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调查与思考

作者:政协白河县委员会调研组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06-06-28 10:08

 

当前,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试点工作在全县9个村如火如荼的展开。白河作为一个土石山区贫困县,如何立足县情实际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哪些期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县政协组织相关专委会和委员深入城关镇胜利村展开了为期1个月的调查。

一、农民群众对建设新农村的期盼

城关镇胜利村位于白河县城西北部,距城区4公里,濒临汉江,襄渝铁路和316国道从村内通过。该村辖6个村民小组,338户1314人,农户居住以散户为主。村有耕地总面积1255.9亩,其中以石坎梯地为主的基本农田987亩。最低海拔200米,最高海拔600米,农业生产的光、热条件较好。该村农民以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大部分农户有发展水果的传统,经过多年的结构调整,已形成以樱桃、桃子、枇杷等为主的杂果基地1200多亩。其中规模连片的樱桃、桃子、桔子、枇杷等鲜果基地350亩,木瓜、板栗、核桃等干果栽植面积650亩。林果业已成为该村独具特色的绿色主导产业。2005年,该村粮食总产10万公斤,人均75公斤,农村经济总收入195.9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86元。2002年开始,国家投资30万元在该村实施了综合扶贫重点村建设,通过修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园、建家、建沼气,使该村的基础面貌大大改善。2005年以来,该村利用依山临江、紧邻县城、交通便利的自然优势,依托初具规模的林果基地,积极发展以春赏花、夏避暑、秋摘果为主题的生态观光旅游,现已发展农家乐3处,成为县上规划的前坡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带上的一大亮点。该村村级班子团结务实,群众的商品意识、市场意识比较浓厚,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愿望十分迫切,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通过入户调查走访和与村组党员干部座谈我们了解到,广大农民群众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五大期盼:

一是期盼有当家产业。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群众最强烈的愿望就是政府能够给他们提供发展项目的信息,尤其是为他们提供新技术、新品种,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要求政府根据一个村的自然条件和发展基础,规划在本村最适生、发展有基础、市场有销路的特色绿色产业,将其做大做强,成为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当家产业。胜利村在产业选择上走过不少弯路,历史上也跟风发展过许多项目,但收效甚微。而经得起时间和市场检验的还是杂果业生产,该村光热条件好,非常适宜樱桃、桃子、桔子、枇杷等水果生长,而且具备交通便利、离消费市场近等特点,因此,水果生产在该村有多年的发展历史,群众也尝到了发展水果生产的甜头。全国劳模高远璋一家两口人,有桃子树80棵、樱桃树 70棵,2005年水果销售收入3000多元。二组的方得芳家有果园5亩,去年出售樱桃、桔子收入过万元。但是在调查中据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团驻村的市林科所的专家介绍,该村的果树大部分品种老化,缺乏科学的管理,自然旺长,效益低下;群众也担心水果发展多了,果品的销路、保鲜、贮藏的问题。今年,县委、县政府将胜利村列为全县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村,规划优质大樱桃160亩,调运优质果苗近万株,市、县林业部门专家驻村指导科学栽植,建设樱桃规范化示范园30亩,并打算用三年时间把胜利村所有果树全部进行改良和规范化示范管理,对所有果农进行果树管理技术培训,培养乡土技术人员,深受群众欢迎。

二是期盼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有较大改善。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一发出,更加激发了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建设美好新家园的激情。广大群众恨不得一夜之间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彻底改善。在胜利村调查中我们了解到,群众盼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国家能拿出大量投资,改善路、水、电、通讯、广播电视等基础条件。特别是群众认为本村搭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班车,想通过示范村建设一是建成十里堰水利工程,彻底解决集中安全供水和果园灌溉问题;二是打通环村路,并实现主要路段的水泥硬化;三是通过新农村建设和生态移民,适度集中,解决居住分散和居住环境脏乱差问题。我们在调查时恰遇村上开展生态移民户的统计、申请工作,全村338户中就有122户报名,占总户数的30.2%.四是解决村级组织的活动阵地和文化活动中心。

三是期盼有一技之长当前,我县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一是靠家庭经营,二是靠外出务工。无论在家兴产业,还是外出务工挣钱,农民都盼望掌握一技之长。在胜利村我们看到,在家务农的农民由于缺乏果园管理的技术,果园普遍没有进行修枝定型和施肥、疏果管理,由其旺长,本已到盛果期的果园没有达到应有的效益;而外出务工的农民由于没有掌握一定的技术,大多在天津板厂、山西煤窑从事重体力劳动,收入虽然较为可观,但劳动强度大、危险性高。据不完全统计,全村外出劳动力460多人,在外从事技术工种和管理岗位的不到60人,约占该村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3%左右。农民热切盼望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加大对农民进行农业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的培训,使之成为有文化、有知识、掌握一定技能的新型农民。

四是期盼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在调查中发现,农民对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和养老问题十分关心,现实中因病返贫、因老返贫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因此,农民热切盼望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政府不单要引导农民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加强基础建设改善生存环境,而且要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健全农村医疗、养老等保障机制,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是期盼村级事务管理民主、公开透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设农民自己的新农村,广大农民的主体参与意识在不断增强,建设新农村建什么、怎么建?能否保证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确实用在新农村建设上?村民都享有民主管理权利。群众盼望政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无论是建设规划还是财务管理,都要坚持民主,坚持村务公开特别是财务公开,要充分尊重村民的民主权利,主动满足他们的知情权、参与权。

