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思路和大手笔------参加市政协高中阶段教育调研中的思考

作者:吴咏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0-10-15 16:08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高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为使人口资源大国变成人口资源强国,稳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家要求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满足初中毕业生接受高中阶段教育需求,毛入学率达到90%。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新增劳动力人均受教育年限从12.4年提高到13.5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9.5年提高到11.2年。就我市高中教育现状和实现突破发展的需求而言,既是巨大的挑战,也是难得的机遇,更是强市富民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市政协二届委员会第二十六次会议

    为加快推进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市政协进行了专题调研。目前,我市高中阶段教育,普遍存在教育资源配置不尽合理,教育投资明显偏少,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人才观念和成材理念尚有偏差等影响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共性问题。也存在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远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中等职业教育因社会认可度和招生吸引力较小而招生比例过小等特殊问题。我市要在现有基础上如期实现国家规定的教育事业发展目标,最大限度的实现教育公平,为我市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和高素质劳动力保障,必须有新的思路和大的魄力,逐步解决好高中阶段教育面临的共性和个性问题。

    立足发展大势,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校舍和师资是教育的核心资源,不仅要大力培植,以保证量足质优,更要科学配置,才能发挥聚合增效的优势,解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质量多样化人才需要与教育培养能力不足的矛盾,以及人民群众期盼优质教育与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要根据“三个一百万”的人口分布及流动趋势,人口政策决定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居民接受教育的愿望和承受教育投资的能力,以及经济、交通等发展的大势,等等相关因素,基于以人为本,教育公平的理念,规划好高中阶段教育资源的培育、布局和配置。中心城市和各个县区都要与当地高中阶段生源增加趋势相适应,建设能够有效容纳本辖区生源和学生方便就读的普通高中及职业中学,做到学校规模与学生数量和相适应,学校布局与生源分布相协调,学校教学质量和水平与社会期待相一致,努力在全市范围内做到优质教育资源配置的均衡化,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享有。避免校际间差距过大,给学生心理和教育管理造成不利影响,做到在高中阶段人人有学上,上好学校。

    要使所有高中阶段学校苦练内功,向名牌学校奋进。学校校长是灵魂,要不拘一格选用,精心培养呵护,创造和优化一门心思抓教学的社会环境,把校长从跑基建、要项目、搞应酬等服务性事物中解放出来,使一批专家型的治学能人脱颖而出,能够脱身杂物,心无旁骛,集中精力致力于管理学校和提高教学质量,一门心思治学治教;师资是根基,要通过增加编制,加强培训,严格管理,创新机制,提高待遇等综合措施,使师资数量充足,教育质量提升。使想干教育,愿当教师,能做出成绩的优秀人才,在安康教育事业中干成大事业;校舍是条件,要通过规模扩张,资源整合、优质资源共享,合理布局等途径,尽快改变一些中学校舍紧缺,设施不足,设备落后等问题,避免更多的学生输在起跑线上。

    更新教育观念,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尚在探索构建之中。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出路在创新。要形成敢于创新,善于开拓的氛围,创造允许实验,宽容失误的环境。以体制机制改革为突破口,促进我市高中阶段教育大发展。改革的重点是:实现办学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民间人士兴教办学,吸引外来资本投资教育,激发全民兴办教育的活力,改变目前中等教育官办为主、其他渠道阻力重重的现状;大胆探索校长治校,在学校教育管理,教学质量评价、考试招生办法,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选拔任用和培养等方面赋予校长更多的自主决定权,催生一批课程设置有特色,教学模式有创意,教学质量提升快的学校,培植一批兴学治校的领军人才;进一步完善教学和管理的竞争机制,做到学校全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择优上岗,优胜劣汰,营造激励上进,排斥惰性的良好校风;在社会的人才观念和相应的标准,个人的成功理念及相应价值尺度等方面进行一场革命,使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博士、硕士、学士是固然是专家,但是技师、厨师、理发师未必人人都能得心应手;把一项成果研究出来是大贡献,但是把它推广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之中,未必不是大功劳。只要把自己手中干的事情干到出神入化,在本岗位成为行家里手,就是专家。学历不等于能力,学位不等同于地位,关键要有真才实学,能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更新观念,重塑人才观和自我价值观,使高中阶段的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潜质、兴趣和专长,选择深造的内容和方向,使决策者能依据每个教育对象都能发挥所长的原则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实际,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实施教育决策和管理。从根本上改变看重学历忽视能力的现象,改变千军万马争过高考独木桥的现状。

