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建设生猪产业大市推进畜牧产业突破发展

作者: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07-07-13 15:35


——关于我市生猪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2002年市委、市政府做出《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决定》以来,各级党委、政府和业务部门,将畜牧产业作为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实施强村大户为重点,突出抓好科学养殖、龙头企业建设、疫病防治等关键环节,经过几年努力,全市畜牧产业得到较快发展。但从目前总体情况看,畜牧产业发展方兴未艾,率先突破任重道远,主导地位尚未形成。根据市政协年初工作安排,围绕抓住关键、破解难题,推进我市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突破发展问题,今年3月底至6月下旬,由市政协经科委牵头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畜牧专家,分成4个调研组,分别由市政协领导带队,先后深入到石泉、汉阴、汉滨、平利、镇坪、岚皋等县区的20个乡镇、30个行政村、8个龙头企业和85家养殖户,对我市生猪产业突破发展情况开展了深入调研。共召开各类座谈会57场次,参加座谈人数1200多人次,对100个村、1000户养殖户进行了问卷调查。十县区政协分别组织力量进行了联动调研。通过调查分析,我们认为畜牧产业是我市富民强市的传统优势产业,它覆盖面广,增速快,规模扩张的潜力较大,具有明显的发展空间和优势,市委、市政府将畜牧产业确定为农村主导产业发展的思路正确、措施得力、成效明显。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和困难。现将调研的主要情况报告如下:
    一、 畜牧产业取得的主要成效
    近五年来,各级党委、政府正确分析生猪市场波动的严竣形势,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调整工作思路,以干克难,咬定畜牧产业建设不放松,确保了全市畜牧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畜牧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撑。据调查,截止2006年底,全市生猪饲养量达362万头,出栏186万头,商品量125万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18.15亿元,较2002年翻一番,在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8.6%,比同期粮油、蚕桑、林果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分别高3个百分点、23个百分点和21个百分点。2006年全市农民人均牧业收入为434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2.2%。畜牧业已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突破发展的重要产业,也是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之一。
    良种繁育取得初步成效。我市以生猪为主的良种繁育场从无到有,全市已建成万头二元母猪繁育场1个,年生产2000头以上二元母猪繁育场8个,年生产200头以上商品代仔猪良繁场(点)349个。乡镇建设改良供精站127个,村级设立人工授精点369个。现存适繁母猪13万头,存栏纯良原种猪5800头,二元良种母猪6.8万头,年可生产三元良种仔猪120万头的繁育能力,全市良种普及率达到37.4%。为生猪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种源基础。
    龙头企业雏形初现。随着东方食品公司改制完成,一个年加工能力60万头生猪企业已建成投产,结束了我市畜牧产业无龙头企业的状况。同时着力培育县区畜产品加工企业。目前,全市已兴办畜产品加工企业17个,年屠宰分割加工能力达到80万头,冷冻储藏能力达到6000吨,为全市畜牧产业,特别是养猪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带动作用。目前,全市发展畜产营销大户212个,组建畜牧产业专业协会等合作经济组织124个,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畜牧产业的稳步发展。
