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建议

作者: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 来源: 发布日期:2022-09-06 09:00

关于提升社区治理效能的建议

市政协教文卫体委员会反映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的第一线,也是“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最有效防线。在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市汉阴县创新推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321”模式,汉滨区探索建立了社区封控“15344”工作模式,落实落细各项防控政策,形成了“闻令而动”的社会治理机制、“一呼百应”的联防联控共识,有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但在实战演练和常态化防控中,也暴露出当前社区治理的一些短板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体制机制不健全,力量薄弱。全市社区治理工作缺乏统一的协调指导机构,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居(村)民委员会职责任务界定不清,“行政化”功能负担过重、考核检查评比多,且社区工作人员少,待遇保障与工作任务不相符。特别是疫情期间社区工作人员连续超负荷工作,已精疲力尽,内生动力还需进一步激发二是经费保障不足,设施不全。社区经费仅靠政府投入来源单一,全市95%以上的社区经济无相应“造血”功能。而各级各部门不断向社区派遣工作,相应的经费与人员并不下沉,给社区财力造成沉重负担,仅靠现有的办公经费无法保证社区工作的正常运行。社区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硬件标准不达标、设施布局不优、产权不清晰,阵地建设瓶颈突出。三是缺乏合力,信息化水平不高。尽管要求各级党员干部下沉社区,但没有做到常态化、长效化,社区共驻共建单位、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未充分发挥作用,智慧化防疫水平仍需提升。为此建议:

一、健全机制,提升治理效能。一是明晰权责。进一步厘清部门与社区角色定位,对社区的常规性工作,明确具体协助事项、协助方式、工作职责。临时性工作需由社区承担的可实行“准入制度”,由街道办事处统筹,政府部门不得直接向社区摊派;严格规范政府部门对社区的各类检查评比和考核,推动人财物和权责利对等下沉,实现社区减负增效,逐步回归服务本位,提升社区治理能力。二是完善激励机制。着力提高社区工作人员薪资和福利待遇,打通职务职级晋升通道,推动人才队伍有序流动。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对社区工作人员合理安排补休。运用好容错纠错机制,对防疫期间表现优秀或作出巨大贡献的社区工作者、网格员进行表彰和奖励,激励他们在防控常态化工作中再接再厉,获得职业使命感和成就感,不断提升服务水平。三是配齐防疫力量。按照2021年12月民政部、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村(居)委会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的指导意见》(民发〔2021〕112号)文件精神,建议在社区(村)增设1名副主任,主管公共卫生工作,每1000人-1500人配备1名公共卫生专干,专职从事日常公共卫生组织管理工作,并给于一定工作经费支持,从管理层面增强社区介入公共卫生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强化保障,夯实基层基础。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的稳定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制度,中、省财政加大对贫困县区支持力度,按每个社区每年不低于10万元的标准核拨工作经费、每个社区每年不低于20万元的标准列支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确保社区治理补助资金重点用于基础设施维护维修、文体公益活动等方面,统筹各级各部门投入城乡社区的相关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支持做好村级阵地建设、社区治理、购买服务等各项工作。不断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社区基金会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投向社区治理领域。

三、共建共治,构筑社区共同体。一是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完善覆盖广泛、运转高效、同向发力的组织网络,调动广大党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把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二是激发社会活力。协调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协同作用,重点培育发展在城乡社区开展公益慈善、防灾减灾、邻里互助、纠纷调解、教育培训、文体娱乐以及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社会组织,为社区各类社会组织搭建跨界合作和供需对接平台,涵养社区可持续运作的内生动力。三是强化群众参与。以家庭为单位,号召动员每个家庭派代表协助社区开展值勤、测体温、扫码等工作,体现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使社区真正成为守望相助的共同体。四是加强信息化建设。针对重点人员信息排查数量大、变化快、时限严的特点,在全市运用疫情防控信息化管理,实行来安人员在线报备、管控措施在线下达,提高重点人员管控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