岚皋县花里镇向阳村整合蚕桑资源的调查报告
花里镇向阳村辖4个村民小组,154户,631人,现有总耕地面积824亩,其中水田400余亩、旱地300余亩,人均耕地1.3亩,全村以蚕桑、畜牧、粮食种植、外出打工为主要经济来源,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2140元。该村素有栽桑养蚕的生产习惯,桑树资源几乎套栽于全村的所有旱地,有桑带300余亩,折合高标准密植桑园180余亩。理论承载养蚕量200张左右。2005年该村最高养蚕量达到202张。养蚕总收入20万元,人均收入316.9元。具有良好的蚕桑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也逐渐成为该村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方式。
一、问题的提出
2006年就在市委提出突破发展战略,并确立抓住东桑西移机遇,以蚕桑为突破口,大力发展蚕桑业的大背景下,该村的蚕桑业却发生了大滑坡,全村养蚕量由2005年的202张,急剧下降到99.5张。下滑了50%以上,当年仅村、乡干部承担的蚕种亏损款达3780元,出现这种急剧下滑的原因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一是近几年该村外出打工人员逐渐增多,2006年全村316名劳动力中,有174人外出打工,占了全村劳动力的一半,而且这些都是精壮劳力,其中还有很大一部分养蚕技术能手。使得有许多农户因缺劳力无力养蚕。还有的年轻夫妇举家外出打工,桑园荒芜。二是村民对蚕茧收购价格能否稳定仍然心有余悸,调查中我们了解到,该村外出打工者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有收入过几万、几十万的农户十几家。在比较利益驱动下,村民们担心蚕茧出来了,茧价又掉下了,普遍认为茧价低于每公斤25元,还不如在外面打散工。这种心态导致许多蚕农弃蚕打工。三是由于养蚕能手、技术骨干外出打工,村内养蚕技术力量薄弱,许多人想养不敢养、不会养,致使部分桑园疏于管理,大量桑叶被用于喂猪、喂牛羊,使桑园资源受到破坏和浪费。
二、破题之举
向阳村出现的问题,对于以蚕桑产业为传统产业的花里镇来说,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引起了县、镇两级领导的重视。在县委、县政府、县政协的指导下,花里镇在向阳村进行了为期20天整合桑树资源的试点工作,加上后期完善、落实、兑现等工作,共历时两个月。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认识整合。试点工作从宣传动员、统一思想入手,通过逐户宣传,使村民都能认识到:随着“东桑西移”发展机遇的到来,兴桑养蚕比较利益明显上升,通过算大帐,细算帐使蚕农对兴桑养蚕是一项可靠的致富项目形成了共识,并对兴桑养蚕风险小,资源优、时效快、政府支持、发展潜力大的特点为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使许多能养蚕而不想养蚕的人打消了顾虑,变为愿意养,而且尽量争取多养。
2、桑园资源整合。针对该村去年桑园资源浪费严重的问题,试点以桑树资源整合为重点开展工作。一是大力宣传《土地承包经营管理法》中“充分利用承包地内的有效资源,脱贫致富,严禁荒芜和浪费,违者追究经济责任”的规定。明确桑园不用于养蚕的,一律收归村集体重新调配给养蚕户。二是捆绑流转桑树资源,对桑树资源实行有偿流转使用。由村委会牵头协调全村17户有桑无劳无技术的农户、17户有劳有技缺桑的农户共34户实行桑园有偿流转,对口签订为期一年,每张蚕种用桑有尝使用费60—100元价格的流转合同。并明确规定使用方承担桑园管护的责任。使得近50亩闲置桑带流转到养蚕户手中,增加养蚕量24.5张。三是科学管理:桑树越冬期由村上无偿提供石灰进行消毒、刷白;对养蚕一张以上农户,奖励桑树专用肥;有计划有步骤的对老桑园进行高标准密植化改造,现已落实了建35亩高标准密植桑园的计划。
3、技术劳动力整合。在资源整合中,特别注重了对养蚕技术能手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在抓好常规技术培训外,对养蚕大户,由县、镇抽调专门技术人员对蚕农进行面对面的针对性技术培训。并积极协调了十余户有技术有资源无劳力的农户与有劳力、有资源无技术户的农户合作养蚕,带动了一批想养蚕又不敢养蚕的农户加入到蚕农的行列之中。
