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科教兴安”战略,根据省政协通知,安康市政协组织调查组深入到科技部门、科研机构和科技企业,采取多种方式对全市的科技自主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认为安康在“十五”时期,尽管存在着科技投入不足、科技人才缺乏、科研机构较少、科研设施落后的问题。但科技部门、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克服了许多困难,发扬艰苦创业、锲而不舍的精神,紧密围绕市委、市政府绿色经济发展战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取得了一批自主创新成果,为安康区域特色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一、 科技创新的主要成效
“十五”期间,安康共实施各类科研开发项目314项,其中省级以上项目90项,取得科技成果113项,获省市科技奖励110项,其中省级奖励29项。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对工业生产的贡献率达到39%,科技创新为绿色产业突破发展提供了不竭动力。
农业方面,共培育新品种17个,引进试验和示范推广新品种150多个,农业适用新技术100多项。选育的安薯系列洋芋新品种、安玉系列中高山玉米新品种、四倍体绞股蓝新品种和安姜系列黄姜新品种,不但在安康农业和主导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逐步向全省、全国推广应用。镇坪县农科所培育的安玉系列玉米新品种,主要质量指标达到国家优质玉米标准,增产幅度达到10%以上,已在全国推广400多万亩。
工业方面,研制新产品130多个,开发和引进新技术70多项,有20多个新产品和新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研究开发的绞股蓝总甙制药新工艺、葛根素提取新工艺、汞锑分离技术、黄姜提取淀粉生产水解干燥物新工艺和黄姜水解污水处理技术、页岩砖生产技术、铅锌矿尾渣烧制节能砖技术、立窑水泥企业烟尘治理技术等一批工业高新技术和先进生产工艺达到国内先进技术水平,不但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而且大幅度提高了重大科技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为安康重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证。
医疗卫生等方面的科技应用水平大幅度提高,先后引进新技术、新机械开展临床应用研究,取得科技成果30项。开展的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诊治胰胆管疾病技术、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血管内神经外科诊治脑血管病技术、硬性鼻内窥镜的应用有效提高了安康医疗技术水平。
二、推进科技创新的主要做法
(一)强化管理服务,引领科技创新。市科技主管部门利用科技项目带动、科技成果拉动、科技奖励推动作用,引导科技人员投入科技创新主战场,开展科技攻关、科技示范和科技推广工作。充分利用政府科技三项经费的支持引导作用,鼓励社会各类资金积极投入科技创新活动。发挥科技奖励的导向性,把激励和引导科技创新放在科技奖励工作的重要位置。在科技奖励评审中,通过政策引导、评价指标体系和奖励指标倾斜,把奖励原始性创新、引进消化二次创新和系统集成创新作为奖励重点,使一些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得到扶持,逐步增强了中小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全市先后有10多个企业在获得中省市项目资金支持后,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取得科技成果20多项,研制新产品 100多个 ,获得国家专利 100多件。北大安康药物有限公司立足原始创新,历经20多年先后开展了绞股蓝总甙系列药品的研制、绞股蓝原料药规范化种植、人工栽培技术研究及GAP基地建设,有20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GAP基地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证,绞股蓝总甙胶囊被列为国家中药保护品种。连续空缺几年的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05年度被北大安康药物有限公司获得。
(二)深化内部改革,营造创新环境。全市科技系统全面推行了目标责任制考评制度,制定了科技工作绩效量化考评指标和目标责任制考评办法,层层签定了目标责任书,建立了考评指标体系。对重大科技项目实行了课题制管理,推行了课题主持人负责制。在科技计划项目的选择确定上,由市科技局直接组织专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确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自上而下地下达给相关单位或课题组实施。在科技经费的安排使用上突出重点,集中用于重点科技创新项目的实施,保证了有限科技资源发挥了最大的效益。
积极推进科研机构的改革,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进入经济实体创办科技企业和科技示范基地,开展科技人员定点定向服务。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全市有1000多名科技人员常年在企业和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进行新产品开发研究和新技术试验示范,有3000多名科技人员参与农业技术承包,创办、领办各种形式的经济开发实体,有5名在生产第一线创新创业的科技人员被评为国家和省级劳动模范。