    政府引导、政策激励,促进了畜牧产业发展。在市委、政府的正确决策下,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我市各县(区)、乡(镇)结合本辖区的实际,制定政策、夯实任务、强化责任、严格考核。全市围绕20个强乡镇,400个专业村,5000个养殖大户,集中干部、技术、物力、财力,从良种、良法、圈舍、防疫和市场入手,帮助专业村,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如平利、石泉、旬阳等县在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县本级还拿出100余万元专门用于畜牧产业发展奖补。汉阴县为全县179个村选配了兼职兽医员,还制定了《汉阴县信用资金扶持畜牧产业建设的实施意见》。镇坪县高度重视村级防疫队伍建设,把村级防疫员报酬按村三职干部同等对待(年人均1300元),县财政转移支付。2006年,全市养猪大户出栏商品猪达到40.2万头,占全市出栏商品猪总量的32%。
    二、制约畜牧产业发展的突出问题
    虽然我市畜牧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要进一步提升畜牧产业在区域经济中的竞争力,实现以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在我市率先突破发展,还有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一)规模养殖户少,饲养水平低。从我市生猪饲养总量上看,虽然与全省11个市区相比仅次于汉中、略高于西安,排全省第二,但规模养殖户少,饲养水平低。以户为单位的分散传统养殖、管理粗放、把养猪当副业、自我养殖自我消费型养殖户仍然占很大比例。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全市养猪大户为5428户,占全市养猪总户数的1.4%,饲养量和产值占全市总量的15.3%和22.2%。从这次抽样调查的1000户养猪户看,年养猪1—3头,自我生活消费型养殖户占 45 %,年养育肥猪4—11头户占23 %,12—20头户占14 %,21—50头户占12 %,50头以上的大户仅占6 %。“养鸡为买盐,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的小农经济思想仍然存在,养殖观念落后,没有形成养殖规模,既无法抵御市场风险,又降低不了养猪成本,使农户养猪增收缓慢。
    (二)龙头企业牵动力不强,市场销路渠道不畅。畜牧产业的发展必须面向市场,而龙头企业的发展是增强市场竞争力和规避市场风险能力的强力保证。但当前畜牧加工企业尚存在一些问题:如被认定为畜牧产业龙头企业、年加工60万头生产能力的民荣公司,由于改制前原国有企业与资产公司的债务未剥离,使民荣公司至今未拿到房地产证,无法在银行抵押贷款,致使收购资金短缺,不能正常生产。因无资金购买猪源,1小时可加工300头猪生产能力的生产线,每天却只为畜牧经纪人屠宰100头左右生猪,挣每头猪30元的定点屠宰费。又如集良种繁育、商品猪育肥、饲料加工、沼气综合利用为一体的阳晨生猪繁育中心,二期工程(饲料加工)尚未竣工,现在又启动三期工程建设,由于忙于基建,企业对生产经营管理重视不够,使企业没有完全达产达效。调查中了解到,全市还有大部分县没有具有带动能力的县级龙头企业,有的县虽有龙头企业,但规模小,带动能力不强。协会组织总量不少,但功能不齐全,作用发挥不好,多数协会只重视产前、产中服务,不重视销售服务。本次问卷调查的1000户生猪养殖户中,72.7%的养殖户认为当前制约养猪业发展的最大因素是市场销路渠道不畅、担心能否赚钱,55%的养殖户要求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解决生猪销售问题,69.2%的养殖户认为在生猪养殖、屠宰、销售过程中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一边是龙头企业没有生猪加工,一边是养殖户愁猪卖不出去。
    (三)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抗御疫病、市场风险能力差。从调研中了解到,养殖户最担心的是疫病风险和市场风险,影响养殖户信心和决心的主要是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综合服务能力较差。表现在:一是疫病防治体系不完善,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匮乏,畜禽防疫看病难。主要是乡(镇)、村畜牧专业人才缺乏,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简陋,手段落后。按照安政发〔2006〕16号文件规定,全市乡镇畜牧兽医站应配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16人,到目前为止,仅到位279人,占核定编制的54.1%。乡镇兽医站编制有的因缺乏技术人员而空缺,有的被非专业人员填充岗位。如汉滨区43个乡镇兽医站定编108人,编制已全部占满,但进编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20%。岚皋县乡镇兽医站定编41人,现在只有7人,其余岗位因招录不到专业人员暂时空缺。镇坪、宁陕等县乡镇兽医站虽有编制,但辖区内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人才可招。