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为先

作者:吴咏梅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0-10-19 16:16
    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历来有浓厚的孝道情结,厚报父母为薪火相传的人伦纲纪和道德底线。如若不孝,则被视为衣冠禽兽,因而官府不用,亲邻不齿。民间盛传,不孝之人在生遭雷殛,死后下地狱。真个是举世难容,神鬼共愤。
    鸟有反哺之情,羊有跪乳之恩,何况生为万物灵长的人类乎。知恩图报本是至性至情的流露和洋溢,孝敬父母本是做人的根本和起点。令人折腕叹息的是,经十年“文革”洗劫,又逢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斑斑铜臭沾染了脉脉亲情,横流物欲淹没了人类良知,传统的孝道文化时下已有伤痕累累之感。虐待、遗弃双亲的劣行频频见诸媒体,向儿女主张赡养权利的父母每每走上公堂,而在日渐增多的“421”家庭结构里,长辈对下一代的宠爱娇纵,又使传承孝文化的纽带被“温柔”地切割。一度闹得沸沸扬扬的杨丽娟追星事件,就是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导致孝文化出现断层的一个警讯。弘扬孝道文化,已经刻不容缓,让天下父母尽欢颜,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期盼。一曲《常回家看看》久唱不衰,折射出全社会对家庭亲情的热切渴望;明确规定不尽孝道将受处罚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今年六月一日正式实施,表明政府弘扬传统优秀文化的执着信念;北京“祈福万家,大孝至爱”为主题的“中国孝心文化工程”正式向全国推行,则是人民大众自觉呼唤良知、倡行孝道的坚实步骤。我们有充足的理由相信,传统孝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必将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有十月怀胎之苦,有一朝分娩之痛,更有长期养育之劳,携手送入社会之功,父母对子女的良苦用心和精心呵护,哪怕是一个细节,都会令人终身难以忘怀。所以有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感叹母爱至深至厚,难以完全报答;杭州城隍山城隍庙门口的一副对联:夫妇本是前缘,善缘、恶缘,无缘不合,儿女原是宿债,欠债、还债,有债方来。阐释父母养育儿女原本就象偿还成年老债,纯粹付出而难求回报。角度虽然不同,但都说明父母之爱的无私和伟大。
    欧洲发掘推测庞贝古城遗址发现,当毁灭一切的火山岩浆淹没庞贝城时,母亲都卷曲驱体把孩子包在怀中,试图用自己的身体遮挡炽热的岩浆,使孩子免遭不幸;据新闻报道,一对夫妇抱着孩子乘电梯时,不幸电梯滑落,在急速坠落的过程中,夫妇双手把孩子高高举起,用他们的血肉之躯缓解了巨大的冲击力,孩子得以生还。在生死关头,父母总是毫不犹豫的把生的希望留给儿女。不啻人类,一般动物的一些行为,也能生动的体现母爱的伟大,《读者文摘》登载:一黑狗为小崽觅得一块骨头,穿越马路时被车碾坏后半身,它用前腿拖着血淋淋的躯体前行,把骨头拖给小崽,看着小崽啃食骨头,自己血流尽而死;前月网上报道一男子用火堵烧居住区内的犬巢,母犬不顾周身火燎,钻进巢内救出一只小犬,另一只被烧死,这只母犬就成天对着放火男子的家门狂吠,该男子不敢出门,只得报警求助。每一个人闻说此情此景,能不怦然新动,灵魂震撼吗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世界各国无论文化传统有何不同,社会形态差异有多大,但倡导尊爱父母这一点,都是完全相同的。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古代先哲们大都有孝行方面的论述。《吕氏春秋-孝行篇》云:“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把 孝视为人伦之基础。《论语》对如何践行孝道也有多方面的论述,如“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意思是子女处事讲仁义谨信,不能招致麻烦让父母担惊受怕;要心存敬意爱心,不可给几个钱就一了百了;要在父母面前和颜悦色,不可颐指气使;有美味佳肴,要让父母首先享用;有粗活重活,儿女不能推给父母。元代郭居敬辑录“扼虎救父”、“卧冰求 鲤”、“扇枕温衾”等24个孝子的故事,为世人树立了孝敬父母的典范。
    其实,当孝顺儿女并不难,古人有言: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贫家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天下无完人。只要有孝心,能把对待自己儿女的那一份感情、那一份爱意献给父母,你就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孝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