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莲花碑弘扬真善美

——记政协委员邹尚恒和他的《莲花台》

作者:王建春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3-07-09 08:58

连日来,安康日报、政府网站以及宣传、广电、文联等本市各大媒体,竞相连续跟踪报道大型汉调二黄现代戏《莲花台》——“这是一场汉调二黄的艺术盛宴,这是一台万众期待的舞台经典,这是一幕亲情至上的诗画呈现,这是一曲传统美德的生命礼赞。”剧作者“邹尚恒”三个字自然而然随之频频“出镜”,也引起人们一致关注。

邹尚恒——何许人也?其实,业内人士对其并不陌生,他一直活跃在戏剧舞台,少年时代就进了平利县红旗剧团当演员,后调入县文化馆。1997年,创作的小戏《审女婿》荣获群众文艺创作最权威的奖项——文化部群星奖铜奖; 1999年,由省文化厅作为舞台艺术重点培养人才选送上海戏剧学院进修,之后一直坚持戏剧创作,发表和演出戏剧作品90余部,多次在省市获奖;2008年,以平利县八仙镇带领群众致富的先进人物吴祥义为原型,创作的平利弦子腔现代戏《吴祥义》,搬上舞台后在县内外引起强烈反响。老邹现在还是县政协委员,兼任平利县书画协会、作家协会副主席,去年出版了《邹尚恒戏剧作品集》,平利县委常委、原宣传部长魏传利同志在《序》中是这样评价他的:“在县文化馆普通创作员的岗位上能以身作则,以自身的影响感染其他同志,为平利的文化戏剧事业增光添彩。他为人谦和平实,常能深入生活弘扬真善美,鞭鞑假恶丑,因此他的作品时代性强,感染力佳。”

我和邹老师虽说是一个县的,但各忙各的,来往不多,看见他大多是在舞台上,他在台上尽情表演,我在台下细心观赏,他多半扮演的是丑角,滑稽幽默,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和他有限的几次短暂接触我记忆犹新:十多年前,山里一位老板把农家腊肉收齐,洗净切好精包装再销售成为时尚,年前西安来朋友,点名要这时髦年礼,我跑遍县城大街小巷,竟然脱销,听说老邹家有货,便前去讨要,老邹听明缘由后,二话没说跑进里屋,不大工夫,提出两礼包:“最后两盒转让与你就是了。”2003年非典过后,我把在非典办的艰辛经历写了篇快板,请邹老师修改,三天后,人家竟拿着修改一新打印好的稿子送到我的办公室,着实让我感动,他的几句肺腑话语更让我享用一辈子:“现在行政干部能静下心写作难能可贵,你把这重大事件以快板的形式记录下来更属不易。你有一定功底,只是在技巧方面生疏一些,以后多写,我们相互学习。”去年,县政协组织文化调研,我们分一组同乘一车,投缘、对路的人聚一起,兴奋之情溢于言表,侃着侃着我俩就给一车人现编现演起相声来,从来没有合作,事先也没相约,就这么自然而然地开始了,真佩服他的机智和老道,我俩竟配合的如此默契,馋得大家伙儿只嚷调研时间太短,还想再听再享受又分开了。后来,我把我们在大巴车上表演的记录下来,请老邹修改后,投稿《安康文艺》发表了,在县内各网站刊发,引起不小轰动,文化馆正抓紧排练参加本县“两会”春节晚会和两年一度的“中国.平利茶之旅文化节”呢,这是我的第一篇相声作品啊。