全市经县、乡(镇)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认定的村级兽医防疫员2539人,大部分只接受过畜禽免疫初级培训,且部分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加之年人均工资仅390元,报酬低,人员很不稳定。乡镇兽医站除药柜、出诊箱、注射器、体温计等简单设施外,疫苗冷藏所必须的冰箱、冰柜等冷链设备基本没有,疫病检测诊疗设备几乎是空白,村级防疫员仅有注射器,兽医防疫治病仍处于“眼观手摸”状态,与畜牧产业发展要求极不适应。二是三级繁育体系尚未健全,养殖户自行购种风险大。从本次抽样调查的100个村来看,愿意喂养良种猪的养殖户占89.3%,但仅有34.5%的养猪户喂养的是三元杂交良种猪。养殖户虽然认识到良种猪肉质好、瘦肉多、适销对路,价格每市斤比传统猪种高0.5-1元左右,但由于良种仔猪自给率不能满足本地养殖户需求,导致良种普及率低。据专家测算,2007年本市可供应三元良种仔猪120万头,全市约需求良种仔猪240万头,尚有120万头良种仔猪的需求量需从市外调入,这不仅造成了一定的资金外流,同时也会带来疫病传入风险。如平利县城关镇牛王沟村和二道河村,15户农民从猪崽贩运户手中(从四川贩回)一次性买回仔猪29头,买回后不到一个月死亡23头。近期,猪崽贩运户又从四川江油市购回仔猪205头,销往平利县城关镇、广佛镇、镇坪县牛头店、曾家坝等乡镇,带回了“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源,在市县畜牧中心大力防控情况下,当地生猪还感染死亡900多头,其中购回的205头仔猪死亡204头,给当地政府、养殖户和畜牧经纪人都带来了巨大损失,严重挫伤了养猪户的积极性,制约着产业的健康发展。三是基层获取信息渠道少,信息网络建设滞后,信息不畅,致使供求市场脱节,养殖户只能被动依赖市场。四是畜禽养殖商业保险制度没有建立。广大养殖户、有关部门、一些理论工作者一直在呼吁,但因畜禽养殖情况复杂,操作成本较高,加之保险部门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在实践中,畜禽商业保险一直没有建立起来。五是市场风险保障制度没有建立。粮食生产有最低保护价政策,但作为直接关系到粮食转化、农民增收,而且具有与粮食生产基本相同性质的畜牧养殖却没有最低保护价政策。畜禽生产放任由市场调节,严重挫伤着畜牧养殖者的积极性,制约着畜禽养殖的又好又快发展。六是畜牧因防疫反应造成的意外死亡未建立补偿机制,防疫员非常担心因防疫反应造成畜牧死亡。七是发展畜牧业的环境尚需进一步改善,扶持政策落实不力。
    (四)养殖成本高,比较效益低。从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品种引进推广难、疫病防治不及时、先进饲养技术普及慢、圈舍设施普遍落后和饲料选择盲目性大等问题,导致养殖户养殖成本居高不下,比较效益低。从本次问卷的1000户养猪户看,生猪出栏时间是4个月的仅占21%,5—8个月的占40.9%,9—12个月的占28.2%,12个月以上的占9.9%;在养殖方法一栏的问卷中传统的“吊架子”方式饲养还占44.2%,新方式饲养占55.8%;有32.8%的养殖户,认为饲料太贵或不懂添加混合饲料配置技术。从以上数据看出,造成养殖户生产成本高,可获得的纯利润空间小的主要原因:一是广大面上养殖户不懂科学饲养技术,依然采用粗放饲养的传统方法增大了养殖成本。二是饲料价格贵,利润空间小。根据对抽样调查的500户养殖大户的分析,由于玉米涨价等原因,目前料肉比约为3:1,养一头200斤左右商品猪,4个月出栏,饲料成本需500元左右,籽猪成本250元/头,加上防疫和人工工资,每养一头200斤左右商品猪的成本总和在800元左右,按当前市场价4.5元/斤计算,每头商品猪可卖900元。可见在市场稳定、不出现疫情的情况下,规模养殖户利润空间仅在100元左右。饲养超过4个月的传统养殖户,比较效益更低甚至亏本。三是在调研中了解到,建标准的“正大圈舍”的成本较高,建一个100平方米养育肥商品猪100头的正大圈舍约需资金3万元,对大多数未完成原始积累的普通农户来说,要修起一幢标准的正大圈舍是有一定困难的。
    (五)资金整体投入不足,制约畜牧业快速发展。抽样调查的1000户养猪户中69.1%的养殖户认为发展生猪产业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资金问题。一方面,一些农户有发展畜牧业的强烈愿望,但投入大,农户没有资本金积累。另一方面,金融部门认为投资畜牧业风险大,有惧贷心理,加之贷款额度小且手续烦琐,未建立长期有效的信贷机制,很多具有一定规模和丰富经验的场户及加工企业融资困难,无力扩大再生产。畜牧产业项目少,资金整体投入不足。
    三、推进畜牧产业突破发展的建议
    调研认为畜牧产业前连种植业、后连加工业,产业链长、关联度高,是承农启工活商的中轴产业。在我市大农业内部,畜牧业与果业、粮油种植业、蚕桑、茶叶、魔芋等产业比较是增速最快、发展潜力最大、自然条件最优越、后发优势最强、覆盖面最广的产业。安康要实现绿色产业突破发展,首选项目应是畜牧业,率先突破发展生猪产业,努力把安康建成全省生猪大市。
