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二十四节气之清明,我印象最深。
从我记事起,每年清明前几天,就看见父亲开始准备各色纸张,自已剪清明吊。我也学着叠纸,自小就学会了这个传统手艺——折纸剪清明吊。到了清明这天,清晨,父亲领着兄弟姐妹去马坡岭给老先人们上坟烧纸。印象中,每年上坟都是阴雨天,应证着唐诗里说的“清明时节雨纷纷"。那时没水泥路,全是黄土路,遇上雨水,一路的稀泥烂浆。我们小孩手持清明吊不敢大声说话,很神秘地紧跟大人,一步一泥泞地走着。路上行人很多,有戴雨帽的,有打着伞的,还有披着蓑衣的,总之行人们都提着火纸,竹棍上挂着的清明吊在细雨微风中飘逸摇曳,心事重重地苦着脸前行,践行着唐诗里的“路上行人欲断魂”。
父亲边走边讲述清明的来由,清明的故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父亲讲述清明头一天不能上坟烧纸,缘由说是春秋时晋文公与介子推的故事引起的,讲述介子推割股救重耳,后重耳坐王位,封赏有功之臣,唯独忘了赏赐介子推,因为介子推不居功自傲,背母隐居绵山不接受赏赐。于是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山,介子推被烧死,晋文公特别后悔,定当日为寒食节,不动烟火,后发展为清明节。家父说的这个故事,安康的汉调二黄戏《火烧绵山》,表演的就是这段故事。父亲说他小时候爷爷带着他在关庙戏楼看过这个戏,是西关自乐社周顺义、葛春荣他们演的。那时听的《火烧绵山》戏人戏事,我人小,也不懂什么春秋什么介子推,只记牢了清明头天不能上坟,后来才明白了晋文公说这天全天下的烧纸钱都归介子推所用。
到后来学唱戏了,通过戏了解了很多历史人文。上世纪恢复传统老戏后,自己亲眼目睹并参与了《火烧绵山》戏的演出,看老艺人周顺义、袁胜录、葛春荣、陈光荣联合主演汉调二黄戏《火烧绵山》,本人还跑过龙套,参与舞美没计。
几十年过去了,对清明节气的深远意义,对故去先人的怀念哀思,对为国壮烈牺牲的志士先贤的敬仰追悼,从未忘却与改变。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对传统文化的精髓更加尊重,值此乙巳年清明之际,向已故父母祖上先贤志士深切怀念致敬!
清明前两日于长安
2025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