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210国道从火地塘到旬阳坝单程23公里,往返都要翻越海拔2000多米的平河梁。几十年前,为求学上进,白雪皑皑,烈日炎炎,古木森森,长路弯弯,都阻挡不住10余岁的齐致祥周周徒步往返的脚步。
幼年丧父,为人生的大不幸,稚嫩的肩膀压上管家的担子,又是人生的大磨难。好男儿的脊梁是铁打的,齐致祥凭着宁陕大山般的刚强,苦心志、劳筋骨,一路稳健而不蹒跚的步入成年。
山里飞出了金凤凰。不到20岁,齐致祥就在山里娃中脱颖而出,步入了“吃皇粮”的行列。从此,凭着着少年时代练就的“铁脚板”,风吹雨打玉成的“精气神”,乡计生专干,城关镇镇长、党委书记,县总工会主席,县委常委、宣传部长,一直干到了政协主席。
几十年来,工作过的单位和个人的一切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满腔真情待乡亲,一门心思干事业,追求至善不停步,乡亲疾苦难忘怀。为人,他是群众身边的“善人”,富有同情心,助人为乐,经常扶危济困,多有善举;为官,他们群众眼里的“清官”,富有使命感,牢记宗旨意识,为民谋利,屡有建树。
他乡作故乡
欧里庇得斯言道:“一个对社会富有同情的人,虽然非亲非故,却远胜一千个姻亲世戚。”齐致祥的籍贯在北京顺义。其父早年曾在国民党军队担任下级军官,在解放战争前夕,因痛恨内战,愤然逃脱,只身一人来到崇山峻岭、交通闭塞的宁陕谋求新的生活。在宁陕县境内,齐致祥举目无亲,无论宗亲、血亲还是姻亲,连一家亲戚都没有,是个地地道道的外乡人、独家户。但他把生命的种子深耕于宁陕这片沃土,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把浓浓的故乡情谊献给宁陕人民,把滚烫的心血和汗水洒进宁陕大地。把宁陕人视为故土的父老乡亲,把身边需要帮助的任何人都视为亲人,时刻把他们的冷暖挂在心头。
天有不测风云。去年,贾营村四组村民卢永会家突然浓烟滚滚,火焰冲天,因电线老化不慎失火。三间房屋被毁,粮食、家具、现金等全部家当付之一炬,一家人顿时衣食无着,深陷困境。俗谚道:锦上添花常有,雪中送炭难寻。齐致祥得知卢家失火受灾的消息后,立即带领机关干部和县上相关部门领导,第一时间到现场,送去慰问金1000元、粮食2000斤,并组织政协机关干部捐赠现金2400元、衣物70余件和3 0余种生活必需品,给予卢家莫大的精神安慰和物质救助。在齐致祥的关照下,短短的半个月,新修的3间砖混结构房屋已拔地而起,卢家得以居有定所,重新开始新的生活。为难之处见真情,“在我最困难的时候给了我最大的帮助,永世难忘”,卢永会万分感激。
人有旦夕祸福。今年8月的一天上午,齐致祥走进了贫困残疾户程让凤的家,看到程让凤的左踝关节肿胀溃烂流脓,当即大声责怪程让凤的丈夫古林山““拖成这个样子,咋不去给她看病!你这个男人是咋整地的嘛。”六十出头的老古局促了起来,低声解释道:“现在的国家合疗政策确是好,但看病自己还得负担一部分,家里实在是拿不出钱了”。这时村主任朱红霞介绍道,面容苍老的程让凤其实今年才54岁,早在十几年前不幸患上了大骨节病,现在全身骨关节肿胀疼痛,四肢关节全部畸形,双腿膝关节软骨坏死,长期坐轮椅,饮食起居无法自理,已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程让凤在得病之前,和山里的农村妇女一样勤劳泼得、热情善良,家庭在她的精心打理下,生活也过得有滋有味。然而,疾病改变了一切,长期的看病治疗,花光了所有的积蓄。丈夫为了照顾她,放弃了务工挣钱,儿子为了还清外债在外打工。现在老两口、儿媳妇和刚刚两岁的孙子靠着低保和几亩地艰难度日。
齐致祥得知这些情况后,当即表示: “你们先在家里准备一下,下午我找车来接你们去医院治病,费用的事你们就不用操心了,合疗报销后剩余部分,我想办法解决”。
下午三点,齐致祥准时来到程让凤的家中,帮忙拿行李、锁大门、推轮椅,忙前忙后将其搬上了去县医院的车上。一到县医院,马上与院长陈玖浩商议治疗事宜,帮助办理住院手续。第二天一早,提着两大包营养品,大步流星的再次赶到了病房看望程让凤,耐心仔细询问她住得好不好、伤口痛不痛、生活怎么办等等,并拿出500元钱交到程让凤的手中说:“这点钱你住院零花用,啥都不要操心了,安心养病,争取早日恢复健康。你跟我的亲人一样,有啥事给我打电话”。
“家里有几个劳动力?住房有多大?田地面积有多少?板栗园、核桃园各有多少?家庭主要产业是啥?年人均收入有多少?脱贫致富有啥困难?……”齐致祥就这样卷起裤腿过河,打着雨伞爬山,一年四季奔走在宁陕的山山水水之间,在深山农家、在田间地头,常年闪动着齐致祥的身影。与乡亲们拉家常,话农桑,问解困之策,谋发展之路。遇有特殊困难的农户,就慷慨解囊资助,或者组织机关干部“结对子”、“认亲戚”,一户一法,精准帮扶,使许多困难群众在最需要救助的时候得到了及时帮扶。