在了解掌握群众的所盼、所愿的同时,我们在调查中也听到了群众的一些担心,一是担心产业选择上搞一刀切;二是担心刮达标风、搞政绩工程,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劳民伤财,增加农民负担;三是担心国家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投入不能落实到农民头上,特别是担心各级政府对国家的资金投入雁过拔毛、雨过地皮湿

二、对我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几点思考

通过对胜利村的调查,引发了我们对白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性思考:

(一)充分把握县情实际,对白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行准确定位。我县是国定贫困县,虽然经过近十年的结构调整,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恶劣的自然条件没有根本改变,农民仍然不富裕,全县尚有2.87万农民在温饱线以下。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准确把握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余、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二十字方针的深刻内涵,准确把握县情实际,对我县新农村建设进行准确定位。一是要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建什么、怎么建、达到什么样的标准的问题。市委结合全市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村级八个一建设标准,完全符合安康的实际,也符合我县的实际。我们要把贯彻中央的二十字方针、市委的村级八个一和农户五个有的要求与县委十二届八次全会提出的富民、减贫、生态、和谐的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在准确定位、科学规划的前提下,采取先易后难、先急后缓、先硬后软的方式,办老百姓最想办的实事,解决老百姓最盼望解决的难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是要有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准备。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市委提出的80%以上的村实现村级八个一农户五个有也是到2020年的奋斗目标。因此,我们要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信念,先行试点,循序渐进,突出重点,整体推进。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把试点村建成全县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逐步向面上推进。要切实防止急功冒进、急于求成。三是要弘扬白河三苦精神。三苦精神是白河人民在长期的与恶劣的自然条件作斗争的实践中历练出来的伟大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征程中,也离不开三苦精神,我们既要两眼向外,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更要两眼向内,激发全县人民艰苦奋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

(二)区别村情,突出特色,对新农村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我县山大沟深,土地破碎,高一丈,不一样,阴阳坡,差的多。村与村之间自然条件、基础条件千差万别。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要区别村情实际,突出各自特色,进行科学规划。在生产发展上,产业的规划选择应该立足各村的地质、海拔、气候特点,要尊重老百姓的经营自主权,要认真研究市场,选择在该村最适生、市场有销路、老百姓普遍接受、最容易做大做强的项目,既可以在五大产业之内,也可以在五大产业之外,既要考虑规模效益,更要考虑比较效益,切忌搞一刀切。在基础建设上,一定要把农民急盼解决而国家已明确扶持政策的路、水、电规划到位。在村容村貌的定位上,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我县农村的民居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演变,具有陕南山区民居的显著特点,稍加改造即可。要注重圈、厕、沼、厨、园的配套建设。切忌千村一面,切忌搞政绩工程,避免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既要考虑适度集中,又要坚持方便老百姓的生产、生活。

(三)产业优先,项目带动,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发展生产,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所在。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有钱搞建设,新农村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就迎刃而解。只有生产发展了,农民富裕了,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才更加突出。因此,要坚持产业优先、项目带动的战略,以产业争取项目,以项目带来投入。当前,要结合全县十一五规划项目的争取工作,加紧五大产业综合开发项目、生产服务体系建设项目、生态补偿项目、农村路、水、电、沼项目的集中打包争取工作,争取国家对我县新农村建设的最大支持,要实行项目、资金的捆绑使用,促进较短时期内农业生产基础条件有较大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较大提高。

(四)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涵盖了农村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农村社会事业相对于农村经济发展显得十分滞后,这是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积累的问题,特别是上不起学、看不起病、致富无技能、养老无依靠等问题,在我们贫困山区尤为突出,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致富奔小康,而且也危及农村的社会安定。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要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注重发展经济,改善基础条件的同时,要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补上多年的欠账。一是要结合教育强县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事业,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基础教育方面要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和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证机制。要更加注重发展职业教育,整合教育资源,加大对农民种养业实用技术和务工致富技能的培训。要结合本地主导产业建设实际,用好现有科技人员,搞好面向农民、贴近生产实际的技术培训。采取派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培养职业教育师资力量,有计划、成规模地对农民进行菜单式的务工技能培训,使农村主要劳动力都能掌握一到两门致富技能。二是要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建好村级卫生室和乡镇医院,完善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大力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乡),较好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三是面对我国进入老年社会的实际,积极推行农村养老保险和五保户集中供养制度,切实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

(五)尊重民意,依靠群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人。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要牢固树立农民是主体的思想。一是要民主协商,不强迫命令。要尊重农民的意愿,遇事要和农民群众多商量,特别是涉及建设规划、产业选择、基础建设、财务管理等重大问题,要通过村民大会或村民代表大会表决,让他们有充分的知情权、参与权。二是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要发挥财政资金和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引导农民群众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建设美好家园。三是要坚持公开透明,不搞暗箱操作。对国家扶持的资金、物资的使用管理,要成立村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账目要定期公开接受广大农民群众的监督,让群众明白,干部清白。

(六)加强组织领导,切实苦抓实帮,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十分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都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具体负责制定新农村建设的规划、协调各部门的力量、组织推进实施新农村建设。各成员单位要分工负责,搞好本部门职责范围内的规划设计、项目争取工作。各包抓部门要组成工作组,驻村帮助指导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实施。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实践说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尤其是村支部书记作用的发挥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要结合先进性教育,选好、配强农村支部书记,建好支部班子,并充分发挥好他们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堡垒作用。要放手发动群众,突出农民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群众的意愿,鼓励群众勇于创新,大胆实践,调动他们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提高广大农村干部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防止出现片面性、盲目性和急躁情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社会的事业,需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要建立全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励机制,引导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各界人士对乡村进行结对帮扶。要加强舆论宣传,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良好环境和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