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吹响了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解放文化生产力,推进文化创新发展,为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工作,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保障,成为各地积极思考和探索的新课题。现就我市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搞好文化建设,以先进文化引领社会进步,提几点建议:
一、各级党、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要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也是社会主义文化的本质内涵。理论不应用于实践,就是百无一用的教条,道德不在为人处世中践行,就是空洞乏味的说教。古人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社会主义文化在全社会的广泛认同和健康发展,有赖于各级党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示范和模范引领。当前人们对社会上诚信缺失、道德滑坡等疼心疾首,对腐败蔓延、风气不正等忧心忡忡,不是理论宣传不广泛,也不是缺少明文规定的行为道德规范,主要是一些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没有起到积极引导和正面示范作用,没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具体行为之中。如果文件上写的是一套,实际做的是另一套,或者表面上看起来冠冕堂皇,暗地里潜规则大行其道,社会就不可能真正文明高尚起来。因此,抓文化建设,党政组织及其工作人员负有极其重要的责任,要恪守为官道德和政治操守,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意识、公仆意识,做到谦虚谨慎,求真务实,而且在权力运用过程中讲究为官道德,遵纪守法,诚实无私,廉洁自律,不谋私利。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不能仅仅是发几份文件,开几次会议,订几个规划,向群众发号召,指方向,而要把着力点放在自身的行为示范,把主要精力放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上,用清正廉洁的风气、诚实信用的人格、高尚纯洁的追求,去熏染大众,引领社会。
二、尊重文化发展的规律,突出文化建设的实效。鲁迅说:文化是骨子眼里的东西。文化繁荣要靠长期涵养积淀,不可能大干快上,一挥而就。就一个地区而言,文化发展的标志决不仅仅是看兴建了多少文化设施,出现了多少文化名人,发表了多少文学作品,开展了多少次节庆活动。当然。这些都是必不可少的形式,但这些都是文化传播的手段,不能用手段代替目的。关键是要看在多大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精神境界,使广大群众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等各个方面得到了全面发展,要看民风和不和,民心齐不齐,幸福指数高不高,要看经济发展质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实际成效。如果在文化建设中,热衷于大兴土木的形象工程,追求争名人抢祖先的轰动效应,醉心于推介炒作的短线操作,本身就与文化精神背道而驰,所体现的急功近利、哗众取宠、华而不实、浮躁轻薄等习气,是对文化的玷污和破坏。因此,我们所有的文化建设工作,在工作本身都要体现文化精神,不能舍本求末,只顾面子不看里子。要以提升公民文明素养,建设崇德尚礼、奋进向上的社会风气为己任。如此假以时日,我市的文化一定能大放光彩。
三、正确把握我市人文特征,以更加开放的视角和更加包容的心态发展文化。我市处在成渝、关中、江汉几大强势文明的交叉重叠辐射影响的地带,且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当地文明数度中断,而对今日之文明影响最直接最重要的,是清代大移民。这就决定了我市的文化特征是,历史悠久而积淀不丰厚,文化元素丰富而文化载体相对孱弱。这块土地从来没有形成相对周边的文化辐射源,反而是被动承接来自周边的长久影响。特别要指出的是,提倡文化自信,主张文化自觉,是就整个中华民族文化而言的,强调的是在地球村的国际环境中,要对中华文化的地位和意义有客观科学的认知,不可月亮总是西方的圆。如果理解为地方文化,狭隘地过分地追求和强调安康与周边,甚至是县与县之间的文化特色有什么不同,必定落入夜郎自大、自闭自恋的陷阱,促长浮躁浮浅浮夸的不良风气,使有限的资源和宝贵的精力浪费在制造文化泡沫上。因此,我市的文化建设中不可刻意追求地域特色,不可过分强调历史传承,更不能为了突出特色而无中生有,或者捕风捉影,生编硬造缺乏内涵支持的所谓文化。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心态,充分利用好地域文化元素,以人文精神为灵魂,以创新精神为先导,以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为要务,把主要精力放在创造出更多更优秀的文化产品上,努力促进我市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
四、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文化人,是文化的本质特性和社会功能的核心内容;追求文化享受,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客观的精神需求。无论就社会管理而言,还是就社会需求而言,都离不了文化功能的充分释放和发挥。因此,在文化建设上,无论是文化产品等“软件”的创造和传播,还是文化设施等“硬件”的建设和布局,都要面向广大群众,既要考虑如何正确引领,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也要考虑如何优化服务,最大限度满足群众文化需求。要以广大群众是否喜闻乐见,也就是群众的认可度、接受度作为衡量作品质量和评价作者功绩的主要标准,而不能以发表在何等级别的刊物、得到某些大家的称赞为标准;要以当地广大群众在多大范围多长时间内受到感染熏陶作为衡量文化传播传承绩效的主要标准,而不能以多少家媒体采访报道,多少重要人物参加出席为为标准。归根到底,是要秉承人文精神的本质要求,办实事而不图虚名,把宝贵而有限的资源用在优质多彩的文化产品的创造上,用在生动活泼的文明创建活动上,让群众有更多的机会,更优越的条件参与并享受文化生活,在潜移默化中激浊扬清,向善求美。春风化雨,细雨润物,使文明进步体现在每个公民的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进步和文明提升夯实基础。
(作者吴咏梅 民进汉滨区常委、提案办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