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少数民族企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市政协民宗委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1-07-21 08:47

    根据市政协2011年工作安排,经主席会议决定,4至5月,市政协民族宗教祖国统一委员会组织委员,会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就我市少数民族企业发展情况开展了调研。调研组在市政协副主席尤成平带领下,对城区重点少数民族企业进行了视察,并与汉滨区政府进行了座谈交流。调研组还采取了印发表格对少数民族企业进行调查摸底,到少数民族企业进行走访座谈、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开展调研,初步掌握了我市少数民族企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全市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现状
    安康市是全省少数民族散杂居重点市之一。全市现有23个少数民族成分,人口2.84万人,其中回族2.75万人,占全市少数民族人口的97%。以清真餐饮、食品生产加工为主体的民族企业在安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地方民族特色。据统计,截至目前,全市有注册资金50万元以上或者员工15人以上的少数民族(回族)企业或者工商大户27家,其中汉滨区20家,岚皋县3家,平利县2家,紫阳县2家。按行业分类,涉及食品餐饮业11家,商业贸易8家,汽车修理2家,机械加工制造2家,建筑工程1家,水产养殖1家。交通运输1家,屠宰业1家。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少数民族企业也有一定跟进。以汉滨区为例,企业数由2005年的10家,增加到现在的20家。少数民族企业的经济总量虽然所占比例不大,但它是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是具有民族特色的清真食品餐饮、加工业独树一帜,活跃了市场经济,丰富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成为民族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少数民族善经营、比较重信誉,在8家商贸企业中,有6家担当着多个国内外知名品牌的地区代理。二是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安康城区回民小吃做工考究,风味独特,从民族夜市城到单家独户的羊肉泡、烧饼、蒸面等,为外地来安康的游客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已经成为安康发展旅游产业中可以进一步深度挖掘的清真食品文化资源。三是少数民族企业调整产业结构,为全市经济发展增添了活力。调查发现,部分企业在考虑今后的发展思路上已经透过传统经营项目,把发展的目光投向更多的产业领域。2010年初,紫阳洞河镇的50余户村民(其中回族48户)自筹资金成立了“富硒渔业养殖合作社”,开发安康库区汝河段6000余亩自然水面发展鱼类养殖,五月底开始销售,预计今年可捕捞活鱼1800吨,产值约2000万元。该合作社还着手实施第二步发展计划,准备采取公司加农户的模式,带动附近两个村近千户村民发展大鲵养殖,以解决当地退耕还林区传统养羊户的生产出路问题。
    二、少数民族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市少数民族企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就目前的发展现况看,仍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企业总体发展速度仍然相对缓慢,总量小、规模小、档次低。2010年,全市中小企业系统投资50万元以上的项目530个,其中少数民族企业的项目只有2个,占0.38%。少数民族企业注册资金1000万元只有一家,500-600万元的2家,200-300万元的4家;二是经营范围比较狭窄,工业及加工领域的产业项目发展不足,缺乏具民族特色的品牌。三是家族式经营仍然是企业管理的主要模式。我们认为,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要原因如下:
    (一)对少数民族企业发展重视不够。由于少数民族企业在我市经济成分中所占比例不大 ,引不起政府对少数民族企业的足够重视,缺乏对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的政策引导。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的一些政策在少数民族企业中宣传不够,因而,少数民族企业享受政策扶持较少,调查中只发现有两家企业得到了政府专项资金扶持。2006年,汉滨区政府对7家企业实行“民族企业”挂牌,但在走访时得知,挂牌几年来,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仍然得不到实质性的政策照顾。
  (二)企业发展外部发展环境欠佳。一是经营场所方面限制,安康东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历史欠账较多,民族特色小吃的店面大多十分简陋,影响到行业的壮大;现有少数民族企业中,绝大部分是租用场地经营,制约企业长期发展,如一家比较知名的民族餐饮企业,看准了旅游业发展带来的机遇,几年前就着手扩大企业的经营规模,但因长期用地手续得不到核准,扩建计划至今不能实施。有些企业想进入江北高新区谋求长期稳定发展,又因入园门槛较高不能如愿。 二是缺资金的情况比较普遍,企业从金融机构贷款门槛高,手续复杂,从民间借贷数额较小、利息高。受访企业中一半对当前融资环境不满意。一些具有潜力的小型企业,流动资金严重匮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滚动发展。如清月斋食品厂曾经是我市知名的清真食品生产企业,其生产的水晶饼曾被评为“陕西省清真名优食品”,但因资金链断裂,已经停产数月。三是政府服务工作不到位。多数企业认为一些部门的服务意识不强,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的状况仍然存在。
  (三)企业人才短缺。一是企业生产经营者文化程度、管理能力等整体素质不高,大多数人不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习惯于家族式经营,难以把企业做强做大。二是中层管理人员中缺少有层次的人才。大多数人不善于和相关部门沟通,不注意学习政策,不懂得项目申报程序,致使企业经营发展遇到困难时难以找到有效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三是技术力量不足,特别是在一些对技术依赖较强的企业里表现比较突出,如洞河渔业养殖合作社,作为省内大规模的渔业养殖企业,竟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技术人员,使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存在着极大隐患。
   (四)缺乏相互合作共赢机制。大多数少数民族企业习惯于一家一户的家族式经营管理,在市场中单打独斗,做不到在信息、资源等方面的共享,缺少相互协作,难以形成产业集约化经营,把市场做大、把产业做强。
    三、对促进少数民族企业发展的建议
    少数民族企业的发展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而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关系到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进一步贯彻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全局。因此,一定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的“要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显著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全力推进少数民族企业发展。
   (一)加大对少数民族企业的扶持力度。要把发展繁荣少数民族经济作为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增强政府职能部门对民族企业发展服务的力度,应进一步加大向上级争取政策扶持、争取项目的力度,充分运用我市现有对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向少数民族企业实施倾斜;适当放宽少数民族企业进入高新区的门槛;要切实采取有效措施,化解少数民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加大对少数民族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教育培训力度,为培养优秀企业管理人才打好基础。
   (二)建立健全部门对口帮联机制。筛选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少数民族重点企业,与政府有关部门结成对子,由领导包挂,选派工作能力强,懂经济、懂政策的干部具体帮助企业搞经营策划、跑项目、引进人才等,促进企业提高管理经营水平。
   (三)组建少数民族企业协会。建议由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牵头,成立少数民族企业协会。维护少数民族企业的合法权益利益,按需求组织会员开展专业培训,开展行业自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通过组织活动,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引导企业在一些新的产业开发领域优化整合资源,提高少数民族企业的外向综合竞争力。
  (四)培育少数民族特色品牌和龙头企业。一是打造安康民族特色餐饮品牌,应进一步强化措施,加快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造步伐,政府创造条件,尽快把东关回族风味小吃一条街建成,统一宣传策划,统一店面风格形象,督促经营户提搞经营服务水平,把民族小吃行业做精做强;二是支持企业利用我市农林牧特产资源优势开发生产优质民族特色产品,创出品牌;三是引导少数民族企业进行外向型联合,引进资金、技术和先进管理模式,进行企业改造和重组,实现产业经营的升级,形成当地的行业龙头。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实施品牌战略,促进全市少数民族企业实现突破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