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胜村的冬天

作者: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06 08:51

岚皋 段祖琼

1

暮色未落,炊烟已起。年轻的母亲坐在夕阳里,怀里的孩子睡得正香。母亲时而低头凝视孩子红红的脸蛋儿,时而抬头眺望村外的大路。路的尽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她的目光被拉得很长很长,一直翻到山的那一边。一只黄白相间的大猫跳上凳子,惊扰了她的思绪,才恋恋不舍地收回翻山越岭的目光,复又落在孩子的小脸上。

顺着年轻母亲的目光望去,群山环抱的谷底有一条小河,河边是阶梯式的菜地,紧贴着宽敞平坦的公路连成一片。公路转弯的地方,立着一块牌子“德胜村”。

村口一左一右立着两排房子,一门一窗小二层。屋旁栽着竹篱笆,一畦蒜苗一畦白菜,顺次排列争抢着向阳而生,盈着油汪汪的绿意。一条不算宽敞却还整洁的街道向山坡爬去,那阳光就顺着坡道滚了下来,晃得人睁不开眼。

老人从门口蹒跚而过,怀里搂着柴火,进屋后,不再现身,只有一缕炊烟升腾在夕阳的余晖里。好在还有炊烟,不然就真的看不见村庄的影子了。

记忆中童年的村庄,鸡犬相闻的场景渐渐消失远去,我努力地在德胜村寻找,从早到晚,从山脚爬上山顶,直到路的尽头。石书记开车兼职向导,在他的“一亩三分地”里,娴熟地驾驶汽车沿着逼仄蜿蜒的村道上山,一路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德胜村五个村民小组453户,总人口1316人,贫困户270户823人……他一手握方向盘,一手指向路边的人家,娓娓道出户主姓名、家庭成员关系以及生活现状。不仅这一户,德胜村家家户户他都了然于胸。那么多人的名字,那么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他张口就来,仿佛都是自家知根知底的亲戚。

“这是连户路,虽然窄,却是家家户户都能连通的,山路弯弯,不卯一户,每个院子里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比不上城市的万家灯火,却能赶走大山深处的孤寂与黑暗。这也是我来驻村后争取包挂部门县总工会资金支持办的第一件实事。”石书记颇有几分自豪。

我们走进一户敞着大门的人家,女主人六十多岁年纪,刚刚洗了一竿衣服晾在院坝边上,洗衣机还在排水。应该也洗了头,花白的头发半干,梳子随意别在头上。看见我们先是咧嘴一笑,露出缺了几颗牙的牙床。眼中闪过一丝惊喜,像是见到返乡过年的孩子,往前凑了几步:“石书记来啦!到屋里坐。”

房屋向阳,站在门口的女主人,浸在金色的光影里,她身后的堂屋地板光滑,映着阳光闪闪发亮。我们没有进屋,就站在暖暖的阳光下交谈。这家五口人,从那边山顶上搬迁下来的,大爷白天上山放羊,大妈在家种菜喂猪,儿子是村里的护林员,在家发展了十来亩林下魔芋,媳妇在外务工,孙女在石门上学……石书记介绍她家情况的时候,女主人张着缺牙的嘴对着我们笑。

路上,陆陆续续遇到了好几个人,尽管寒风凛冽,石书记坚持开着车窗。砍柴呀?到坎上去吃庖汤肉啊?领娃娃晒太阳哦?他主动打招呼,回应他的都是满脸笑容。

“石书记你又上来了!”

“石书记到屋喝茶!”

“石书记坐哈再走嘛!”

……

我打趣道:“石书记很受老百姓拥护嘛!”

他笑得很腼腆:“这里的老百姓还是很淳朴的,你真心实意对他们好,他们心里都知道。我享受这个过程,从‘为人民服务’这五个字中找到了快乐和成就感。”

2

道路尽头,我们下车步行。站在山的最高处,放眼望去,天空蓝得让人心醉。阳光给山沟沟山梁梁镀上深深浅浅的金色,漾着融融的暖意,明暗交错。零零散散分布在山坳里的人家,墙壁刷得雪白,白得惹眼,白得纯净。

