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林边之雾气。
皋,水边之高地。
汉江擦边而过,澎湃于西北,令人英姿勃发,荡气回肠;巴山逶迤而来,横亘于东南,令人气度巍巍,挺拔向上;岚河潺湲于东北,波光潋滟,碧流如镜,令人清新愉悦,惬意豪爽。
岚皋位于陕西南沿,大巴山北坡,系北方地域,南方水系。县城东35公里与利平县迎太像毗邻,南42公里与重庆城口县交界,西63公里与紫阳县小河乡接壤,北45公里与安康市杜坝乡相连。东西长51公里,南北宽65公里,总面积1851平方公里。全县辖17个乡镇,人口17万。
岚皋地方开发较早,远在原始社会母系公社时期,这儿就有我们的的先民。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由于极其荒野,官方心迟迟没有在主里建立任何机构,后人连原始地名都知道。直到清清朝初年,清军才到这里设置汛地,“汛”同“讯”,即盘问之意,“汛地”类似现在的关卡。因为在高立汛地建房时,于土坪内挖出了许多汉砖,便取名为“砖坪”。当时砖坪汛属兴安州管辖。乾隆四十七年(1782)将兴安州升为兴安府,在府城设安康县,砖坪汛归安康县管辖。嘉庆初年(1796)升为砖坪营,道光二年(1822)年升为砖坪厅。厅是清朝在新开辟的地方建立的行政机构,比府小而比县大。因此,那时的砖坪厅居兴安府所属的八个县之首,连安康那样的大县的县太爷见了砖坪厅的通判也要敬畏三分。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府、州、厅制,省以下改设道、县两级,于是砖坪厅遂改为砖坪县。民国六年(1917)公民王樾等人联名向上呈报请求更改县名,并陈述他们的理由:本县地处巴山老林,而山林中的雾气是“岚”,境内有一条长达八百里的河流,已定名为“岚河”;水边的高地是“皋”,二字合起来便是“岚皋”。国民政府赞赏这种见解,并由国务院总理伍廷芳发布命令:砖坪县更名为岚皋县。1949年11月28日岚皋县解放,沿用岚皋县名,隶属安康行政公署。1958年为适应“大跃进”的需要,撤销岚皋县建制,将长春、堰门、七步、泰山、大河、官元、大北河并入紫阳县,其余地方并入安康县,俗称“安岚合县”。1961年纠正“大跃进”中的“左”的作法,恢复岚皋县建制。除将大道公社的鹭鸶湾、周家孔院子、安康嘴和长春公社的石家湾、柯家院子、王家岭划入紫阳县外,原并入紫阳和安康二县的疆域复归岚皋县。
本县的城址也是经历过数次变迁才固定下来的。明朝正德年间,在堰溪河至火石亩之间,当时地名叫林铺子,是县城的雏形,清朝乾隆年间,安康县在在砖坪设县承署,买康家3.75亩地基,建房18间,成为本县历史上第一个县城。嘉庆二年(1797年),清军镇压白莲教起义,衙署被毁。七年(1802年)迁移到岚河与四季河的交汇睡,因此处三面环水,一面靠山,名叫水围城。建房18间,并移驻宫汛,修造城堡。十九年(1814年),因土堡狭隘,不利于扩充防务,安康知县郑谦下令迁至今县城处,县城署设在今县政府机关大院内。因地址原是尹家的坟地,县城为征这块地送给尹家“永不当差”匾一块。城垣周长440丈,高1.8丈,宽1.8丈,顶宽一丈,女墙1275垛。墙身用土石砌,门洞用砖嵌,二十一年(1816年)竣工,城东、西、北三道门,每道门上设谯楼1间,炮台八座,水关4座,马道3处,浚水沟16条。耗银36000两,城建规模之大在本历史上是空前的。
“天下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而岚皋衙门却例外。县城虽几经变迁,但衙门始终朝北开,原因有三:一是地理环境独特,南面是又高又陡的的中梁子山,北面却是平缓的岚河滩,有居高临下之意,二是百姓进衙门由地向高而入,才能显示县老爷的尊严;三是正北方的蜡烛山,似两束光柱朝衙门照射,表示本县前程光明。
县城所在地及郊区,民国时叫尚忠镇,解放后改名城关镇,既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又是陕南边陲的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