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横秦岭家何在

为保护好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秦岭古道、巴山盐道而努力

作者:王 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4-01-08 09:09

秦岭自古在传统文化就拥有极高的的地位,是其他山脉无法比拟的。“过去有种说法,终南乃天下之脊,中原之龙首也,指的就是秦岭”。更有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至孙湘》其中脍炙人口的“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不朽诗句。秦岭古时是川陕之间交通的最大屏障。《史记》中有云:“秦岭,天下之大阻也”。因此秦岭古道是中国古代连接南北的大通道。如今铁路和高速路的修建使天堑变为通途,但是在漫长历史岁月里,秦岭古道演绎着无数可歌可泣令人感叹的故事,相传着刘邦、王莽、诸葛亮、司马勋、杨贵妃、王彦、李自成、、李先念、徐海东等著名历史人物都曾在这条古道上留下过脚印,李白、杜甫、白居易、孟浩然、杜牧等诗人的名句遍布在这条古道,毛楚雄等革命烈士的鲜血也洒在这片土地上。

巴山盐道是安康一条古老的通道,穿越大巴山腹地,连接长江与汉水。也是中国道路史上唯一以盐命名的古老盐大道。世世代代的盐背子豁出性命,走在这条运盐之路,为中国盐业发展做出了功不可没的贡献。见证了大巴山的痛苦与沧桑。

秦岭古道和巴山盐道已有数千多年历史,是我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对研究安康地域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由于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高速公路、省级公路、地方道路的修建和诸多建设项目的实施,许多地段的古道已经被开挖、填埋,加上自然灾害,损毁十分严重。古道已经不再完整,断断续续、零零星星,且正面临彻底消失的危险。

 正因如此,怀揣着对历史遗迹的热爱,和对保护古道的责任心,市政协委员王小群在市政协2013年全委会期间提出建议:对秦岭古道、巴山盐道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相应的办法,制定切实可行的保护政策,对秦岭古道和巴山盐道进行抢救性保护,申报文化遗产。深挖古道内涵,服务于我市文化、旅游产业。

目前,市、县各级文物部门高度重视子午道和巴山古盐道的保护和研究工作。一是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蜀道申遗,联合省考古院、省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抽调专业人员,先后于2008年、2009年、2012年和2013年,对子午道宁陕、石泉、汉滨段进行了文物普查和专题调查,采集了近百处文物点信息,基本健全了子午道文物档案资料,为进一步开展子午道学术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二是按照分级保护的原则,对子午道沿线存留的驿站遗址、栈道遗址、石积路及石砭道遗址,沿途要地古镇老街、古建筑以及大量清代石刻遗存等进行了科学认定,先后申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公布了县级保护单位10多处,落实了保护相关职责和人员。三是深入挖掘子午道历史、军事、宗教、饮食等文化,全面提升子午道保护与利用水平,先后拍摄了大型电视旅游宣传片《走汉江· 子午古道》,宁陕、石泉等县还将子午道沿线人文景观纳入了秦岭南麓生态文化旅游精品线路,累计投资数亿元。同时市文化部门与镇坪县文物部门共同编制了《镇坪古盐道科研抢救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二是多次向省文物局进行了专题汇报,先后累计争取专题调查、出版等经费30多万元,即将出版调查报告与画册;三是镇坪古盐道成功申报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百大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