无独有偶,今年五月中旬,参加全市“感悟变迁.书写梦想”百名艺术家大型文艺采风创作活动,在白河和老邹住一个房间,对他又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参加完晚上的书画笔会,我们意犹未尽,先赏白河夜景,再坐夜摊儿小吃,酒斟酣处,老邹情不自禁得意自言:“二回再参加这种书画笔会,我也敢亮相了。”我这才想起刚才书画家们挥毫泼墨,现任我县书画协会副主席的老邹只在一旁静静观摩,怎么劝他都不上阵。我问他刚才为什么不露两手?他 “嘿嘿”一笑:“以为写的不着,怕丢人。”干完一杯生啤后,他一抹嘴,接着说:“现在晓得行情了,敢了。”我们笑他太胆小、太谨慎,凭几十年给人写对联刷标语的阅历还怕这?什么场合没见过?他自嘲地装出一副可怜相:“老爬里的人呗,自卑嘞。”

回到房间,我俩借着酒劲儿大侃特聊起来,从工作事业到婚姻家庭再到社会万象,无所不谈,无话不说。他说他特别敬重他的一位老领导,用他的话说就是“人家要品有品,要才有才,当领导了还笔耕不辍,创作、排练了许多在当时影响巨大、脍炙人口的剧目。从不怎么召集会、也不轻易批评人,但大家爱戴他、尊重他,人人团结,凝聚力、荣誉感格外强。”他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他有一次工作没做好,会上老领导当着大家的面是这样教育他的:“小邹同志,人很勤奋,这次工作没做好,我昨天已经批评了他,他很内疚。其实也不能全怪他,我也有责任。”短短几句,暖人心!这几句话,老邹大概一辈子都不会忘记,他模仿得惟妙惟肖。末了,他说:“老领导头天哪里批评我了?他是在给我圆脸。”以后他更努力了,生怕出错给老领导丢脸。第二件更令他佩服得五体投地,县级机构改革,在县上最高层次会议上,有人提议撤销文化馆,理由是一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个什么文化馆舞文弄墨啥用?关键时刻,这位文化馆的老领导不紧不慢地发言了:“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域的文化底蕴支撑一个地方的品牌,文化馆就相当于这个地方和人民的脸面,我们不断要天天洗脸,还要时时爱护我们的脸,树活皮,人活脸啊。”意思很明了,不要脸了,你就撤!之后再没人提撤文化馆的话了。

聊到单位的事,老邹说他有两次“革命斗争”。一次是“三讲”时期,他是机关党支部书记,在剖析阶段,他做了自我批评后,提议“领导多开展自我批评,少批评别人;群众既要开展自我批评,更要开展批评。”他说他这招“狠”,其实就是发动大家找单位的毛病,给领导提意见,着实让当时的领导深深反省了一番。另一次是他故意撂担子闹“革命”,起因是他的一部作品又获省上奖励,本是件高兴祝贺的事,谁知有个领导不但不表扬鼓励,还不负责任地开玩笑说有啥用,老邹熬更守夜创作不说,偏说他上班迟到。这下惹火了他,他不争不辩,第二天开始天天提前上班,把楼道和自己的办公室拖得光光溜溜,然后,泡杯茶、点支烟、翻开报纸认真学起来。县上搞活动,天天催作品,这领导问老邹要,老邹装傻:“你不是说写那玩意儿没用吗?我早就不写了。”说完头也不抬继续看他的报纸和文件,急得这领导只好服软道歉。老邹侃到这儿,诡秘一笑:“其实我早写好了,专门搁两天回头再改而已,我才不会受点委屈、打击就放弃我的爱好和事业。我是故意急领导,哪个要他说没用的?”说着话老邹直起身向垃圾桶使劲儿吐了口唾沫,强调道:“我最见不得不懂装懂、不尊重艺术、不尊重人才的人!”

聊到文化建设、汉调二黄和平利弦子腔,老邹很是忧虑:“再不重视、再不抓,只怕失传了啊!现在文化单位都青黄不接。”老邹说他太爱他的单位了,他的理由出人预料又合情合理:有庙才有和尚和香客,庙都没了,谁来上香?你说你是某某庙著名高僧,有啥用?单位没了,你都下岗了,还扯个啥子艺术!