(三)抓住重点项目,率先突破创新。一是在地理、资源条件较好的月河流域建立了“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带”。在示范带组织实施的优质高效畜牧业、优质粮油、优质高效蚕桑、高效设施农业、特色果品和花卉、园艺六个重点科技示范项目已成为安康市农业科技产业化的发展热点和亮点。试验研究的绿色三元杂交猪生产配套技术、优质粮油生产配套技术、设施农业生产配套技术、雄蚕专养技术为安康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在示范带内优质水稻品种覆盖率达88%,“双低”油菜覆盖率达84%,发展良种三元杂交猪养殖大户600余户,建立高标准良桑示范基地5000多亩,引进果桑新品种12个,示范推广家蚕新品种1.5万多张。示范带已成为安康市农业新技术、新机械的集散地,为科技人员施展才华搭建了创新舞台和空间。二是抓住省政府建设“陕南中药基地”的部署,实施了“中药现代化科技行动”。在行动中研制开发了一批新药,选育和引进、示范了一批优势中药材新品种,开发了一批中药材规范化种植技术,建立了一批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一大批中药现代化科技成果得到有效的转化。组织实施的17项新药研发项目取得了良好进展,有20多项中药新技术、新产品取得技术专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在中药材新品种选育和引进、试验示范方面已选育新品种16个,引进、试验、示范地道中药材新品种20多个。全市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园6个,面积2000多亩,科技示范基地18个,面积4000多亩。这些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大大促进了全市中药产业的发展。
(四)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搭建创新服务平台。一是在安康学院组建了“陕西省蚕桑重点实验室”,构建蚕桑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新平台。二是以生产力促进中心、社会化科技服务机构为重点,搭建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为科技创新提供服务基础。2005年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积极组织、多方协调成立科技金融促进会,搭建银企结合桥梁,增加科技投入新渠道,争取对民营科技企业创新创业的贷款支持,先后争取信贷扶持资金1.07亿元。积极培育新项目,先后帮助企业包装申报新项目10余项,获资金支持500多万元,有效地促进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新发展。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三是以信息网络、科技数据库为纽带,建立技术创新共享平台。建立健全“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省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安康服务站”等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在市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陕西中药现代化信息网安康分站和科技兴贸陕西站安康信息采集点,提供信息1000多条。充实市科技情报研究所的科技信息服务能力建设,建立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和省科技图书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安康服务站、陕西省科技信息研究所查新中心安康服务站,为推进安康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性支撑和保障条件。
(五)加强交流合作,引进科技资源。加强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是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先后与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开展选派技术人员学习先进技术,邀请外籍专家讲学、培训,引进国外农作物品种等对外科技交流合作活动。分别与杨凌示范区、西安市科技局、西安高新区签署了科技合作交流协议,并组织发布了50多个科技产业合作项目,为县(区)、企业寻求科技合作伙伴,开展了大量实质性工作,有效地吸引了外界科技资源,提高了我市科技创新能力。
三、制约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
“十五”时期,我市通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在农业、工业、医疗卫生等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看,我市农业的生产工艺还相当落后,工业由于受制于技术、人才等原因,竞争力不强。制约安康市科技创新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技投入不足。全市科技三项费仅有316万元,其中市级三项费110万元,与本省其他市相比差距很大。由于经济欠发达,社会力量和企业的科技投入也很少,与全市科技创新活动的发展形势不相适应。二是科技人才缺乏,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高技术人才、中药等骨干产业的技术人才严重不足;农业、卫生领域的技术人员比重大,工业、经济领域的科技人员偏少。三是科研机构较少,科研设施落后。全市仅有独立科研开发机构13个,其中市属科研开发机构5个,县属8个。
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的建议
(一)选准科技主攻方向,在绿色产业创新上率先突破。“十一五” 期间,安康的科技创新工作,要针对我市经济欠发达,创新要素不足的实际,从市情出发,选准主攻方向,在绿色产业创新上率先突破。一是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要进一步抓好以水稻、玉米、小麦、蔬菜为主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新品种的引进和选育,提高农作物的市场竞争力;抓好蚕桑、茶叶、魔芋、烟草、畜牧养殖等优势绿色农产品的科技创新,重点研究推广分季多批次养蚕技术;抓好以绞股蓝、黄姜、葛根等为主的优势地道中药材品种选育、SOP操作规程研究和GAP示范园建设的技术创新。二是围绕安康水电、矿产采掘、烟草加工、白酒酿制和建筑安装等产业的科技开发,突出提高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抓好关键技术、核心技术和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工艺和产品,提高产业化的科技水平,形成推进安康工业化进程的强势特色产业群。三是围绕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医疗卫生方面突击抓好科技专项攻关。当前,要围绕安康绿色支柱产业发展,排出一批丝绸生产、建材、制药等领域的重点产业、重大产品、重要工艺的关键共性技术项目,进行科研,努力开发、培育、壮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能力的技术和产品。要在生物技术、环保技术及生态高效农业、医疗卫生等领域进行重点科技攻关。在科技创新工作中,要突出以先进技术成果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为重点,鼓励支持原始创新,积极组织集成创新。
