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本情况
根据《石泉县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及扶贫开发“三五”工程实施方案,全县8个特困连片区域,涉及5个镇21个村,2664户,总人口9601人。区域内共有耕地18352亩,其中水田3941亩,年劳务输出3440人,特困连片区域内21个村年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两河片区兴坪村人均5280元,最低的曾溪镇牛羊河片区印石村人均2500元。
二、特困连片区域扶贫工作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我县特困连片区域扶贫攻坚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开发式扶贫,突出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劳动力技术培训这几个重点,已呈现出了领导抓、部门帮、镇村干、干部扶的良好局面。全县启动特困连片区域项目村10个,其中2011年3个(迎丰镇三官庙村、火石沟村、三湾村),2012年7个(曾溪镇高坎村、同庆村、立新村、印石村,熨斗镇金星村、齐建村和瓦子沟村)。截止6月10日,10个村共完成项目投资3908.3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06.5万元,整合部门资金1749.5万元,信贷资金352.6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1515.73万元。主要成效是:
一是农民收入稳步提高。10个特困连片村人均纯收入由上年的2218元增加到2886元,较去年增加了668元,增幅达30%,贫困人口较上年减少了197人。
二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坚持以通村道路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群众“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通讯难”问题。截止目前,10村共新修村级道路16.5公里、组级路22公里,新建便民桥8座,新建人饮工程15处,完成低压线路改造7公里。
三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按照产业富民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培育和壮大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以蚕桑、畜牧、水产养殖、山林经济为主的优势产业。共发展桑枝食用菌160万袋,发展养羊户40户1500只,建万只养鸡场2个、千头养猪场1个,发展网箱养鱼120箱,新建核桃园300亩、杉树园200亩、茶园350亩、拐枣园150亩,一些产业实现升级换代。
四是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抢抓陕南移民搬迁机遇,大力实施移民搬迁工程,将居住在高寒偏远山区贫困群众和危房户、无房户搬迁到生产、生活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居住,同时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彻底改善他们的居住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10个村共新建安置点5处,完成移民搬迁104户,完成“五改三建”205户。
五是社会事业稳步推进。坚持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为重点,大力发展项目村各项公共事业。新建村级卫生室2个,村级活动室1个,村民健身广场1处,五保集中供养32人,新增低保救助261人。
三、主要经验
(一)组织领导有力,工作机制健全。一是调整充实了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二是建立了领导包联、部门包抓工作机制,每个连片特困村由一名县级领导包联,一个县直部门包抓,5至7个责任部门帮扶,每个帮扶部门分别落实了整合项目资金任务。三是建立了定期督查制度,实行一月一督查,一月一通报。四是建立了考核奖惩机制,县政府将扶贫开发工作纳入年度综合目标考核,作为各级党政干部年度工作考核的重要依据,实行绩效考核与奖惩问责并举。
(二)准确把握县情,着力开发式扶贫。在全面了解、准确把握贫困区域发展现状、贫困原因的同时,结合我县实际,确定实施了“移民搬迁工程、‘造血’扶贫工程、‘输血’扶贫工程、教育扶贫工程、贫困人口健康促进工程”五大工程,健全了“干部包抓机制、社会帮扶机制、投入保障机制、评估验收机制、责任考核机制”五大机制。编制了《石泉县“十二五”农村扶贫开发规划(2011—2015)》和《县域发展和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确保全县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扎实有效推进。
(三)广泛宣传动员,营造浓厚氛围。全县扶贫攻坚动员会后,全县上下立即行动,广泛宣传营造氛围。一方面通过扶贫网站、《扶贫攻坚简报》、《石泉扶贫》报和“扶贫攻坚”电视专栏、刷写固定标语、印发扶贫攻坚“三五”工程文件汇编等方式广泛宣传扶贫政策,引导全社会关注扶贫,关心弱势群体,营造了共同参与扶贫的浓厚氛围。另一方面,通过进村入户与群众面对面交流,召开群众会等方式,深入宣传新一轮扶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积极性,使扶贫工作深入人心、深得民心。
(四)工作重点突出,注重工作成效。一是突出造血型扶贫和输血型扶贫,着力增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质量。二是区域布局上突出以贫困人口居住密集、生产生活条件落后的南北二区为主。三是在工作推进上以今年新启动的3个片区9个特困连片村项目建设为重点,统筹做好去年启动的迎丰镇3个连片开发村的续建工作。四是项目实施上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围绕“水、电、路”项目建设,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条件,提高贫困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产业布局上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工作思路,充分结合村情实际,依托当地资源优势有重点的调整产业结构。
(五)部门联动协作,工作形成合力。在连片开发整村推进项目实施中,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尽其力、各记其功”的原则,突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技能培训四大建设重点,做到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把涉及项目建设的各类扶持资金捆绑起来,集中使用,打好总体战,形成共同支持特困村建设的强大合力。
四、特困连片区域扶贫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扶贫开发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引起高度重视,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一)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一是贫困面大,我们对特困连片区域5个镇10个村的调研统计,这10个村共有1472户,4394人,其中贫困户864户,贫困人口2792人,无论是贫困的户数还是人口都占到60%以上。二是贫困程度深,特困连片区域的贫困村大都集中在地理位置偏僻、山大沟深,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区域。贫困人口大多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脆弱的边远山区,他们的文化素质偏低,思维方式保守,接受新思想,掌握新技术难度大,容易满足现状,脱贫致富能力低,扶贫工作难度加大,任务十分艰巨。