汽车七弯八绕,又把我带进了一个集中的安置点,两排二层楼房挤着贴着相向对立。道路尽头是一座四合院,院子很大很干净,有一座方方正正的舞台,四角的大花坛里,桂树葱茏繁茂,树下的小白菜挨挨挤挤,长势正旺。这里住着十二位低保贫困户,都是六十岁以上的独居老人,最大的八十多岁了,满头银发坐在墙根晒太阳,正午的阳光把小院的每个角落都烤得暖洋洋的,风进不来,阳光就在院子里撒欢。聚在一堆晒太阳的老人们被石书记吸引过来,围着他说话。随着一阵炖腊肉的香气飘来的,还有小女孩的笑声,老人热切地邀请石书记到他那儿去吃饭,有亲戚来看望他了。

隔着半开的门帘,屋里的两个客人正端着一碗莲藕炖排骨,腊肉的香味儿就是从他们碗里飘出来的。委婉告辞之后,围着院子走一圈,挨家挨户推门查看,外间是厨房,立着土灶,柴粮丰满;里间是卧室,一床一柜,简单却不寒酸。

集中供养全村60岁以上无依无靠的低保老人,与敬老院集中养老模式还是有区别的。他们可以自己决定早饭和晚饭吃干的还是稀的,也可以自主安排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在墙根下晒太阳,还是到后面的山上捡一捆干柴。吃穿总是不愁的,村里有人定时定点来查看,一个电话就有人送来生活必需品。他们还选了自己的“院长”,负责督催日常环境卫生清扫,也负责给村里的干部打“小报告”。

3

德胜村啥都好,人居环境优雅,交通条件便利,可惜缺了青年的朝气和孩童的生机。不仅仅是德胜村,现在好多村庄都建设得很美好,依然是留不住人。

大山里不是没有资源,只是没有充分利用。指望外地商人来这里投资是不现实的,真正愿意返乡创业的人是有故乡情结的,是回来寻根的。吴吉武就是这样的人,一个连户籍都迁走了的人,怎么会重返故里变成自主创业的领头人?带着一颗好奇心,我们走进了他的养猪场。

如果不问年龄,我以为他不过三十几岁,目光坚定、一身干练。来不及坐定,我就抛出了最关心的问题:你为什么想要回来?在外面过得不好吗?

“不,不是的。”他连连摇头,“我在矿上,一个月能挣一万六,媳妇是河南安阳人,孩子也都在那边上学。”话语不疾不徐,有条有理。“安阳比我们这边好呀!你们怎么会回来?”我急切地想知道答案。

“我父亲病了,回来尽孝,住了大半年,总不能闲着,要找点事干。”

总工会领导入户走访时,建议吴吉武用周围闲置的空房改造猪圈养猪。父亲去世后,妻子把两个孩子交给河南娘家的老人,也回到德胜村来帮忙,恰逢当年猪仔和猪肉价格高,算是扎稳根了。

养猪是个苦差事,早上五点就要起床清理圈舍,一天两次,一次就要干一个多小时。40多个小猪仔,18头母猪,还有40多个半大的架子猪,一天喂三顿饲料,夫妻俩一直要忙到夜里十点才能休息。稍有空闲,吴吉武就会抱着手机上网学习,掌握防疫和防病知识,把自己总结的经验传授给周围四邻的乡亲们。

临走时,我掀开土屋的厚门帘,看了一眼电暖箱里挨挨挤挤、白白胖胖的小猪仔,一个个酣睡的模样格外招人喜欢。石书记嘱咐吴吉武早点把户口迁回来,他一边点头一边表示决心:等我自己干好了,就带着周边的乡亲一起好好养猪。

4

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飘扬在一座二层小楼的房顶上,屋前是一片青葱的翠竹,在绿色的衬托下,火一样鲜艳的红色就格外惹眼,吸引着我的目光从对面的山上追过来。一个插着国旗的人家,肯定有特别的故事。

绕了几个弯儿,来到国旗下。小院宽敞,大妈正在冲洗院坝,杀年猪的大澡盆和长条凳洗得干干净净,立在院边晾晒。见我抬头仰望房顶的国旗,大妈颇有几分得意,“这是我儿子弄的。”我想找她儿子聊聊,她说儿子刚走,进城办事了。我把目光收回来,停在门楣一块“光荣之家”的牌子上。

原来是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他家房顶上飘扬的是鲜艳的旗,是一颗激情而火热的爱国之心啊!虽然没能亲眼见到小伙子英姿飒爽的样子,我的脑海里却升腾起一个高大威武的形象,犹如这座楼房背后的群山,让我仰望。

