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市政协的安排,县政协抽调相关委办负责人和政协委员组成调研组,在县贫开发局等有关部门的配合支持下,对全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组深入到相关县直部门和部分镇(办)、村组,了解扶贫开发相关工作情况,现场察看了扶贫项目建设情况,走访了部分贫困户、扶贫搬迁户。在此基础上召开了由相关人员参加的座谈会,听取了县扶贫开发局等相关部门的工作情况汇报,调查组成员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扶贫新一轮开发工作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查的情况报告如下:
一、扶贫开发工作现状
(一) 基本县情
岚皋县位于陕西南部,巴山北麓,与本市平利、紫阳、汉滨和重庆市城口县接壤,国土面积1956平方公里,辖15个镇2个办事处198个行政村,总人口17.2万,其中农业人口14.7万,属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陕南避险移民搬迁重点县。县境内大巴山横亘大部,地势南高北低,最高海拔2641米,最低海拔331米,气候垂直差异大,阴湿寡照,“山下桃花山上雪,山前山后两重天”是我县气候特征的真实写照。地形地貌复杂,山高坡陡、河流纵横交错,土地陡、瘦、薄、碎,形成了“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形地貌特征。恶劣自然环境和频发自然灾害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交通、电力、饮水等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较慢,贫困人口比例较大,且容易返贫。近几年来,县委、县政府发坚持“发展绿色产业,打造旅游品牌”发展战略和“一体两翼”工作思路、“一十百千”奋斗目标,始终将扶贫开发与统筹城乡发展有机结合,与新农村、小康示范村、产业村、旅游示范村建设有机结合,把实施移民搬迁改变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举措,通过抢抓扶贫搬迁、陕南移避险民搬迁等政策机遇,极大地改善了部分贫困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全县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二)上一轮扶贫开发主要成效
我县上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作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有效载体,作为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的重要举措,以增加农民收入为重点,以减少贫困人口为目标,精心部署,周密安排,扎实工作,十年来,共争取无偿扶持资金8050.25万元,捆绑其它部门项目资金1.9亿元;投入国家扶持小额到户贴息贷款和龙头企业项目贴息贷款3亿多元;同时社会各界参与扶贫,投入资金3000万元深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全县贫困人口比2000年减少了6.25万人,贫困发生率下降到 26.9% ,取得了显著成效。
1.以增加收入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坚持把产业发展作为带动贫困农民增收致富的抓手,每年安排800多万元财政扶贫资金,支持贫困农户大力发展魔芋、烤烟、食用菌、蚕桑、茶叶、养蜂等农村产业。全县已建成 97 个村的产业扶贫示范村建设。截至目前,全县已建成魔芋基地8万多亩,茶叶3.2万亩,桑园4万余亩,食用菌 250万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 5 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120家,1.413万户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2011年底,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4948元,比2000年增长了3.8 倍,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有效带动了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坚持以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为主,以设施建设、“五改三建”、安全饮水等工程建设为重点,着力推进重点贫困村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建设。2000年来,已完成了94个村的整村推进式扶贫开发。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576公里,建成通村水泥路 200条802公里;累计新修堰渠42条212公里,人畜饮水工程77村285处,解决9万人安全饮水,新修河堤66处65公里,完成基本口粮田建设3.3万亩。完成农网改造65个村260个组215杆公里,累计新建沼气池达9560口。在实施102个扶贫重点村建设时,实施“五改三建”人居环境改造8125户2.584万间。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大力实施扶贫移民搬迁、生态移民搬迁等工程,建扶贫移民集中安置点98个,累计实施移民扶贫3728户1.549万人,从根本上改变了搬迁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为脱贫致富奠定了基础,达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目标。扶贫开发项目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农网改造、社会保障等设施和公共服务明显改善。