“我无力报答你,但我一辈子记得你”。城关镇贾营村三组程让凤的肺腑之言,也是无数得到齐致祥关照的困难乡亲的由衷之叹。
誓报三春晖
乡亲们一双双渴求致富的眼神,群众中一幕幕贫穷困苦的场景,齐致祥历历在目,心急如焚,深感乡情难却,责任难推。宁陕乡亲的福祉在何处谋求?宁陕发展的出路在哪里突破?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输血维持不能代替造血功能。组织资助救济必定量小面窄,兴一桩产业才能富裕一方百姓。利用自然禀赋发展壮大产业,让乡亲们都有赚钱的门路;抓住惠民政策机遇,为乡亲们多争取摸得着的实惠。齐致祥念兹在兹,不懈求索,身体力行。
真诚能够感动上帝。产业的核心科技是“压舱之宝”,一般都是秘不示人。而齐致祥一行在一趟行程中,不仅顺利拿回养殖大鲵、冷水鱼类的关键技术,而且对方主动留下了联系电话,要求建立友好协作关系。奥妙就在于浙江、湖南的养殖企业老板的一席话:“这麽高的气温,这样跑,不光人受不了车都受不了”,齐致祥一行吃苦耐劳、求知若渴的真诚感动了“上帝”,取得了真经。
宁陕县是大鲵、冷水鱼类绝佳的适生区和繁育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养殖条件,有望发展成为县域重点生态产业。齐致祥主动请缨,组织政协委员和相关部门技术干部,对全县县大鲵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基本摸清了全县养殖现状、水资源优势和疫病防治等存在问题。提出了发展大鲵、冷水鱼养殖产业的具体建议。在此基础上,带领相关部门和部分大鲵养殖企业负责人到产业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
时值南方酷暑,气温高达40多度,齐致祥一行马不停蹄,昼夜奔波,仅用8天时间往返5000公里,在路上渴了喝点矿泉水,饿了就用方便面对付几口,累了就近找个旅店休息一下。到达考察点后,一下车就钻进了养殖场,不停地问这问那,抓住每一个学习机会。
功夫不负有心人。正是凭借这样的一种作风、一股子干劲,硬是拿到了被业界视为商业秘密的大鲵产业高效养殖、大鲵科学繁殖、大鲵产品深加工和大鲵及其相关产品销售的成功经验,为宁陕县大鲵产业发展定位决策、实现综合产值2亿元的目标的确定,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几年的努力,宁陕县大鲵、冷水鱼类养殖业已经成为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
“烈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城关镇贾营村三组的乡亲们因一条老堰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年年都遇见这般情形而心急火燎,不得不把灌区的水田变成旱地,致使20多户乡亲农作物收成大减。齐致祥急乡亲之所急,想方设法与有关部门商议,多方筹集资金20万余元,为该组修复了一条标准化堰渠。于今春水稻育种前通水,旱地又恢复了旱涝保收的水田。稻花香里说丰年,三组的乡亲们梦想成真,有说不出的高兴和感激。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辟天下寒士俱欢颜”。安居才能乐业,棚户区往往以低矮破旧、路窄灯暗、脏乱混杂为特征,是现代城市的伤疤,那里的群众也是最需要的关注的弱势群体。宁陕县棚户区具有建筑年限长、房屋户数多、改造任务重、面临困难大等特点,改造面临的矛盾和困难突出。齐致祥心系蜗居棚户区的乡亲们,极力促进棚户区改造工作,按照县上统一安排部署,组织政协机关干部和委员认真开展调查研究。组织召开各个层次的座谈会5场次,入户走访河堤东街里外街、物资局片、三星片区近200户,发放调查问卷表近200份,听取棚户区居民的呼声和反映。在听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仅用了10天时间,就撰写出了务实管用的调查报告,全面客观准确的反映了棚户区改造存在的问题和成因,所提出的意见建议有很强的政策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得到了县委、县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肯定。在具体的帮包工作中,经常走街串户,面对面开展解释、说服和教育工作,将不少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大规模的棚户区改造的顺利进行,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使棚户区改造这一民心工程赢得了民心,使这一德政工程真正惠及了棚户区居民。
甘为孺子牛
