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旬阳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的思考与建议
如何使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清晰、举措正确、办法妥当、成效明显。真正把这一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建设好。县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于3月中旬,深入吕河镇冬青村、白柳镇老龙沟村、构元乡羊山村等不同区域、不同经济发展现状的3个建制村开展调研,通过与乡村组干部座谈,进村入户走访,强烈地感受到基层干部和广大群众对中央这一重大决策非常拥护,认为这是一项惠及农民的大好事。但对贫困山区新农村建设到底怎样搞?突破口在那里?群众普遍心存困惑和疑虑。
有的担心是走过场,难深入、难持久;有的认为缺项目、少资金、无技术、事难办。许多基层干部提及新农村建设,有热情、有想法,但谈到具体落实时,又害怕陷入前些年普九建校,修路拉电上头压,群众骂,自己背债务,事后没人管的尴尬境地。干部群众的这些心态,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新农村建设既是一件大好事,又是一个大课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破解。
一、当前困扰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难点
调研结果显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干部群众普遍感觉:当前最大的问题是缺少投入,最难的事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最迫切的任务是增加农民收入。归纳起来有五大难点:
(一)群众难组织。一是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长期分散的经营方式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农民的集体意识,一些群众想问题、办事情,往往都习惯从个人利益出发,村上的事情不积极配合。加之一些基层干部工作方法简单,造成群众的误解,加剧了干群的对立。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力大量外出,建设新农村缺乏必要的劳动力,目前,全县外出务工农民已超过8.5万人,并且以每年1万人的速度增长。被调查的3个村50%以上的劳力外出务工。一些边远无主导产业的村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多数有一技之长的能人离开了农村。目前这种现状,不但影响了农村科技知识普及、良种推广、农业新技术的采用,而且影响了农村二、三产业及其它事业的发展。由于农村的“能人”基本外出打工,有些村难以找到合适的干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防汛抗灾、植树造林、修筑乡村公路等公用事业难以完成。三是个别基层班子战斗力、凝聚力不强,威信不高,难以担当职责。
(二)建设资金难落实。据调查测算,建设一个路、电、水、校及“五改三建”等基础设施相配套的新农村,需投入资金800万元左右,全县建设新农村共需资金25.9亿元(包括农民投资投劳折款)。目前,上级相关文件没有明确的投入比例,新农村建设投资机制还未建立,造成一些项目建设资金无法落实。同时上级一系列优惠政策都是按照条条划拨,投入分散,不利于基层集中操作。加之,县乡是“吃饭型”财政,拿不出来钱,多数农民掏不起钱,村集体经济缺乏公共积累,根本无力配套。还有部分基层干部群众缺乏对中央文件全面理解,误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国家投入,农民受益,等、靠、要思想严重,不想拿钱,等等。另外,各级对金融机构在支农惠农方面只是提出了原则要求,而金融机构是市场化运作,门槛高,手续多,资金难到位。
(三)建设标准难把握。从调查的3个村情况来看,有城郊、有中山、有高山,有的是特色专业村,有的是自然生态村,还有的是搬迁移民村,情况各不相同,即使是同一个村,各组经济实力、自然环境、基础设施也不尽相同。如何确定一个比较科学的规划和合适的标准,基层干部很难把握。
(四)村组事务难管理。受市场的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复杂,个别群众法制观念淡薄,道德水准不高,对公益事业、集体事情漠不关心,而对自己的事斤斤计较,利字当头,特别是“一事一议”制度落实难,制定的乡规民约缺乏约束力;加上传统的美德在一部分群众的思想中弱化,尊老爱幼,见义勇为等,甚至被看成一种迂腐守旧,遭受人们奚落嘲讽。个别人利用家族势力,干扰正常村务管理,等等。这些都无形中加大了村组事务的管理难度。
(五)经济发展难突破。发展新产业,实现持续增收,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也是一大难点。一些村由于交通不便、电力不足,信息不畅,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加之观念落后,缺乏经济能人的引导,群众走出去创市场、集体引项目争取资金的难度都很大。一些特色专业村,如蔬菜、果品等,缺乏经济组织的牵引、市场体系的保障,往往是增产不增收。加之龙头企业的发展、市场的培育、基础的壮大,产业链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周期,经济发展短期内难突破。
二、破解山区新农村建设难题,解决制约发展的主要矛盾
事实表明,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任重道远,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实现,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它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不能急于求成,而应当突出工作重点,扎实稳步推进。因此,建议重视和解决好以下五个重点问题:
(一)坚持以人为本,狠抓工作落实。
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应该从人入手,统一思想是基础,狠抓落实是关键。一是要深入宣传中央1号文件,准确把握“20”字方针。使新农村建设的意义、内容、目标和实施措施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使基层干部知道怎样建设新农村,广大村民户户关心新农村建设,人人投身新农村建设,迅速在全县形成一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浓厚氛围。二是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切实维护群众利益。新农村建设是农民建设自己的美好家园,农民是主体,是具体建设和受益者。要通过政策引导,鼓励群众积极投资投劳搞建设。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村的自然地理条件差异较大,生产力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掺差不齐,生活习惯和文化要求也各不相同。在建设过程中,必须尊重农民意愿,满足农民需求,从农民最关心,最期盼、受益最大的事干起,一年干成一两件事。在工作方法上,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在民居建设方面,城郊、集镇较好的地方可以规划集中建设特色风格居民点,山区边远村,可以搞庄院式民居,提倡“家中有园,园中有家”的模式。切忌农民不愿意而强行搬迁或建标准统一的楼房。四是要树立持之以恒的思想,做好长期艰苦奋斗的精神准备。新农村建设量大面广,矛盾多、任务重,必须作长远打算,要建立一支稳固的工作队伍和长效的落实机制,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变化,逐步推进,切忌急于求成。五是强化领导责任,狠抓工作落实。新农村建设,关键在领导,重点在落实。要建立“一把手”负总责的抓落实责任制,明确阶段目标,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件一件夯到位,确保各项建设任务落在实处。
(二)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促进生产新发展。