3.以人力资源开发为重点,不断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坚持把实施“雨露计划”、“百千万”劳动技能培训作为提高贫困农民的整体素质和转移就业能力的有效载体,有效整合“阳光工程”、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等培训资源,以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和市场导向为主线,以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为抓手,积极推进贫困农民参与农业适用技术培训,提升贫困农民的劳动技能水平和致富能力。2000年以来,全县累计完成“雨露计划”培训1万余人,累计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1000多场次,培训贫困农民3万余人,转移安置就业2.1万余人,全县通过培训后外出务工人数达4万余人,逐步形成了“以培训促转移、以转移就业促增收”扶贫新模式。
4.以满足贫困人口需求为重点,不断提高公共服务保障水平。通过大力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贫困学生救助、广播电视村村通、医疗救助和"三下乡"等项目建设,贫困农村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快速发展,贫困人口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得到有效保障。截止目前,架电视光缆线73.2杆公里,建广播室58个;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达96%、通讯覆盖率达100%。新建、改造2家县级医院、17 个镇办卫生院,新建村卫生室76个,贫困村实现了农村新型合疗、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农政策全覆盖,因病返贫现象和贫困学生就学问题得到缓解与解决。75个村新建“两室一校”,“五保”集中供养点38处。积极推进了“两项制度”对接,无劳动能力的老弱病残贫困人口和特别困难贫困人口基本纳入低保,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惠及贫困人口。自2006以来,全县共投入5亿多元用于保障改善民生,累计有7267户1.5266万人纳入最低生活保障,9万人参加社会保险,累计救济救助困难群众2万人次。
5.以社会扶贫为重点,不断增强扶贫开发合力。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帮扶的原则,积极组织开展县直单位、企业“双千帮扶”活动。全县县直单位每年为贫困村、贫困户兴办实事3000余件,捐赠和争取扶持资金1000余万元,建立帮扶对子1500个。在帮助扶智中,建立农家书屋 多个,累计向贫困村捐赠各类书刊2万余册。累计有120家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支持贫困村建设,为贫困村捐资捐物折款800余万元。扶贫开发工作的扎实推进,有效改善了干群、党群关系,营造了全社会参与、支持扶贫开发工作强大合力。
二、我县扶贫开发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村的贫困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岚皋县与发达地区之间、本县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缩小差距,扶贫攻坚工作难度越来越大。
(一)贫困人口多。全县198个村除已实施整村推进的82个村和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6个村外,剩余110个村还很贫困,这些村主要处在中高山地区和边远山村,呈带状、片区分布,按照省上确定的2500元贫困标准,全县有7.5万贫困人口,占全县农业总人口的51%。。这些贫困人口所处的自然环境、基础条件较差,解决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需要的成本高,难度大。
(二)贫困人口素质低。一是受文化教育程度低;二是缺少劳动技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能力弱;三是接受科技教育、科技知识和技术系统培训机会少,科技掌握和运用能力差;四是部分贫困群众还存在“等、靠、要”依赖思想, 难以提高自身的发展能力。
(三)返贫问题突出。土地条件差,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导致农民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收入不稳定, 农村部分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极易返贫,因灾、因病、因学返贫问题仍是已解决温饱贫困人口返贫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山大沟深,沟壑纵横,自然灾害频发,返贫现象持续发生。2007、2010年分别经历了“
(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仍较落后。经过十年扶贫开发工作,农村水、电、路等基础得明显改善,但是仍然有相当一部分贫困村贫困户基本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仍未解决,生产生活用电仍然困难,生产生活出行公路仍然不够畅通,还有大量的危房户的住房安全仍然没有得到保障。
(五)农业产业化发展滞后。产业化扶贫仍在起步阶段,有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受益面大的优势产业少,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的状况未得到根本改变。受“打工经济”观念的影响,一些贫困户发展增收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产业脱贫效果不够明显。
(六)扶贫资金投入不足。我县属国家贫困县、山区农业县,县本级财力十分有限,多年来主要靠国家转移支付政策保运转。面对新一轮繁重的扶贫开发任务,需要中省市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
三、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建议
为深入推进做好扶贫开发工作,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对扶贫工作的认识。要认真宣传、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充分认识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扶贫开发工作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中认真谋划,摆在统筹城乡、区域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要求上通盘考虑。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进一步强化党委领导、政府主导,改进和优化政策扶持机制、工作运行机制和社会帮扶机制,创新完善扶贫方式,确保扶贫规划的顺利实现。
