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的本义就是骄傲,引申出傲岸、傲慢、傲骨、傲然、傲气、傲视、傲俗等诸多与骄傲相关联的用语。唐代名臣魏征《十三斩不克终疏》有几句深刻触及人性话题的警示之语:“傲不可长,欲不可纵,乐不可极,志不可满。”这里的“傲”就是傲慢,警告权贵们不可基于既得利益和权高威重而滋长傲慢之风;南朝梁吏部尚书、史学家萧子显风神洒落,雍容闲雅,简通宾客,不畏鬼神。他自负才高,平常与各级官员从不答言,遇见时只举扇一挥而已。简文帝对他评价甚高,英年早逝之际,下令为他举哀,并应家人请求,诏“恃才傲物,宜谥日‘骄’。”这里的“傲”就是傲俗不群,褒奖萧子显才华过人,具有傲俗藐世的资本。“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出自毛泽东的格言警示着世人。这里 “骄傲”的含义是自以为是,固步自封。在中国传统人文意涵里,贫贱不移,威武不屈是一种傲,指人格精神上的遗世独立;骄扬跋扈,目中无人也是一种傲,指举止修养上的惟我独尊。傲总是用于表述或描绘某种处世理念或人物的言行特征,指人内在心态或外在气度所表现的一种特质,也是自我体认或别人给与的一种人格类型评判。
心态决定行为状态,气度影响人格高度。一个傲字,无例外地决定着人格人品是否高尚,不经意地影响着 人生色彩是否靓丽。
傲需要坚守和执着。誓死坚守的信条是否符合文明社会的准则,执着追求的理念是否符合历史进步的潮流,这是人品高尚与低下的试金石。屈原面对奸佞横行,同僚嫉妒,仕途失意,他唱出了“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黄钟大吕;身处“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仍有“虽九死其犹为悔”的忠贞不渝。鲁迅在“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船载酒泛中流”的险恶环境里,仍然“横眉冷对千夫指”,那桀骜不驯的文字,如同匕首和投枪,疼快淋漓的刺向黑暗龌龊的社会和奴颜媚骨之辈,不愧为民族的脊梁;1608年,英国大法官柯克反驳国王詹姆士要求参与审判活动的要求,詹姆士勃然大怒,指责大法官柯克公然挑战国王的权威,要判他叛国罪。但柯克并未屈服于国王的威胁,做出了异常坚定的回答:“国王在万人之上,但却在上帝和法律之下!”屈原和鲁迅的孤傲不群,源于他们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祸国殃民者刻骨的狠。柯克的威武不屈,源于他对法治理念的坚守。他们不愿随波逐流,不愿追名逐利,直道独行,坚守自己的精神家园,他们的人格成为世人永久的楷模。在众生喧哗的当今,一些人在淫威滥施的权力面前,越来越缺乏敢于说“不”的勇气,在魅力四射的物欲面前,越来越缺乏甘于淡薄的志气,精神家园荒芜,人格理念淡漠,屈原、鲁迅、柯克的孤傲更显得难能可贵。
傲需要资本和底气。基于高尚的气节和先天灵气才气与后天勤奋的合成,抑或是基于位高权重或者财大气粗,这是人格伟岸与猥琐的分水岭。齐白石为拒绝日寇和汉奸索要字画,断然辞去北平艺专教授的职务,闭门谢客,还在门上贴着“自己已死”的条子,在敌寇面前毫无阿谀逢迎之态,一派冷若冰霜的傲然正气。贝多芬拒绝为侵占维也纳的军官演奏,当场断然拒绝利西诺夫斯基公爵的强烈要求,并回信一封:“公爵,你之所以能够成为公爵,只是由于偶然的出身,而我之所以成为贝多芬,完全是靠我自己。公爵现在有很多,将来也会有很多,而贝多芬却只有一个。”他们在侵略者和贵族面前扬起高昂的头颅,大义凛然,铁骨铮铮,源于高尚的爱国气节。李白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甚至“天子呼来不上船”,简直是傲气冲天。但他有“斗酒诗百篇”的才气和“诗仙”的盛誉,他们独特的人格魅力与日增辉。令人不齿的是,古往今来都有那么些傲慢狂妄之徒,要么相信权力通吃,霸道蛮横,视民众如阿斗;要么自恃钱能通神,胆大妄为,视法规如儿戏;要么本事不大脾气大,自命不凡,骄横跋扈。表面狂傲掩饰不了灵魂的肮脏,自鸣得意遮挡不住人格的猥琐。身名俱裂也就是这类人的归宿。
傲需要高度自信和自我肯定。能否在肯定自我的同时,理解、尊重和包容别人的认知和选择,给自己的心田注入一川源头活水,能否在坚信自我的同时,变一下换观察世事万物的位置和角度,给自己的眼界开一道全新的视角,是人生之旅走向亮丽与灰暗的岔路口。自诩老子天下第一的人,看不见别人的长处,容不得善意的批评,在唯我独尊、傲视群雄的太虚幻境中漂漂然。犹如身陷笼雾,看不见周围的崇山峻岭和巨川大河,也看不清眼前的悬崖或陷坑,时刻处于迷失路径或跌落深渊的危险之中。结果是自闭耳目,闻见无真情;自绝于人,天下少知己。被人蔑视不自知,误入歧途不自觉,成为傲慢无礼的孤家寡人。夜郎自大的故事和井底之蛙的寓言,就是为这类人专开的妙方良药。
《中庸》中讲到“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就是说,表面和顺却不随波逐流,坚持中庸之道不偏不倚,国家政治清平时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国家政治混乱时宁死也不改变自己的操守。这才是值得骄傲的君子之强 。让我们牢记徐悲鸿的座右铭:“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 蓄养傲骨,消磨傲气,做一个挺直了腰板,展开了笑容的人,享受洒脱自信并赢得尊敬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