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力推进中药材产业发展的建议
“自古秦巴无闲草”。安康素有“天然生物基因库、中国硒谷、秦巴药乡”等美誉,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宜中药材生长,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我市的中药材产业呈现出明显的比较优势:一是种类多质量好。据中药资源普查,全市共有中药资源1299种,有野生药材面积约100万亩,人工种植70余种、面积75万亩,中药材年产量超过16万吨。镇坪黄连、旬阳拐枣、平利绞股蓝等中药产品获得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天麻、猪苓等6种中药材被认定为我市大宗道地中药材,绞股蓝为区域特色中草药。二是基础好潜力大。全市现有中药材农业园区133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9个,药材生产从业人员达6万余人,拥有中药生产规上企业23户,涵盖成药生产、医药中间体和中药饮片加工三大领域,拥有各类药品批准文号100多个,“绞股蓝总甙制取方法”及其系列药品,“杜仲胶和杜仲浸膏同时生产技术”取得国家发明专利,这些都为我市中药材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有效承载空间。但无论其发展规模,还是生产技术距离中药现代目标还有很远,具有非常大的发展潜力。三是政策优机遇好。近年来省市高度重视医药产业发展,密集出台关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相关意见、规划,从基地建设、中药饮片加工、成药生产、交易流通等方面为中药材“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提供全政策支持。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的防控中,中药的独到作用得到进一步认可,同时在“治未病”等健康理念推动下,消费者对预防、保健、康复类的中医药产品与服务需求增加,中药材产业发展市场进一步拓宽。近来“陕澳中医药产业园”项目落户安康,该项目的实施将推动澳门与安康建立中医药产业跨境聚合发展模式,我市可充分利用澳门国际化窗口,推动我市地道药材,通过澳门走出国门走向东南亚及葡语系国家,为我市中药材产业发展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安康具有发展中药材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但也存在一些明显的短板和不足,如中药材质量需要进一步提升,中药材生产体系没有建立完善,专业技术支撑不足等等。产业发展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关键,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四个体系”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中药现代化,振兴乡村经济。
一、强化产业体系,做大秦巴药谷。根据中药宜生需要,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把中药生产、加工企业与农户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密不可分的共同体。实行订单式种植,解决企业原料短缺、管护困难等一系列瓶颈问题,同时为种植户中药材生产技术指导和销售推广提供服务,实现中药材市场供需基本平衡。实行统一种源引进、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收购、统一加工,保障中药材质量,打造具有规模化、合作化、现代化 的中药材生产体系,走出一条企业发展、基地壮大、农民致富的共赢道路,形成安康特色的药源基地,培育壮大和扮靓“秦巴药谷”品牌。同时,要加强与同仁堂等中药生产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尽可能延长中药生产链条,在中药材炮制、粹取和合成等中药生产中实现现代化,为打入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二、强化质量体系,做多标准产品。一是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督促企业、种植户严格执行GAP、GMP、GSP等标准化认证,提升全过程质量管理水平。抢抓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名优特高品质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试点市等国字号创建,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监管体制机制,实现对中药材产品质量全程监管。积极推进国家、省级中药材基地、示范基地及示范县的认定和陕西省“定制药园”认定工作的开展。二是加强技术支撑。充分利用与中国药科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开展战略合作和定点帮扶契机,持续深化院地交流合作,发挥我市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的作用,开展中药材产业技术指导,并建立试验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中药材产业质量水平,让更多的地理标志中药产品落户安康。
三、强化人才体系,护航产业发展。一是采取专业人员下乡入户、定期组织培训等方式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并逐步打造起专业化、素质化的技术团队,提升种植户的抗风险能力。同时从职业教育入手,通过与职业学校合作,开设相应的专业打通再教育途径,为学生、农民等提供全面的教育平台,夯实中药材种植人才基础。二是进一步健全技术服务体系,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出台《中药材生态种植技术规范》为药农的中药材种植提供权威指导规范。建立中药材产业信息监测预警平台,加强与中药材种植专业协会和全国各大药材市场的联系,更全面、更实际、更高效的掌握中药材种植、收购的最新动态信息。三是依托陕澳中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农博会、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等带动一批特色突出的中医药企业单位,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中医药交流与合作,解决本地企业在平台、技术、资本等方面的瓶颈。
四、强化政策体系,优化发展环境。一是完善相关政策制度。建立持续稳定的中医药产业发展投入机制,建立中医药产业发展创投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投资中药产业发展。在实施乡村振兴项目时,对中药材产业给予重点支持,鼓励群众大胆种植发展中药材,将其镶嵌在产业链上,形成稳定的增收机制。二是强化质量监管。加快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全程追溯体系,实现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任可究。三是优化发展环境。加强中医药产业金融、物流、信息、担保等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准入管理制度,加强审查、评价、认证认可和监管,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坚持招大引强,建设陕澳中医药产业园数字云端中心,引进一批能带动我市中药材产业提质升级的重大项目,形成示范带动效应,提振中药材发展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