(二)特困连片区域扶贫工作整体进展不平衡。特困连片区域扶贫开发工作自2011年开展以来,到目前共启动了四个片区,分别是迎丰镇的彭家山片区,熨斗镇的木竹山片区和牛羊河的1、2片区,共10个村,从规划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和民生项目看,推进的速度比较慢,特别是事关农民增收的产业发展项目进展缓慢,时间与目标任务的要求还有很大的距离。进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镇与镇之间、片区与片区之间由于认识上的差异,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工作进展不平衡。二是村与村之间工作进展不平稳,个别村由于班子较弱,组织带领群众的能力不强,群众的参与度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够,项目建设上有较大差距。三是县直包联部门由于在思想认识上和自身能力上的因素,重视不够,支持不够,行动迟缓,也是导致工作进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扶贫难度加大。经过多年的扶贫开发,条件较好的贫困地区经济得到较快发展,生存状况明显改观,贫困人口大幅减少,而特困连片区域的村大都处于条件恶劣地区,发展相对滞后,贫困程度深,扶持资金需求大,扶贫成本投入高,贫困群众脱贫难度大。
(四)产业支撑不足。特困连片区域农业主导产业零散,规模小、发展慢,农民主要收入来源除靠外出务工外,仍然主要是靠传统的种植业和养殖业,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有待进一步推广,农村土地流转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五、对策及建议
(一)坚定不移地坚持以“三五”扶贫工程统揽农村工作。扶贫开发是一项长期而重大的任务,事关我县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我县实施的“三五扶贫工程”内涵丰富,涉及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各级各部门一定要牢固树立“抓扶贫就是抓城乡统筹,抓扶贫就是抓民生,抓扶贫就是抓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抓扶贫就是抓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强化措施、认真履职,确保贫困片区造血扶贫、输血扶贫、教育扶贫、健康保障、移民搬迁五大工程统筹推进,以扶贫工作的实绩造福于民、取信于民。要进一步整合各类资金,按照“统一规划、统筹安排、各负其责、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套、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确保我县特困连片区域扶贫开发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继续加快推进特困连片区域项目建设。一要进一步增强针对性,科学编制连片区项目规划,严格按照“三五”扶贫工程,“一村一策、一户一法”扶贫要求,因地制宜地做好具有较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可操作性的规划,并兼顾规模化与独特性,中长期与短期效益的互补、互促。二要进一步加快特困连片区域内基础设施项目,产业发展项目,民生保障项目的统筹推进。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解决好贫困山区行路、饮水、用电、卫生、移民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基础性建设,切实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在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道路建设上对居住分散、受益人口少、投资大的村组级道路,一定要科学论证,对比算账,尽可能的采取搬迁等综合措施实现脱贫,减少投资。针对我县特困连片区域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的实际,建议不再扩大特困区域范围,集中有限的项目和资金,切实抓好已规划的8个片区21个村的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
(三)着力在“产业、创业、就业”上下功夫。特困连片区域扶贫攻坚的根本是让农民富裕起来,实现稳定增收。一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集中力量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有特色、有市场的种养业项目。按照产业化发展方向和要求,对具有资源优势的农产品进行连片规划建设,形成有特色的区域性主导产业。要充分利用“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政策优势,把产业项目规划到户,扶持资金落实到户,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二要深入推进全民创业工程,积极推进回乡创业工程,鼓励帮助那些有市场、有技术、有资金的外出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建基地、上项目,带动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致富。三要抓好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加强对他们的技能培训,提高综合素质,掌握一定的实用技能,增强就业的竞争力,拓宽农民就业渠道,确保农村居民收入持续增长。
(四)完善投入机制,动员社会力量扶贫。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动员企业、农民、社会其他力量千方百计增加扶贫开发投入。一是各级政府财政要严格落实并逐步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二是扶贫开发的成员单位和包帮部门要加大扶贫资金的筹集力度,将项目资金向特困片区倾斜,向特困人口集中覆盖。三是要完善社会扶贫机制,动员和引导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开发事业,组织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建议成立扶贫基金会,吸纳社会资金参与扶贫。四是金融部门要降低信贷门槛,加大小额贷款发放力度,切实帮助贫困农户解决发展产业筹资难的问题。
(五)加强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实施移民搬迁。要按照“区域对待,分类指导”的要求,全面落实好移民搬迁的有关政策规定。在搬迁方式上,既要强调以集中安置为主,又要充分考虑贫困山区实际,因地制宜,实行集中安置、分散安置和单家独户建房搬迁相结合,适当扩大分散安置比例;在户型标准上,应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所需和生活习惯,允许搬迁户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适当扩大建房面积,以满足不同搬迁户的需求;在建房形势上,既强调统规统建,又要注重统规自建和自己设计建房,允许形式多样;在资金补助上,要严格政策要求,统一标准,统一形式,公开透明,一次到位。
致富是移民搬迁工程的根本所在。要坚持有土安置和有业安置相结合,综合运用土地流转、农田建设、土地整理等措施,积极为搬迁户就近就地发展农业产业创造必要的条件,为搬迁农民就业提供更多机会。
(六)建立长效机制,加强督办检查与考核。我县特困连片区域扶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为早日实现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必须进一步加强领导,健全机制。一是要建立督办机制,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要定期组织对特困连片区域扶贫攻坚工作进行督查,总结经验、及时推广,对在扶贫工作上思想不重视,行动迟缓、组织不力、推进不力、帮扶不力的单位和部门要予以通报,甚至问责。二要建立考核机制,将扶贫攻坚工作列入年度单项考核,把扶贫攻坚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单位受奖、领导晋升、干部评优的重要评判标准,确保特困连片区域扶贫开发任务强力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