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4日  星期五   03:38:20

市政协委员视察旬阳供销系统参与蚕桑产业化经营

作者:安康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06-07-11 16:07

    近几年来,在国内外茧丝绸市场诸多有利因素作用下,蚕桑产业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热潮。我市作为一个传统的蚕桑产区,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具备相对完善的产业基础,是我市发展绿色经济,促使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骨干项目。为了总结经验,推动产业进一步健康向前发展,市政协组织部分委员对旬阳供销系统参与蚕桑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视察。先后深入到旬阳县甘溪、麻坪、赵湾三镇的村组和农户实地考察桑园蚕室建设、养蚕户的生产、蚕桑专业合作社服务,查看了收烘站、购销合同、社员档案等。与旬阳县政府和县供销社进行座谈,就蚕桑产业发展中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一、旬阳县供销系统参与蚕桑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1998年在旬阳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由县供销社牵头、11个基层社共同出资入股组建了县蚕茧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跳出过去单纯购销的圈子,由过去单纯的经营型变为生产经营服务型。公司从2003年5月起,采取龙头企业+专业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全县先后组建乡镇蚕桑合作社27个,覆盖全县28个乡镇,按照桑园面积2亩,年养蚕3张的标准,吸收养蚕大户入社4000多户。2005年7月,27个蚕桑合作社又联合县蚕茧公司、县蚕桑站、安康市巴山宝业丝绢有限公司,发起成立旬阳县蚕桑合作社联合社,至此,一个集生产、经营、服务为一体的产业化模式形成雏形。
    县蚕桑合作社联社对全县蚕茧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财务上县公司与各基层茧站实行一级核算、两级分配的管理体制,每年蚕茧经营收益除公司保证相关费用和扶持资金的正常支出外,其余全部让利于基层茧站。目标任务管理上,每年初由县供销社结合县政府当年目标任务与各茧站签订目标任务书,对公司和各茧站下达桑园建设、发种任务、蚕室建设、技术推广服务、物资扶持、专业社发展等考核指标,年底进行严格考核奖惩。各分社也形成了比较健全的组织服务机构,制订了发展目标和各项工作制度。合作社的理事会、监事会、社员大会分别是合作社的议事、办事、监督决策和权力机构。按照功能设立生产技术服务组、市场营销信息组和财务组,全县成立蚕桑服务站28个、村级服务站40个,聘请技术人员170名,各站都和技术人员签订蚕桑生产目标任务书,主要职责是做好信息传递、意见反馈、蚕种发放、蚕用物资的代购代销、示范带动、技术培训和社员活动的召集组织等工作。合作社为社员建有内容包括桑园面积、蚕室、蚕具、领种、交茧及其家庭基本情况等档案。
     合作社在经营上规范了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合作社与蚕农签订“蚕桑生产购销合同书”,明确供销社收烘站与蚕农(专业社社员)的权力和义务,收烘站向蚕农承诺保护价收购、二次返利、发放蚕种、技术指导、物资扶持等服务项目,蚕农向收烘站交售蚕茧并以此作为享受上述服务的条件。收购中实行公开透明,各站、点做到价格、质量标准、蚕茧样品、收购人员、服务承诺、收购纪律“六公开”,设立了监督举报电话,让社会和蚕农进行全程监督。98年以来,旬阳供销系统共投入蚕桑生产物资扶持资金500余万元,补贴和承担蚕种利息、发种费用120余万元,推广方格簇280万片,小蚕共育箱2500个,省力化蚕台1000余套,新(改)建蚕室1万余间,多倍体良桑50余万株。近三年,合作社坚持对农户按售茧量实行二次返利,共返回利润30余万元,占社员总股金的70%。
   