聊着聊着,我们又聊到了家庭,老邹说他这辈子要感谢三个人,一个是他的父母,一个是领他走上艺术道路的老领导,还有一个嘛,老邹“嘿嘿”一笑,说:“是我媳妇儿。”“她没有多少文化,也没有正式工作,但她真的很贤惠、很会事、很会过日子。开始我们很困难,一块儿起早贪黑做点小买卖弥补家庭不足,我不经常在家待,店子、娃儿全靠她招呼。这几年我搞创作有了点名堂,她怕我们距离拉大了,经常坚持学习,我订的一些刊物,自己都没好好看,但她期期必看,篇篇定读,她永远是我的第一个读者和评论家,有时候提的意见连我都想不到。”看得出,老邹对她的媳妇一往情深,黑暗中感觉他眼里噙着泪花。“说出来你可能不相信,她到现在无论什么场合都一直称我‘邹老师’。”老邹起身呷了口茶骄傲地说。

说到儿子,老邹说他很惭愧,都是他妈照顾的,没怎么管“浑球小子”就考上大学完成学业又考上了工作。老邹的儿子跟他爸一样很有才,几篇散文不但使我对这下一代不敢小看,还透过文章对老邹一家又有了一定了解。懂事的小邹从小就利用寒假帮爸爸牵纸磨墨卖对联,在空旷寒冷的场地,苦中寻乐,不但自己也练就了一手好字,还通过社会实践洞察人生,他写的一篇通过卖对联观察猜测人身份和念想的文章,还真有一定深度。最逗人的是“混球小子”写自己上大学,人家父母甚至祖孙三代一大家送行到学校宿舍连带旅游,可自己的爸爸连车站都没送,头天晚上为把有生以来第一次拿那么多钱放在哪个口袋,父亲还和他大吵一架,委屈极了。“混球小子”哪里知道爸爸为还盖房的贷款、凑你的学费,省吃俭用,这几年没买一件像样的新衣服,以至在省城领奖临时穿同事的西服上的台;那天本说好和你妈一起送你到车站,单位有急事耽误了一下,从不打出租车的你爸赶到车站时,你妈说你刚走,你爸惋惜得直跺脚,还擦了眼睛;至于说送你到学校,想都别想!要是宽裕了,你爸还想把你爷爷、奶奶还有七大姑八大姨都喊上一块,到联合国旅游呢。当然,这都是小邹写的当时的感受,表达的对父亲的爱和愧。

提到老邹房子,我不由得“啧啧”称道,夸他有魄力、有品位、有超前意识。那么艰辛,硬下狠心终于盖起了自己的“小别墅”,人家都削尖了脑袋往市中心繁华地段搬,他却挑了县城背后五峰山半山腰和农民伯伯还有猪呀、狗呀、鸡呀住一起,他说从小在农村长大,闻惯了这些味儿,不碍事,再说,这儿的地便宜啊。我知道老邹没多大家底儿,盖房也没投入多少钱,附近比他大、比他高的楼房多的是了,可他这房经他一设计、装修、捣置,就跟别家不一样了,一看就是有身份、有素养、有品位的书香门第,我每回在五峰山锻炼路过他家门口都会情不自禁观赏一番。他家不大的大门每年一贴的对联很是吸引人,那是老邹自己想出来自己写自己贴的,大凡稍有文化的人都会驻足门前朗读出声并一路笑侃。说来老邹已在这五峰山半山腰住了五个年头了,第一年搬新家,他家的对联是这样写的:“迁居磨石沟,养心翠竹园。”第二年是“门外无大树,院中有细笋。”第三年“迎春花泡茶,救命粮煮酒。”第四年“有福少喝酒,无事多转山。”今年最特别,似乎新年的头一天就预示着他在艺术道路上将有大作为,对联是这样写的:“传承弦子腔,振兴汉二黄。”从这普通的对联可以看出老邹平和、淡静、洒脱、随意、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精神情操。