(二)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平台。主要是着力构筑“四大平台”:一是资源共享平台。以科技信息研究所为载体,建立“高校、科研院所最新成果信息”、“企业技术招标、难题攻关及项目需求”等10多个科技信息数据库,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服务。二是科技创业平台。形成三级科技园区,即以陕西安康月河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的科技创业园,以各市(区)生产力促进中心为载体的科技成果转化园,以骨干企业为载体的特色科技产业园。三是技术交流平台。通过科技洽谈会和企业院校行等重大科技活动,积极推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广泛开展技术合作与交流。四是政策支撑平台。建议省政府积极制定和实施财税金融扶持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政策,继续完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制定和完善促进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探索采取转移支付方式补助欠发达地区搞科技专项攻关的扶持政策,设立科技创新奖,加大对科普的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激励企业加大研究开发投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提升高新技术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拉长优势产业链,做强做大绿色产业与新药等高新技术产业。
(三)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大力培养创新人才。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加快教育结构调整,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努力提高全民的科学素质。要重视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围绕安康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重点产业、重点学科、重要领域方面的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具有卓越才能的科技专家和工程师,建设一批善于攻坚、能够解决产业发展关键技术的创新团队。二是大力引进创新人才。要制定人才引进计划,敢于面向全国、面向海外,引进优秀的科技专家和善于组织研发、成果转化的科技企业家,拥有科研成果、研发能力较强的留学归国人才。特别是对学科和技术领军人才、拔尖人才,要舍得成本,给予特殊政策,吸引他们来安康创业,把先进技术、专利成果带到安康来转化。要建立健全柔性引才机制,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充分发挥安康的生态环境优势,瞄准大城市尤其是周边西安、重庆等大城市的高校、科研机构及大公司、大集团,加快建立有效吸引科技、教育、人才资源的机制,努力开创人才会聚、智力集聚的新局面。三是大力优化创新人才发展环境。要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氛围,承认人才的价值,尊重人才的创造。进一步深化科技人员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健全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选拔任用、合理流动和分配激励制度, 努力创造一个拴心留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环境,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要坚持“用、奖”并举,放胆、放手、放开使用人才,真正使人才有创业的机会、干事的舞台和发展的空间;实施对具有重大贡献的科技创新项目和个人实行重奖的制度,建立完善技术要素参与收益分配等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继续创新或带薪创办科技企业,真正让科技人员经济上有实惠、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要努力解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住房、医疗保健、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方面的问题,最大限度地改善科技创新人才工作、学习和生活的环境。
(四)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一个国家的文化,同科技创新有着相互促进、相互激荡的密切关系。创新文化孕育创新事业,创新事业激励创新文化。中华文化历来有鼓励创新的丰富内涵,强调推陈出新,强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在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与精华内容的同时,剥离和剔除其阻碍创新、束缚创新、妨碍创新的部分,在扬弃中重构新时期地域文化,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自主创新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开展以创新精神为重要内容的思想文化建设,大力挖掘和弘扬创新文化,营造良好的科技自主创新氛围,提倡“敢于冒险、宽容失败、追求成功、开放包容、崇尚竞争、富于激情、力戒浮躁”的创新文化,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崇尚创新的精神追求,形成与时俱进、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