二、旬阳县蚕桑产业建设取得的成效
    旬阳作为一个资源和劳动力相对充足的大县,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蚕茧经营体制不顺、没有龙头企业,农民养蚕积极性不高,全县蚕桑产业发展缓慢,养蚕量、产茧量在全市县区排位六、七名。
    蚕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全县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十五”期间,全县养蚕量、蚕茧产量和质量、蚕农收入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平均每年分别递增11%、19%和20%。“十五”末,全县桑园面积由6万亩增长到到10万亩,养蚕户由“九五”期间的2万户增加到3万户,全年养蚕达到5.2万张,收购鲜茧125万公斤,蚕农实现收入2134万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9%、138%和151%。发种量和收购量位居全市第二。
养蚕技术的普及使得单产和蚕茧质量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平均张产由2003年的47斤提高到57斤,社员户均养蚕收入达到1378.93元,高出全县养蚕户平均收入的1.05倍,养蚕收入在5000元以上的达40多户,收入在1万元以上的3户。去年省纤维检验局在旬阳抽样代表陕西送山东省茧丝检验所检验,结果多项指标优于江浙蚕茧。
在经营流通环节,无序收烘的现象得到遏止,赵湾、麻坪两镇蚕农(社员)按“蚕桑生产购销合同书”将蚕茧全部交售给了合作社茧站,无外流现象发生。
    供销社通过转变经营方式,自身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从2000年以来,连续六年实现了盈利。据统计,从1998年县供销社成立蚕茧公司8年来,共组织发放蚕种35万张,收购鲜茧764万公斤,为全县农民实现收入1.16亿元,为当地财政贡献税费800多万元。多次受到省、市、县的表彰,2004年被全国总社列57个县级供销社综合改革试点单位;2004年县蚕茧公司被全国总社授予部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005年被省农业厅授予省级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几点建议
    这次视察中,旬阳供销系统参与蚕桑产业化经营的做法得到各方面的好评,基层干部认为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和农民之间发挥了桥梁纽带作用,农民在得到实惠后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麻坪镇养蚕大户王兆强去年养蚕收入1.3万余元,今年春蚕收入6000余元,在座谈中他真诚地表示:感谢党的政策好、感谢政府组织好、感谢蚕桑公司扶持好。通过视察,委员们对供销社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也提出了一些需要完善和加强的问题,提出了如下建议:
    1、抢抓机遇,将产业持续做大做强。旬阳县近几年在蚕桑产业化建设上目标明确、步伐较快,今后的发展潜力较大。要高度重视蚕桑产业在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的战略地位,各级党委、政府要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各生产企业要整合力量,抓住目前“东桑西移”的战略机遇,多争取建设项目,用好用足配套的优惠扶持政策,尽快把蚕桑产业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
    2、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各地要根据本地实际制定蚕桑生产发展的长远规划,以效益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目的,突出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主攻方向,同时要增强产业抗市场风险的能力。旬阳县同时又是烟叶生产大县,在生产布局上不能让两个项目在地域上出现交叉。对于该县计划新上加工项目的问题,委员们认为从政府到生产企业要树立现代经营理念,一是从全市角度考虑合理的加工布局,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二是即使新上加工项目也必须引入新机制,鼓励外来资本参与产业发展。三是产业配套要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整合资源为手段,延长产业链条,要充分考虑经营管理能力,切忌“小而全”或“大一统”。
    3、进一步完善和增强蚕桑合作社的服务功能。视察中所看到的情况表明,合作社的运作是基本成功的,但其组织形式还不够紧密,力量还比较单薄,在今后的发展上一是要降低农户入社的门槛,尽可能将所有养蚕农户纳入合作组织;二是加强自身技术服务队伍的建设,充实人员,增加经费,加强和蚕桑专业技术服务单位的联系,在工作上相互支持;三是主动联系科研单位确定科研项目,引进蚕种生产企业在重点蚕区建立制种基地,带动农户提高养蚕水平。四是全市供销系统应利用自身的网点优势和经营优势,推广旬阳县的经验,积极探索产业化的路子,在蚕桑产业化建设中有所作为。
    4、建立合理的蚕茧经营体制。目前,蚕茧经营体制是多方关注的一个热点,良好的经营秩序,对产业的良性发展、产品质量的提高以及保护农民的利益是非常必要的。视察情况显示,旬阳经营模式在上述方几个面表现的作用较好。委员们认为;蚕茧经营市场化与正常的监管并不矛盾,在蚕茧经营上政府应继续加强监管,对进入蚕茧收烘、流通领域的经营单位要坚持实行资质准入制度,坚持“谁扶持、谁服务、谁收益”的原则,避免在经营上出现无序竞争的混乱局面。我市在经营体制改革问题上应采取因地制宜、区别对待的方法解决,只要有利于产业发展,有利于农民增收,有利于经营各方结成利益共同体,各级党委、政府都应给予鼓励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