聊到深夜了,我俩还没睡意,老邹又操心起他的《莲花台》,他说好多天没去剧场探望,不知排的咋样了?很想采风结束了去看看。我听得出,老邹是想在安康呆一两天,蹲在剧场看演员们排练,可又心疼花销太贵。我邀他住到我朋友宿舍,反正天气不冷不热,哪怕睡沙发也无所谓,他高兴极了。事就这么巧,第二天,会务组通知所有参加采风的艺术家一起乘车回安康观看《莲花台》第一次联排,正合老邹心愿。

我是在赶往剧场的途中在车上第一次拜读邹老师的《莲花台》,听说这已是第六稿了,第一遍印象并不深,感觉故事简单,情节单调,有些小题大做,思忖就这么个事儿看他们怎个演法?说实话,我坐在剧场是带着有色眼镜苛刻挑毛病的心态观看的,听人介绍,看一次流一次泪,就暗暗告诫自己,别太入戏,别女人气,一定克制住。随着剧情的推进,我渐渐融入其中,座位旁一位五十开外大概有农村艰辛经历的男者,更是触景生情,开始是用纸巾偶尔擦拭一下眼角,不知啥时候起手上多了条毛巾,无人境地般边抽泣边不停地抹泪、擦脸。当看到彭思远在洗脚城偶遇侄女楚秦,楚秦惊慌、委屈、伤心,一声“我是叔的命肝心”,还有水莲苦苦劝阻思远不要跳楼轻生,“要死,我是最想死的呀!”撕心裂肺,我再也忍不住,眼泪夺眶而涌。剧终了,开灯后我发现观众几乎个个都是红眼圈,许久,才响起雷鸣般掌声,经久不息。

《莲花台》讲述了发生在一个山村小镇上普通人的故事,主人公方水莲在丈夫不幸去世后,靠辛辛苦苦卖豆腐为生,照料瘫痪在床的公婆,将小叔子彭思远供养大学毕业当了公务员,将女儿楚秦培养考上了大学,平日还热心帮助村上有困难的群众,在小叔子一心谋官,为送礼借钱买人参受骗,被债主逼讨,无奈欲跳楼之际,以真情劝阻,并不惜卖掉房子帮他还债,打动彭思远,重新创造美好新生活。剧中以一块莲花古碑为贯穿线,这碑是古时皇帝因莲花台民风淳朴而赐,但失落多年,人们都在寻找它,当戏里的故事讲完,莲花古碑也挖出来时,观众看到舞台上亭亭玉立的水莲和四周绽放的荷花,不由得感悟到:水莲不就是一块传统美德的碑么!水莲以自己的一言一行,显示着传统道德的风范,体现出普通百姓身上蕴含的强劲的生命力,展示了社会良知和正义力量的深厚根基。我从剧情跳出来,深深思索,以我对老邹一家的了解,这古碑不就是老邹本人么?水莲不就是他媳妇吗?剧中的众多人物不就是老邹周围再普通不过的百姓吗?古碑不就是他苦苦坚守、百倍珍惜、万般呼唤的“真善美”吗?唯有老邹有这样的体验,才能写出这样精彩的文字。

感动、钦佩之余,我再次捧起剧本,一字一句解读开来,我为剧中的精彩片段和对话、念白、唱腔叫好,更为寻找失落的莲花古碑这条暗线叫绝!诸多评论家大多把注意力集中到一个人身上,不惜笔墨大加赞誉水莲贤惠孝顺、坚韧刚强、任劳任怨、乐于助人,然而,他们却忽视了一个关键细节——当水莲为解救小叔子彭思远,卖房还债无处栖身最需要援助的时候,是谁挺身而出帮了她?是戏份不多、偶尔出场、惹观众笑、烦死人的黄天宝,一个好像不知好歹、稀里糊涂、浑浑噩噩、没心没肺、无一用处的“傻二”!他憨,他愣,他懒,甚至赖皮讨人闲,但水莲嫂子没嫌弃他,以一颗平和、宽容、怜悯的心接纳他、帮助他、救济他,使他潜意识里心存感激,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爱的奉献》这首歌的旋律此时在我耳边响起,是呀!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一定会变成美好的人间,爱是一种传递,爱是心灵的呼唤,水莲将爱传递给公婆、小叔子思远、女儿楚秦、傻二黄天宝,唤醒了思远,感召了天宝。爱,其实简单,无须多大成本,不必好高学问,农村妇女水莲能做到,傻二天宝能做到,你、我、他,一定也会做到!老邹在给我们传递、撒播、编织爱的种子,这才是《莲花台》所要表达的意和魂。