要坚持把发展经济、培育优势特色产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来抓。没有稳固的经济收入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适应什么就发展什么,什么能搛钱就发展什么。一村应有一项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一户应有一两项致富项目,建立一个稳固的经济收入基础。要以培育壮大带动主体为关键措施,强化对龙头企业和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扶持,完善“龙头企业十专业合作组织十农户”的模式,健全带动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在优质粮油、畜牧、果菜、药材等重点产业中不断开发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带动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发展。通过龙头企业和专业合组织的大发展,在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综合加工率和农产品附加值,带动农民收入稳步增长。
(三)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抓手,全力打造农民新生活的“硬件”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体系“硬件”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础的基础,更是广大农民最急迫、最直接、最关心的现实问题。在“十一五”期内,我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重点抓好六个方面:一是水、电、路、通讯设施建设。包括公路路网建设,乡村公路及桥涵配套建设、重要经济连接路、出口路、旅游路等级化改造,通乡油路建设,农村饮水及通信网络建设等。二是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包括引水渠等水利设施整修,河堤河道整治,小流域治理,农田灌溉设施建设。三是农村生态建设。包括退耕还林、宜林荒山造林。天然林保护,以沼气池建设为重点的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四是综合技术服务体系及设施建设。包括农业科技推广、信息服务、病虫害防治等服务体系及设施建设。五是以农产品综合市场和生猪、药材两大支柱产业专业市场建设为重点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及设施建设。六是农村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建设。包括消除农村中小学危房,改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实现广播电视“乡乡通”的基础上,逐步实现“村村通”,等等。抓好上述六大建设,务必编制或完善各项建设规划,科学确定各阶段的目标任务和工作措施,统筹安排,分步实施。实施村级公路硬化工程,建议先加宽改造,实施桥涵配套,打好底子,铺面沙石,条件具备后再铺水泥路。不能盲目铺摊子,上项目,搞“半拉子”工程。
(四)以培育一代新型农民为重点,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就是培养新型农民的过程。要采取教育、培训、培养等多种途径着力提高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总体素质,培育出具备现代文化素质的新型农民。一是抓好文化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要在大力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提高农村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的基础上,强化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教育,以农村实用技术和务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普遍掌握一两门实用技术或务工技能,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抓好道德修养的培育。要加强对农民进行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教育,强化对农民进行市场经济基本知识的培训,引导农民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素质、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三是抓好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条件,调动和保护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基层干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四是抓好农村文明新风的培育。加强农村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加快电视入户普及工作,以健康向上、农民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文化和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文明、守法的生活观、移风易俗,逐步形成农村的新风尚。
(五)制定激励政策,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序健康向前发展。
1、研究制定扶持政策,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推进农业、农村更快发展的长效机制。把国家和省市、县各级渠道的投入,分先后轻重,有序地捆绑式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去,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对于边远山区集体经济薄弱基础条件差的村,应给予必要的倾斜政策、重点扶持,区别对待不搞平均分配。要不断完善“一事一议”制度,充分调动农民投资建设的积极性,加快改革农村金融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贷款数额小,贷款难度大的问题。
2、坚持以奖代补,先干后补的办法激励新农村建设有效开展。县上可确定若干项目,如道路硬化、“四改三建”等,先制定出奖励补助标准,予以公布。那里有条件,就让那里干,然后验收达标,全额兑现补助标准,这样有利于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体现奖勤罚懒。
3、制定民营企业和外出务工人员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奖励政策。对于有志于支持新农村建设,如修路、饮水、建校等民营企业老板或外出务工知名人员,应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以调动社会各方面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鼓励企业通过项目投资、开发资源、兴办企业,实现企业与农村资源对接,促进农村经济、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共谋利益,实现“双赢”。政府应给这些企业税收优惠。要重视和加强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建设家乡,以留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4、改革县对部门、乡镇的考核体系,使县乡干部真正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中。要制定奖励标准,科学规范考核办法,使重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单位、个人以及有功人员,不但得到奖励,而且在干部选用上得到重用。
5、加快推进城乡体制改革与创新。彻底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城乡分离的各种制度,构建新的制度框架。重点推进户籍制度、就业制度、教育医疗制度、劳动和社会保障制度等项改革,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劳动就业、文化教育卫生、社会保障、行政管理等方面构建起城乡平等统一,资源共享、人力互动、要素互配、产业互补的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