和大妈闲聊,得知她家六口人,两个老人,两个孩子,加上儿媳妇和孙子,生活在这个山坳里恬静而自然。老人养了四头过年猪,房前屋后种了蔬菜自给自足,儿子在家门口承包一些小工程,媳妇在家带娃,喝的是山泉水,吃的是绿色蔬菜,忙时侍弄几分田地,闲时含饴弄孙,一家人远离城市喧嚣,其乐融融。这恐怕就是多少人想要追求的田园生活吧。

看来,我是真的小瞧了一个农村大妈的创造能力,她们创造的经济价值并不比我们坐在办公室的“白领”少。圈里四头大肥猪,按市场价折算就有两三万元收入。不远处的一大片菜地,一棵棵大白菜绿如翡翠,犹如童话里的士兵,一行行一列列精神抖擞、整装待发,经历了昼夜温差和风霜雨雪洗礼的大白菜味道清甜,比大棚里白菜不知道好吃多少倍,菜贩子都是上门来收,两块钱一斤,拉进城里两块五、三块钱一抢而空。那一片菜地随随便便就值一万多呢!

难怪山上的农民不愿意搬迁进城,不愿意进集镇住楼房,守着房前屋后的土地,就好比是守着一个聚宝盆呢!

在德胜村待了三年,我是越来越羡慕这些村民了。石书记由衷地感慨,他们现在都拿着“年薪”呢!“三变改革”你知道吧?现在村里的集体经济拥有100多万资产,家家户户按人口持股,年底都能享受分红。你看这漫山遍野新种下的翠竹,是总工会为这个村留下的一笔大财富,筹措资金120多万成立了雷竹公司。公司出资、村民出力,这是订单农业,明年春笋上市,公司上门收购。种竹子挣一次钱,掰竹笋又能挣一次钱,老竹子还能卖一笔钱,只要肯出力气,家门口就有路子。越来越多的人愿意返乡就业创业,特别是疫情冲击下,回到村里才是最安全最安心的。住的是新房子,出门坐车子,口袋里有票子,天天都是好日子!

5

太阳一寸一寸向西边的山头靠近,向阳的山坡上金光灿烂。下山的路上遇到了好几辆挂着外省牌照的轿车。会车时,石书记和他们都要趴在车门上聊上几句:今年回来得早啊?

可不是嘛!怕被封在外面了。

跟村里报备一下,去做个核酸检测,不要到处跑。

那是必须的,不为别人也要为我自己和家人负责嘛!

村民们觉悟挺高的呀!我真心替他们感到高兴。无论是留守在家的老人,还是返乡归来的游子,见到他们的石书记,总是一样的亲热,一样的欢喜。我好奇他用了什么法子,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获得了德胜村老百姓的喜爱和拥戴。

我有何德何能承受这份爱戴呢?我是外来的干部,在这里不沾亲不带故,我只是按照上级要求认真落实政策,把一碗水端平,把应该给老百姓的福利不偏不倚地给到他们手里。侧目视之,石书记一脸严肃,眼中有晶莹的光在闪亮。他说,想当一个好干部说难吧也挺难的,说简单吧其实也简单。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去做,当成自己家人和亲戚朋友的事去努力,尽力而无憾,问心而无愧……

披着一身夕阳走出村子,年轻的母亲和她怀里熟睡的孩子安详地坐在光影里。我惊讶这里还藏着一个这么好看的小媳妇,她的脸和这里的山一样宁静,她的眸子和这里的溪水一样清澈。她是这个村的“好媳妇”,是领过大红奖状的人。她之所以能留下来,是因为肩上扛着责任,上有八十多岁的老奶奶,还有一个六十多岁的公公,两个孩子大的在上小学,小的还在怀里嗷嗷待哺,这个家离不开她,外面精彩的世界与她无关,她的眼里一家老小就是整个世界。

在村口,一位拾柴的老婆婆拦住了石书记的车。她扒着车门对石书记说:“我女儿要接我去城里过年,听人说你要走了,我怕明年回来看不到你了,你莫走了。”老婆婆突然看到了车里的我,“你也莫走了。”

我们陪老人家聊了一阵子,在她缓缓远去的背影里,我问石书记,老婆婆为啥不让我走,她又不认识我。石书记笑了,“老婆婆觉得从城里来的人都是好干部,给老百姓干了很多实事,他们见到干部都觉得亲切,拉着要回家煮腊肉呢!”

天空扔下一块黑色的幕布,把山川笼罩起来。我看到了天幕上闪烁的星星,知道明天又是一个温暖晴好的天气。“扶贫工作结束了,你打算什么时候走?”石书记似乎没有听见我的问题,踩了一脚油门,加速向城区驶去,远远地看见了城市的灯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