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读书,咋样读书,其实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譬如古人讲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于是倡导刻苦读,刻苦到头悬梁、锥刺股;
但孟子却给读书人泼了一瓢冷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信” ,意思是书不可全信,要考靠自己独立的思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否则,就会被书所害;
唐朝大诗人李贺则没给读书人一点情面,他的《南园》诗是这样的:“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意思是成天钻故纸堆、咬文嚼字的人没有出息,边关那些铁血之地,书虫们能有什么作为。
我个人认为:读书一定要有所选择
譬如,对于如何看待和对待人生缺憾的问题:
文学家苏轼的结论是诗意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天人合一,自认命运;
道学家庄子的结论是哲理性的;“福兮祸所伏,祸兮福相依”,世界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本没有好与坏的绝对区别。宇宙本来就是这样一个混沌状态,作为智者,那有必要去计较尺短寸长呢。
前者富有诗意,但不具体明确;后者太过玄虚,理解吃力。但美国作家谢尔·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就不同了。寓意及其深刻,但语言朴直生动,明白如话,阅读轻松。
他描绘了一个圆缺了一角,这个园很烦恼,觉得自己不再完美。为此,他忍受日晒雨淋风雪,四处滚动,去寻找失去的一角。因为他是不完整的圆,所以行走起来不是很快,他可以边走边和小虫说话,闻闻花香,或者超超甲克虫,让蝴蝶停在他身上唱歌,他渡过海洋,经过沼泽和丛林,上山下山,经过无数的寻觅和放弃,他找到了合适的一角,变成一个完整的圆。
于是他什么都不缺了,向前滚动的很快,快到不能和小虫说话,不能闻花香,不能让蝴蝶停留。他发现这个问题后,放下那一角,从容离开,在缺憾和试图弥补缺憾的过程中,继续享受着寻找失去一角的快乐。如果我们要在书中寻求如何面对人生缺憾,就不必费时费神去啃老庄这类硬骨头,阅读希尔弗斯坦《失落的一角》就足够了。
因此,要坚持独立思考,尊敬而不迷信所谓大家;要坚持为我所用,不能解决自身问题的,再多么经典的内容,都应毫不惋惜的舍弃,善于把书读薄。譬如鲁迅先生带着医治中国社会病的历史使命去研读历史。通过狂人的嘴说出整本中国历史的内容,只有两个字:“吃人”;譬如有人从人物性格的角度去读《西游记》,把全书的内容浓缩为:一个和尚和四个妖精的故事。他们把一本厚厚书不仅仅是读薄了,简直就只剩下一句话,甚至是两个字了。
这是很睿智的。再厚的书,对自己真正有用的,可能就只有几句话。况且,可能还有更早的、更多的人已经说过同样的话。
我做了这样的坚持,深感读书受益匪浅。使我保持了自由乐观的心态,具备了从容宽容的素养。
身为官场一员,不可能对升沉得失无动于衷。作为人女、人妻、人母,不可能没有爱恨情仇;作为鲜活的生命个体,不可能避免三病两痛;值得自我庆幸的是:阅读给了我智慧、勇气和力量;使我对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 做了什么,保持了一份清醒;面对未来不迷茫,面对荣誉不自满,面对挫折不沮丧,面对伤害不慌乱。任何时候,都心静如水,行止如常。
譬如总有人认为单位冷背啦、岗位辛苦啦、提升太慢啦,待遇很差啦,等等,我不太认同这些牢骚。不要抱怨岗位不好,有了这么个岗位本身就值得庆幸,不要忘记,就你牢骚满腹看不起的这个岗位,说不清有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你的身后有一大串人等候着,不信你辞职看看。不要抱怨提升太慢,要首先拷问自己有没有比别人更强的能力来承当更高级的职务,既有的岗位是不是比别人干得更为出色,是不是还有能力比自己强的很多人,因机遇不佳而职位比自己更低;经常这样想问题,心就沉下来了,劲就鼓起来了,不仅岗位工作会更出色,而且充满自信和快乐。
譬如总有人遇到挫折就沮丧自弃,遇到灾难就万念俱灰;甚至稍不如意就心浮气躁。我庆幸自己有一定的自持力。我亲身经历了丧子之痛,也身患疾病,周期性的腰疼腿酸,也同样有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拖累,在这些难以忍受的打击和重负之下,我工作热情如常,人生信念不改,快乐生活照旧。坚持把每一天都当人生最后一天来度过,精心打扮自己,尽情享受生活乐趣;坚持把每一件工作都当作天下第一大事来看待,尽全力而为之,力争干得出彩;坚持把每一位同事都看作人间知己来认知,坦诚包容善待,务求真诚团结和谐相处。坚持把每一次挫折都当作磨砺自己的良机来对待,泰然处之用心化解,促使自己不断成熟。
这一切。既是我人生的实践,更是自我期许和激励。
谈到这里,我不仅想起开头的话题,读书不可能有颜如玉、黄金那样立竿见影的功效,但的确有让人海阔天空、眼明心静的神奇;读书也不必有头悬梁、锥刺股那样的自虐,只要对“尽信书,则不如无书”那句瓢冷水长点记性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