    紧扣发展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安康三百万人民能否公平分享社会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水平。因为分享发展成果不可能是坐享其成,而是具有参与社会分工的能力,能够凭借自身的技术和经验,承接、对接和吸纳先进的生产过程和管理理念,参与或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能够凭借自身素养融入现代文明社会。仅仅停留在出卖体力的阶段,或者仅有一些传统的农业生产常识和技术,只能永远置于产业链条的最低端,处于社会分工的最底层。从一定意义上讲,什么时间实现了现代职业教育的普及,什么时间安康人民就解决了持续发展的根本问题和共同富裕的长远问题。

    民间具有悠久的拜师学艺传统和强烈的学本领愿望,长久而广泛流传“家财万贯,不如薄艺在身”,“ 一招鲜,吃遍天”等处世格言,就是明证。当前职业教育面临的生源不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等窘境,直接的原因是现有职业教育水平与学生掌握本领的预期差距太大,使学生感到上职业学校没有意义,主要的原因是政府投入不足,办学机制僵化,人才理念偏差,社会导向不力,没有奠定好有利于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物质基础和社会条件。因此,政府要切实履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责,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现代企业用人标准和未来成长发展的眼光,把中等职业教育纳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加大投资力度,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牵线搭桥,鼓励行业组织、企业兴办中等职业学校,促进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化,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比较,办学宗旨的最大差别在于,前者是为高等院校输送研究型人才,后者是为社会培养实用性人才;学生入学动机的最大区别在于: 前者是应试,后者是应聘。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具有与普通高中完全不同的办学理念、教育方法和管理模式。课程设置必须与前沿实用科技保持零距离接触,与不断变化的劳务市场相适应,与具体的用工需求相对接,社会用工需求的多变性,决定了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针对性,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长短结合,以短为主,在教学全过程渗透就业指导;师资的来源、培养、使用和管理,都必须与职教的特殊性相适应,职业学校专职教师只有全能型的人才才能胜任,既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具有实际的操作能力和工艺技艺水平。鉴于一专多能教师的严重不足,应当在非师范类专业招聘教师,在非教师岗位聘请教师,只要有真正的手艺,有几手绝活,有丰富的操作经验的技术人员,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的需要,聘请为教师,不断完善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培养和组建一支专兼结合、以兼为主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队伍。

    倾斜教育投资,夯实发展教育基础 安康的发展,关键靠人才,根本在教育。由于我市长期处于欠发达状态,中等教育基础建设欠账太多,又面临实施国家教育发展纲要的艰巨任务,政府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厚植教育资源,仍然是解决教育所有问题的前提条件。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指出,教育公平的主要责任在政府,关键是机会公平,重点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扶持困难群体,根本措施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倾斜,加快缩小教育差距。要用足用活国家发展教育的政策措施,大力争取作为边远贫困地区的安康应当享有的国家倾斜扶持;要弘扬“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重教优良传统,象旬阳县那样,教育工作优先研究,教育经费优先保障,教育难题优先解决,教育用地优先用地协调,教育用人优先安排。按照实施教育发展规划的要求,倾斜教育投资,加大中学校舍建设和教学设施设备经费投入,尽快解决中等教育当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持续跟进周边地区教育发展的步伐,筑牢教育发展的基础,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中学教育的需求,满足突破发展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保证安康儿女公平享有接受中等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