一部戏曲作品的成功,其间蕴蓄着无尽的欢欣喜悦、辛酸苦楚,在戏曲发展存在诸多困难的今天,《莲花台》更是如此。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汉调二黄,作为陕西第二大剧种、国粹京剧的祖山,是中国戏曲艺术的一块“活化石”,是安康地域传统文化的瑰宝,是安康人民情感表达的重要承载,振兴和繁荣汉调二黄一直是安康人民的追求和梦想,而检验一个剧种中兴、发展、繁荣的最重要的标志,就看是否有成熟的精品剧目在舞台上精彩呈现,并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长久的生命力,带动整个剧种全面发展。一台精品剧目,日益显现出其对持续推进汉调二黄振兴工作的重要意义,也成为了现实最急切的需要,《莲花台》,就是在这样的土壤中开始了最初的萌芽和现如今的莲花盛开。老邹,功不可没!

听一道儿创作的人说,《莲花台》历时八个月,六易其稿,其间有着太多的反复与波折,老邹在创作过程中日夜殚精竭虑,竟然晕倒在书桌上,被人直接从创作室拉到了市中心医院,好在只是一场虚惊,不过,可见他在创作中拼命三郎的那股劲儿。他说,那一阵子,方水莲、彭思远、彭楚秦、黄天宝等等,天天在他大脑争论,夜夜在他梦中出现,为水莲的命运,他焦急,他苦闷,他感动;他为彭思远惋惜、捏汗,为楚秦怜惜、掉泪,为天宝着急、叫好。在第六稿确定的那个下午,工作人员帮他敲击完最后几行文字,忽然觉得一种奇怪的寂静,回头一看,老邹正泪眼婆娑,两眼呆呆地望着窗外,那是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他说:“他们的命运尘埃落定了,我的牢狱之苦也结束了。兄弟,要不是你在,我会嚎啕大哭一场。”

清风时雨,莲花盛开,在欣喜和祝贺的同时,作为老邹的好朋友,我还是想在众多赞赏中再给老邹挑点刺儿、洒点儿水。“洗脚城”那场戏,彭思远巴结领导进洗脚城,万万没想到洗脚女竟是正上大学课余打工的侄女楚秦,当头一棒,羞辱万分。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出传统本分的老邹骨子里是瞧不起洗脚女,也接受不了“洗脚”这行当的存在,自己的脚自己洗嘛,让人家女娃子洗,么子名堂?再没得钱也用不着给那些“贪官污吏”洗臭脚爪子呀,哪里还有尊严?好在彭思远的扮演者准确把握,恰与其分地传递出了彭思远虚荣、气愤、感动、愤慨纠缠一身的内心世界,否则,会误导观众“洗脚是个见不得人的下贱活儿”。还有个细节,也足见老邹的善良、好恶和“愤青”, 水莲进县城卖豆腐被城管没收,老邹内心深处是看不惯城管的“霸道”和“铁腕”的,所以在文字道白处理上“排斥”城管。城管不是土匪,是执法机构执法人员,没收水莲豆腐,肯定是因为占道经营,影响市容。这时,思远正为自己升迁受阻烦躁,在此处与嫂子的对白中,可适当加点怪怨嫂子无用还添乱的“恶毒”话,一来以思远的极度愤慨衬托水莲的苦楚和弱小,二来以免把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痛恨”无辜的城管。

