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作为一个贫困的山区县,如何从本县实际出发,理性思考、科学规划、抢抓机遇、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带着这些问题,县政协组织调研组于4月中旬开始,先后深入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镇、村进行了调研、召开了乡镇、村干部以及村民参加的座谈会,多角度多层次听取干部和村民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意见和建议。同时调研组部分成员随市政协新农村建设考察团一行赴江西赣州市、广东省湛江市进行了考察,参观学习外地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经验和做法。通过实地调查、座谈走访、赴外考察,我们感觉到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开局良好、起步不错,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应该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
一、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部署和实施情况
结合贯彻中省市的统一部署,县委、县政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总揽农村工作全局,进行了全面安排部署。2006年分别在城关、池河、饶丰、两河、中池五乡镇的9个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拉开了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序幕。通过我们对城关镇堡子村、上坝村,饶丰镇新华村、池河镇谭家湾村、两河镇童关村五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的调查情况看,我们认为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领导重视,规划完善、开局良好。
一是健全了组织机构。县上成立了由县委、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和协调工作。同时,县上从部门抽调专人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负责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落实。对已确定的9个示范村实行了县级领导包联制,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承担新农村建设的乡镇、村都成立了相关的机构并抽调精干力量具体抓落实。
二是完善了总体规划。全县首批启动的9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按照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尊重民意,科学规划的原则,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已全部编制完成并陆续启动建设。
三是掀起了建设高潮。所调研的5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中有4个村以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建设场面、工程规模、群众参与建设的热情都令我们深深感动,多年来之少见。饶丰镇新华村广泛深入发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该村启动村级道路建设三条,其中一条纵贯全村4公里的主干道已经贯通,群众参与率达到80%以上。城关镇上坝村调动各种机械和运输车辆,日上劳50多人,一条长3公里的村道沙垫层铺设工程全面完成,在工地我们见到了一位70多岁的老人自发的加入到建设行列,她还激动的对我们说:“有这样好的政策,我愿意为建设好家乡出份力”。我县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时间虽短,但进展速度很快,基础设施建设已掀起高潮。
二、新农村建设中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下,首批启动的九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各项建设都已陆续开工,但从我们对几个试范村的调查情况看,还存在着一些值得重视和注意解决的问题,主要是:
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不到位。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各乡镇、村虽然就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内容目标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但就走访的情况看,不少群众对新农村建设了解的不够全面,理解不深入,把握不够准确,由于群众发动工作不够到位,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工作进展不平衡。
群众的思想认识不到位。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周期长,任务艰巨,包容性强的系统工程,当前有不少的干部和群众在认识上存在偏差,把新农村建设局限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对修路建房积极性高,热情大,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成新村庄建设,还没有进入到全面发展生产,提升文化品位和生活质量,强化民主管理的建设轨道上来。
各示范村针对各自的不同实际,对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切入点不够明确。
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主体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在调查中我们发现,群众最关注的是国家投资、部门配套扶持,涉及自筹资金感到困难重重,等、靠、要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自力更生建设家园的主体意识不强。农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这种意识如不彻底转变,新农村建设就失去了最基本的人力和财力支撑。五是新农村建设还没有形成浓厚氛围。上下齐抓、社会参与、全民动手建设新农村的高潮还没有形成,担心、关望、徘徊的思想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
三、几点建议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成为全县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的热门话题,大部分试点乡镇对新农村建设有了明确的思路和积极的行动。但是面对我县农村人口多、收入低、底子薄、条件差、资金少、人才缺的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艰巨。
如何抓住机遇,面对挑战,更快更好的推进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调研、考察、探索分析,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要以宣传、发动群众为基础,始终把农民的主体作用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明确了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和受益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根本上说是农民的事业,农民的主体地位不仅要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尊重,更要通过新农村建设得以体现。江西省赣州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条成功经验就是坚持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从根本上保证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为确保我县新农村建设稳步扎实推进,建议要进一步广泛深入的发动群众,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尤其是通过一些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县特别是正在进行新农村建设的示范乡、村广泛地进行宣传发动,较快形成浓厚的工作氛围。只有真正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了,让广大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当主人、做主体、唱主角,推动新农村建设轰轰烈烈,持之以恒的开展。新农村建设才会有最基本的人力、物力保证。
2、要把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事情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找准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是打开新农村建设之门,顺利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金钥匙。在考察中,江西省赣州市的“三清三改”(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路)和湛江市徐闻县着力解决群众“六难”(行路难、住房难、饮水难、看病难、上学难、生活难)给了我们很深的启示。他们从新农村建设一开始,就抓住了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打开了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很快就掀起了建设高潮。
从我县的情况看,城乡差距最主要的一条是基础设施上的差距,农村面貌落后最直接的表现是基础设施的滞后,公共服务产品的缺乏在农村表现尤为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是生产发展的基础,也是广大群众最关心,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坚持按照村级“八个一”,农户“五个有”的建设标准,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切入点,扎实全面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搞好公共基础服务的同时,要更加突出生态环境建设,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灵活政策,创新机制,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和社会各界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民居改造集中安置建设上,要本着有利于节约利用土地,推进适度集聚,有利于推进城市化进程,引导鼓励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进城入镇,有利于方便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居住环境,实行“多点少户”,兼顾民风民俗,保持村庄特色,防止千村一面。
3、要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振兴。中央提出新农村建设的基本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只有“生产发展”,才能“生活宽裕”,从而奠定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因此必须紧扣产业建设这一核心,把农民稳定增收和农村可持续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矛盾来解决。要实现“生产发展”,必须走“一县一业”、“一村一品” 的产业发展路子,实施“一业率先突破”,实现专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增强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从我县主导产业建设的实际出发,应该坚持实施蚕桑产业率先突破,建设“西北蚕桑第一县”,作大作强畜牧产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同时要大力发展蔬菜、烤烟、茶叶等基础好,潜力大的优势产业,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在主导产业建设上,政府要切实加快职能转变,加强对产业发展的人才,技术的支持力度,切实担负起服务引导的职责,在技术培训,龙头企业的兴建,市场的开拓等公共服务上要有所突破。
4、要把提高农民素质作为主线,贯穿新农村建设的始终。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群众,受益的主体也是群众,培育新型农民应是新农村建设课题中的主要内容,而且是贯穿于新农村建设全过程的一项重要工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新农村建设能否顺利进行。我县15.1万农村人口中,大多数劳动力没有经过系统的农业实用技术和务工技能培训。劳动力素质低,直接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和劳动力的有序转移。因此,应把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解决农村发展的人才问题,把农村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发展优势,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当作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迫切而重大的任务。要逐步建立基地、培训教材、师资队伍三位一体的培训体系。当前,要以新农村建设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重点,加强农民的发展意识,科技兴农思想、自力更生建家园的创业精神,集体主义观念、传统美德等方面的教育,逐步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技能和道德素质,形成浓厚氛围并长期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