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学的汪洋大海边试水、徜徉的我,与各位领导、专家和姐妹同仁们,共话 “安康女作家群现象研究”这个话题,心情上即忐忑不安,又激动不已。即有“剪不断、理还乱”的苦恼,出现有欲说还休”的犹豫,又有“才下眉头、又上心头”的执着,产生“欲罢不能”的冲动。千言万语归结为几句网络语言:点几个 “赞”。
点第一个“赞”是: “红文宴”的梦幻在安康变成了“女作家群”的现实。
上大学时初读《镜花缘》,记述的是武则天开科考试才女,唐小山等100名 “百花仙子”遭贬下凡的女子应试录取,奉诏相聚“红文宴”,她们人人论学说艺,各显其才,琴棋书画,医卜音算,灯谜酒令,无不精妙绝伦。作为女性,我对作者李汝珍宣扬女子才学,伸张女权的用心,十分敬佩,也对他勾画出的女界群贤毕至的“红文宴”这幅天轮彩图,向往之至。然而,这毕竟是作者虚构的梦幻世界。
“安康女作家群现象研究”活动的开展,让安康女才子们集合起来,以团队形象展示给社会,把她们的文学创研成果集中起来,以整体系统的形式显示文化功力,是必将载于安康文学发展史册的一件盛事。是一段必将长久流传的安康文坛佳话。从某种意义看,不妨说就是“红文宴”的真实现代版,对安康地域文化的发展,对安康作者特别是女性作者,其鼓舞、鼓动和鼓励效应,都将是巨大的,长久的。
点第二个“赞” 是: “人文安康”名片得到了精心擦洗,使之愈加靓丽醒目。
人们对安康的人文的描述,大都以秦风楚韵、历史悠久等较为抽象的言辞慨而言之。然而,若从直观的视觉、感知的层面和审美的心理来进行描述,安康地域的人文特点,就应该是:短缺钱财而不缺少人才,经济实力欠雄厚而文化创造力很强劲,物质消费相对贫乏而精神享受十分丰腴。安康儿女的生活形态,就应该是,身在深山峡谷,心在天马行空,自由飞翔;身在负重前行,心在展望前程,欣赏一路风景。
“安康女作家群现象研究”活动的开展,向我们直观的展示了安康女性在各自平凡而充实的生活旅程中对人生的体验、感悟和理解,对生活的品味、憧憬和期盼,对自然的观察、欣赏和认知。加之,把评论家们的慧眼赏析和精彩点评汇为一体。给我们深深触动的是,安康文学创研的主体是群体性的而不是个别的,文学的笔触是立体化、深入腠理的,而不是片面浅表的,创妍活动开展是有意持久进行的而不是偶尔率性而为的。这就是安康人文生龙活虎的进行式,可感可触的现在时。至此,安康人文名片的隆重展示,就不再是静止的照片和抽象的言辞,而嬗变为有声有色的巨幅电影,“人文安康”名片经过“安康女作家群现象研究”活动精心擦洗,厚重感和直观性融为一体,更加靓丽,更具魅力。
点第三个“赞” 是:发起者、组织者对文学现象的把握具有先见之明,对安康地域文化的研究独具慧眼。
文学史上,有了曹丕的《典论。论文》的研究,就出现了“建安七子”的文人集团的称谓;有了《明史》对明代文学巨匠的记载,就有了明代“前后七子”文学流派的区分。都是有识之士对一个时期文学现象的精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后,就其特色和影响进行概括,从而选炼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作品,乃至流派,达到把一个时期和地域的文学现象加以梳理、推介和留存的目的。
“安康女作家群现象研究”活动的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对当代文坛上安康女性异军突起的趋势,观察是敏锐的,把握是准确的。
把“安康女作家群”理解界定为当代文坛的特有现象,并进行系列化的作品整理和系统化的评介研究,在文学欣赏和评介上,的确有先见之明,在地域文化特色的系统研究上,的确实有首创之功。我作为女性文学爱好者与会,有伯乐相中之喜悦,也有深受鼓励之兴奋。在此,让我向活动发起者、组织者和参与者衷心地说声:“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