说到黄天宝这个人物,其实老邹对后来剧中塑造的角色并不满意,演员开始把这个人物设计成腿有残疾的“跛子”,老邹坚决反对,他说,早几年农村一切靠劳力,缺胳膊少腿娶不上媳妇很正常,可这几年靠大脑、靠科技,残疾人还有优惠政策扶持,还娶不上媳妇就不是残疾的原因了,再说,老拿残疾人侃笑也是不对的。黄天宝其实一点都不傻,他和彭思远一样聪明,彭思远开始很单纯,是后来受社会不良影响误入歧途的,黄天宝较思远更“小聪明”,更想走捷径不劳而获,一步登天。剧中结尾黄天宝终于娶了一个胖媳妇,这是剧本中原没有的,我猜想这是导演为了达到喜笑效果取悦观众而加的。对于这个小小情节,老邹是有看法的,天宝变好了娶了媳妇,水莲那么优秀,提亲的人一大摞,那她得到那一半了吗?他原想“做媒”旅游局的张主任和水莲成亲,后又想,那样太完美的大团圆、大结局,俗气老套无新意,反倒没了想象和祈盼,于是,他“狠心”没做这个“媒”,导演让天宝先成亲搅乱了他的良苦用心和周密安排,他认为这个情节使人转移了视线,冲淡了主题,我点头称是。

有人认为《莲花台》美中不足的是结尾过于仓促,给人一种草草收场的印象,开始我有同感,后来经过深思、推敲,依然如此。十六大以后的十多年,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解决“农村真苦,农民真穷”作为工作重点,采取了一系列切实的惠农措施:从2006年起全部免除实行了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到实行种粮补贴,从给孤寡老人发生活补贴到给全体高龄老人发养老补贴,从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到实行农民医保,从对中小学生实行“两免一补”到“蛋奶工程”,从迁移式搬迁扶贫到鼓励有条件的农村居民进城落户等等,这些都是过去几千年农民想也不敢想的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好事。水莲一家作为千百万农村贫困户的一个缩影,毫无疑问应该能够得到实惠,缓解困境;按照她勤劳善良,自尊自强的品性,发展副业、发家致富也是完全可能的。剧作应该用生动的情节突出这个变化过程,发挥文艺作品以艺术形式教育人、鼓舞人的积极作用。

记得有媒体报道原新华社社长、著名记者穆青撰写《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时,一开始听了焦裕禄的事迹,他和大家一起哭,然后是边写边哭,边哭边写,稿子出来后,谁看谁哭,最后在审核刊发时,大家冷静下来一致认为文学作品不能仅仅只催人泪下,让人老哭,更重要的是要振奋人心,在感动中受启迪,在哭泣中生力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文本,就是在这个主导思想下产生的精品。我以为《莲花台》在这方面的确欠缺了一点,我们不仅要苦苦寻求莲花碑,更重要的是要高高举起莲花碑,大力弘扬真善美啊!

听说我要写他,老邹一百个反对,反复强调自己只是个普通的文化馆创作员,用他的话说就是“混口饭吃”,他真切地告诉我,《莲花台》的出炉,“老门儿的”凝聚了各级领导和艺术家们的心血和智慧,这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他只是其中的一粒儿种子。他比划自己只是一粒儿种子时的表情,很到位、也很夸张,紧缩身体,恨不得自己马上真的变成一粒儿种子钻进土里生根发芽,拇指紧掐食指似乎已经捏了一粒儿种子,凑到五官使劲儿挤皱一起的双眼前。

据说《莲花台》作为举全市之力打造的精品剧目,承载着两个希望:一是力争冲刺第十三届中国戏剧节,充分展现汉调二黄的艺术魅力,实现“精品剧目打响全国”的目标;二是走进县区,走进校园,以思想性、艺术性兼具的优秀汉调二黄剧目实现“群众基础全面恢复”的目标。在这里,我们祝福老邹,共同期待这朵承载安康人民诸多希冀的莲花更加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