三、成效初现
向阳村通过蚕桑资源试点以后,止住了该村养蚕业滑坡的趋势,稳定了蚕农的信心,激发了蚕农的养蚕积极性,用村支书张道权的话说:通过资源整合,技术好的农户想多喂蚕了,不想喂蚕的农户想喂蚕了,没技术的农户能搭扶喂蚕了。最近该村春蚕摸底落实养蚕量226张,比06年净增126.5张,增幅达127%,这个增幅虽然有偶然波动引起上年度异常下滑的因素,但其养蚕量达到该村历史最高水平,超过最好年份11%,是不争的事实。预计全年蚕茧收入23万元,比上年的10万元,净增13万元,人均收入364元。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通过蚕桑资源整合试点工作,向阳村党支部、村委会对进一步发展养蚕业更有信心了,目标也更明确。他们计划,3到5年的时间,通过高标准密植桑园改造,加之对近百亩退耕地综合利用改造,以及加大科学技术力量对养蚕业的推动等措施,力争在2010年达到年养蚕500张,收入60万元,人均纯收入1000元的目标,使养蚕业真正成为向阳村的富民产业。
四、思考与建议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第一,稳定的预期收益是调动村民积极养蚕的定心丸,该村2006年养蚕大幅下滑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蚕农对蚕茧收购价吃不准,没有信心,建议政府进一步明确和提高蚕茧保护价的标准,并加大宣传力度,使蚕农没有后顾之忧;第二,这次向阳村蚕桑资源整合,主要是现有资源的存量调整和优化配置,收到了较明显的效果。但从长远看要想有较大的突破发展还要在蚕桑资源的增量调整上下功夫。而诸多与向阳村相似的村组,土地使用已经饱和,该村300多亩旱地几乎全部套栽桑带,因此平面、粗放式发展几乎没有空间。只能加大科技投入,实施集约发展,实施高标准、密植化、良种化、规范化种、养、管。向科技要单位产桑量,向科技要单张产茧量。走高单产、高质量、高价位的内涵式扩张的发展路子。因此,建议政府加大对桑、蚕、茧各个环节的科技支持、科技服务和科技投入,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蚕桑产业向规范化、标准化、产业化的方向转变。第三,向阳村关于蚕桑资源整合的一些具体作法对许多外出打工人员多、劳动力紧张、技术力量不足桑园资源配置不合理的村组具有现实的借鉴和参考价值,如花里镇就有2000人外出打工,占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总劳力的一半左右,与向阳村的比例一致,通过整合,按提高10%养蚕量估算,全镇可增加发种约200张,增加产茧15000斤,增收22万元。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更大的范围予以推广。因此,近抓资源整合,远抓科技促进,保证价格稳定是实现蚕桑产业突破的三个重要环节。另外反映一个情况,调查中我们屡屡听到基层同志说到“蚕种亏损”这句话,经了解,现在的蚕桑生产是由市、县、逐级下达计划,技术部门按计划向乡(镇)、村、组下发蚕种,计划数往往大于乡镇能实际完成的任务数,如向阳村今年虽然达到了创历史的226张养蚕量,但计划数却从去年的210张增加到今年的290张,这就意味着仍有64张蚕种无法落实,按每张35元计,村干部和镇上包村干部仍要个人承担2240承担元的所谓“蚕种亏损”。没有落实的蚕种只能报废掉,这些报废的数字仍然统计在全乡、全县乃至全市的发种量之中。由于这类问题在基层很普遍,花里全镇去年计划发种量是2200张,实际落实1700张;据镇领导反映,今年全镇全力以赴也只能落实1800张,但计划任务却下达了2900张,这就意味着镇、村干部要承担近4万元的所谓“蚕种亏损”,这种操作方法一是挫伤基层干部即干这件事的人的积极性,给他们增加了不合理的经济负担;二是不利于真实反映我市蚕桑生产的宏观态势和发展水平,建议有关部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调查人:市政协委员、市委党校教务处长 李文安(执笔)
岚皋县花里镇镇长 卢修春
岚皋县花里镇副镇长 祝敏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