(二)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工作计划。要根据国家扶贫纲要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计划,确保扶贫开发工作在科学规划指导下有效推进。要从交通、水利、产业、工业、城镇、社会事业、公共服务等方面全方位进行综合考虑,制好新一轮扶贫开发的发展规划。要加大贫困人口的普查力度,按照新的扶贫标准,准确界定贫困户,摸清家底,搞清情况,建档立卡,建立贫困人口识别机制,掌握贫困人口的现状、需求、脱贫路径,为扶贫计划推进提供科学依据,将扶贫政策措施真正落实到重点村、贫困户。对脱贫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要根据具体情况,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制定扶持规划,建立脱贫长效机制和农民增收机制,巩固扶贫成果。要坚持城镇农村统筹规划,各镇办、村组要结合县域总体规划因地制宜,作出具体扶贫规划,做到上下衔接,协调推进。
(三)进一步提高贫困人口综合素质。扎实开展以扶贫“雨露计划”项目为载体“两后生”培训,不断丰富形式、拓宽渠道,不断创新提高贫困人口素质的方式方法,充分调动相关方面的工作积极性。对考入国家计划内大专和本科院校的贫困家庭学生,教育部门在安排资助时优先保证,确保其免费上学。深化人人技能工程,完善就业创业服务保障体系,让更多贫困群众有更多致富技能。要把扶贫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多种渠道的提高贫困人口的技能素质、就业素质、文化素质,全面增强“造血”机能,充分调动扶贫对象自主脱贫的积极性。
(四)进一步提高产业化扶贫效果。要坚持把扶持贫困村和贫困群众发展壮大增收产业,作为实现开发式扶贫的着力点,努力发展特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从根本上使贫困人口走出困境脱贫致富。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突出优势,实施产业化扶贫,筑牢脱贫致富的产业基础。按照“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的规模化、产业化思路,积极调整种养殖业结构,重点培育魔芋、畜牧、茶叶、烤烟、食用菌、养蜂等具有特色、市场前景好的产业。大力发展以山林经济为主的现代农业,围绕特色农业搞加工,不断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快发展一批农副产品贮藏、加工、运销龙头企业,扶持一批能带动农民增收、辐射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要巩固现有产业化建设成果,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帮助贫困人口提高生产技能,指导扶贫对象加强产业管理,发挥产业脱贫效益。
(五)进一步加大社保扶贫力度。要按照扶贫开发促发展,社会保障保生存的思路,将扶贫开发与社会保障两项制度有效衔接,根据贫困户的实际状况,对无法通过发展脱贫的家庭,主要依靠农村低保、五保户供养、新型养老保险以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全覆盖来解决基本生活问题,尽可能使新增社会保障向连片特困地区倾斜,试点项目首先在连片贫困地区实施,补助政策对贫困群众实行特殊优惠。
(六)进一步拓展开发式扶贫资金渠道。要进一步加大对上争取的力度,进一步增强扶贫项目意识,超前谋划部署,重点考虑能不能立项,怎么去立项。在实际工作中,要科学筛选项目。坚持“政府主导、群众参与、专家论证、科学决策”的原则,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积极性,公选扶贫项目,谋划发展大计。组织扶贫工作专家班子进村入户调查,对群众所选项目充分评估论证,自下而上选项目,自上而下定项目,把与贫困群众关系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项目筛选出来,科学制订扶贫项目规划,建立扶贫开发项目库。要把项目做精、做实,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使项目能及时拿得出、报得上、争得到。加大主动与中省市汇报衔接力度,积极跑京进省,努力让更多的规划构想进入中省的总盘子。严格实施项目。进一步树立“干好项目也是争取投入”的理念,认真做好每一个项目实施,打造精品工程,以突出的工作成效来获得更大的项目支持。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加强督办检查,严把项目建设的“质量关”,确保项目建设的质量。实行扶贫项目验收制。对已竣工的扶贫项目,要进行严格的检查验收,将检查验收的结果作为划拨扶贫资金的依据。要继续开展社会扶贫,积极争取各级部门定点帮扶和各级机关联村包户扶贫、结对扶贫,争取更多的中央部委来岚扶贫。制定落实企业扶贫优惠政策和奖励措施,建立完善帮扶长效机制,争取省内更多的企业参与帮扶工作。深入实施共富工程。争取以市为单位组织相对富裕的单位结对帮扶我县贫困村、贫困户。创新其它社会帮扶形式,积极争取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组织,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科研单位、高等院校和驻陕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等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支持我县新一轮扶贫开发事业。要争取各级发挥扶贫基金会等社团组织的支持,扩大帮扶渠道,调动方方面面的扶贫帮扶积极性。要不断增加财政投入,设立本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每年按照不低于地方财政收入的2%比例安排。严格扶贫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营造良好的对上争取环境,确保扶贫开发工作为全县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做出更多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