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旬副主席批示:送市政府领导参阅。
精准扶贫如何做到“对症下药”
民盟安康市委
精准扶贫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又是一项重要政治任务。然而,“贫穷千万家,原因各不同”,农村的贫困现象比较复杂,不只是“精准”了“对象”就能解决问题。那么,精准扶贫如何做到“对症下药”?通过一年多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在深入村、组、户走访中调研发现,贫困人群大致分为五种类型,因此精准扶贫要针对这五类对象把脉问诊、对症下药,扶贫工作定能出成效。
一、针对丧失劳动型。有一部分贫困人口因为残疾、精神障碍、孤寡老人或其他原因等丧失了部分或全部劳动能力,很难靠自身发展脱贫。这类人群不仅需要通过政府各种渠道予以保障兜底,通俗地讲,就是政府把他们“养起来”,更需要的是亲朋好友出一份力,让他们从亲情关爱上先“富裕”起来,让这类人不仅有基本医疗(包括“大病救助”)和基本养老、住房等生活保障,还能享有亲情。
二、针对患慢性病型。在农村慢性病患者的负担较重,返贫率较高,农村的慢性病如风湿病、尘肺病、精神性疾病、心脑血管等疾病占有一定的比例,现在对这类人群的救助主要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大病救助、大病保险等措施,虽然报销比例有所提高,也不再受定点医院限制,但是目前合疗报销仍然采取的是先交清全额费用待出院后再予以报销的程序,大部分困难群众因资金紧张,在住院治疗期间因无法一次性交付全额医药费,而导致陪护人员每天往返于医院和回家借钱的路途中,不仅影响对病人监管照顾,并且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支出,加大家庭负担。建议:合疗和卫生部门协商,在住院费用结算上给贫困户一路“绿灯”政策,按照病种预交自负部分即可,出院后可报销的那部分费用挂账,待出院办理报销时直接划转给医院,从而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三、针对积极进取型。有一部分人有生产力和土地,也有脱贫致富的愿望与动力,积极进取,但缺乏眼光和前期资金投入,缺乏致富技能,总是在落后的传统农业中挣扎,付出不少,收获不多,甚至只有耕耘没有收获。对这种类型的人,建议:一要提供理念上的帮助,继续加大专业合作社的注册成立,发动“致富能人”带头发展,互助发展,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二要安排有关技术人员,帮助各镇各村按照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养则养的方式进行技能培训,发展特色种植业或养殖业项目,建立长效经济链。
四、针对不思进取型。有一部分人有劳动能力,但没有脱贫的意念,比较懒散,甚至有好逸恶劳的现象,知道自己的“贫困”政府一定会管,争低保,吃低保,还说低保的数额太少,常常说怪话,发牢骚,对这类人群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建议:一是加强教育,扶贫先扶志,让心先“脱贫”,把“志力”扶起来;二是要鼓励他们积极劳动,以村为单位,政府给予一定的扶持资金,以奖代补调动发展生产的积极性,用激励的方式推动他们脱贫。不要直接给钱养懒汉,杜绝“破窗效应”。
五、针对智能低下型。有一部分人有劳动力,勤劳善良,但智商较低,主要表现在不会计划、安排、打算上,不知道如何安排生活、发展生产。钱没用在刀刃上,力也没用在刀刃上。这类人不仅很难富起来,即使富了也稳不了,而且很难靠外援扶持。治穷先治愚,对这类人的付出需要更具体,必须在村里结合实际情况想办法,由村“两委”统一指导和安排,委派或聘请党员干部和致富能人(最好是邻居)帮忙当家作主,一户帮一户,结对帮扶,实施借脑工程和跟师傅学习,在能人的带动下跟随其发展产业、投入生产、增加本领,跟随其安排生活、精打细算、当家理财、逐渐改变、逐步提高。
总之,精准扶贫需要干部到户摸清底子,研究对象与对策,对症下药祛“病根”。在整个精准扶贫工作中,应该因人制宜,因户制宜,分类型采取措施,立足长远,实现有内生动力的脱贫。当然,外因只是辅助因素,内因才是决定因素。主体是贫困户自己,发挥主体作用,才能解决根本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