越生越穷,越穷越生,这个怪圈必须跳出,事关乡亲们的长远福祉,再难也不能退缩。冷嘲热讽、恶语相向,甚至被认为是“杀人犯”,为了乡亲们的家庭辛福,天大的委屈也在所不惜。
齐致祥走上工作岗位的第一步,就迈进了一个既陌生又尴尬的境地。当时,计生专干这个十分陌生的名词很难与七尺男儿联系到一起,同学同事们说三道四,街坊邻居们指指点点,计生队伍里竟然还有男专干,这在当时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成为街头巷尾议论的谈资。加之计生对象十分抵制,下乡受尽群众的白眼,挨饿受冻甚至辱骂恐吓都是家常便饭。
基于对乡亲们的大爱,他毅然前行,无怨无悔。
从没接受过卫生、计生知识的他,找遍区上所有医学书籍认真研读,一年后,宣讲计生工作头头是道,愣是把一本近万字的《陕西省计划生育工作条例》背了个滚瓜烂熟,很快工作得到了领导和同志们的肯定。成为了十里八乡有名的计生专干,工作得到了县上的认可和群众的好评。
6年后,在他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一纸调令将他调进县城,担任县计生站站长。他深深的知道当领导就意味着责任,以前只要做好手术、干好本职就行了,但现在远远不够,必须得团结带领一班人为共同的目标努力奋斗,而自己就是他们的标杆,必须以更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在他以身作则的感召和过硬技术的示范下,逐渐赢得了站上老同志的信赖和尊重,站上工作也有了很大的起色,当年全县评比中就名列前茅。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距成灰泪始干”,教师职业就是这样高尚,“献了青春献子孙”,边远山区教师大多有这样的感概。宁陕山大沟深,经济欠发达,边远山区教师工作环境艰苦,直接影响到山区农村优质教育资源的稳定,导致山里孩子上学难,上好学更难。
一个曾经每日步行几十公里上小学的人,在深山沟里摸爬滚打几十年的人,对山区孩子上学问题,有着别样的操心和感受,对坚守深山教书育人的教师,更有着难以言状的敬重和爱戴。
政协除了动嘴建言献策而外,为山里孩子、为山区农村教师,还能办点什么刀下见菜的事情么,他总在思摸能够直接动手的途径。最后决定采取募捐的方式,在政协成立“教师奖励基金”,该基金重点用于奖励贡献突出的优秀农村边远学校的教师,由县政协负责进行筹集、管理和使用,并及时对外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去年冬季的一天,伴随着“长大以后我就成了你。。。。。”的悠扬歌声,一场募捐晚会隆重举行,各界人士慷慨解囊,当场募集资金35万元,他本人就一次捐赠5000元。宁陕政协“教师奖励基金”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全社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对边远山乡教师的尊敬和厚爱,在宁陕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医患纠纷是近年来社会的热点难点问题,对这类回避都唯恐来不及的事情,政协基于职能,也有很多绕道走的理由。但与人民的健康事业息息相关。齐致祥知难而上,充分发挥政协在化解矛盾、协调关系方面的独特优势,主动积极地参与纠纷化解工作。今年9月,县医院医生以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为由,多名医生聚集到县政府大门高喊口号、集体请愿,引来了大量群众围观,场面一度比较混乱。齐致祥得知这一事件后,率先赶赴现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亲自做好安抚工作,客观的提出了解决方案,成功疏散了上访人群,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为妥善解决矛盾起到了积极作用,用实际行动彰显了人民政协促进社会和谐的特有优势。
齐致祥带领一班人,总是出现在群众意见多、工作难度大的地方。把创新的思维和实干的精神结合起来,把用创新的思路谋划工作作为几十年的座右铭,迎难而上,主动将“烫手的番芋”揽在怀里,为党分忧,为政府助力,为乡亲解难,为政协争光,在为民造福的征途上留下一步步坚实的脚印,把口碑镌刻在宁陕乡亲们的心坎上。
“什么我的眼里满含泪水,是因为我深爱着脚下的这片土地” ,艾青《我爱这土地》所表达的乡土深情,何尝不是齐致祥情感世界的共鸣之声。几十年来,人文情怀和宗旨意识融为一体,为人行善事,做官施德政,人生的旅程就这样一路撒汗,一路春风,一路留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