八行,样样都有,更加丰富。老百姓春季逛会购买生产生活用品的需要热情不减、历久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