    (一)坚持“强村大户”战略,着力在规模发展上突破。一是制定好规划。政府要根据全市各县区不同区域自然条件,因地制宜,科学制定畜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实行区域布局、分类指导、多元养殖、以短养长、分区域考核。川道走现代畜牧业发展之路,按“正大模式”养猪扩大规模;山区逐步改变传统养殖习惯提升总量。当前,根据我市实际,按照“重点发展大户,兼顾千家万户,壮大商品户”的养殖思路,引导农户积极发展畜牧业生产,扩大畜牧业总量,提升畜牧养殖质量和效益,真正把畜牧业做成富民强市的当家产业。二是积极推进“强村大户”战略。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要深入基层、改变作风,继续抓好畜牧示范村、示范点和养殖大户建设,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符合养殖标准要求的合格的养殖大户,以此辐射带动畜牧产业健康发展。三是坚持适度规模经营。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但如果养殖户饲养规模过大,疫病风险相对就会增加,再加上资金、防疫和管理等服务跟不上,就会出现经济效益衰减效应。因此,养殖户规模要适度,只有规模适度,才能实现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应按照“小规模、大群体”的小区养殖模式推进畜牧业适度规模发展。选准具有一定资金、技术等养殖条件的户,培养成每批次饲养育肥猪50-100头的大户,强化大户示范带动作用,以大户群带动养殖强村发展,从而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效益,降低疫病风险。对广大分散传统养殖户,政府要搞好宣传引导、示范带动,着力提高农户的养殖积极性,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引导农户从实际出发,发展畜牧养殖业。
    (二)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着力在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上突破。“若要养猪发展快,全靠龙头企业带”。发展畜牧产业,实行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是畜牧业稳步发展的必由之路。应按照“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带农户,农户增效益”的思路,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推进畜牧产业突破发展。一是加大对已建成畜牧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从管理人才、政策、技术等方面进行实实在在地帮扶,逐步培育出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重点帮助民荣食品公司的前身原安康肉联厂完成解债工作,协调流动资金,帮助其尽快达产达效。引导阳晨生猪繁育中心加强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协调解决秦龙公司的具体困难,使其尽快投产达效。二是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政府应引导全市17家畜产品加工企业统一品牌,提高畜产品质量和科技含量,积极争取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和安全食品认证,力争在全省、全国打造出“安康绿色生态三元杂交瘦肉型猪”品牌,提升安康生猪市场竞争力。逐步建立稳固的国内、国际肉类食品营销网络,把安康猪肉食品打入国内、国际市场。三是进一步培育发展畜牧经纪人队伍和专业协会,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总结推广平利县长安镇中坝村畜牧养殖协会、汉阴县平梁镇望山良养猪场和汉滨区清安养猪场的做法,以畜牧养殖场、畜牧强村和畜牧养殖大户为龙头,组建各类专业协会,按照“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原则,走自我发展、自我服务、自我壮大的路子。协会组织负责与政府、银行、保险、市场、龙头企业的协调联系,并对养殖户提供技术和销售服务,切实解决养殖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资金、技术、销售等各种困难和问题。同时,教育和引导畜牧加工企业及畜牧经纪人树立诚信意识。积极推广平利县八仙镇覃春兰农家特色食品厂在实践中摸索出的“企业与农户联营,实行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做法。探索并逐步推广汉阴县秦龙公司(牧禾公司)“与农户联合养殖、利润分成”模式,化解农户规模养殖缺资金、缺技术、愁市场的问题。建议政府应依据龙头企业和畜牧经纪人带动农户的数量和双方利益联结机制的紧密程度,拿出一定资金对其进行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和畜牧经纪人应真正把基地作为第一车间,与广大养殖户联心、联利,共创市场。
    (三)完善服务体系,着力在建立保障机制上突破。一是加强畜牧防疫队伍建设。俗话说“养猪成败在防疫,效益高低在管理”,完善防疫体系,加大防疫力度是畜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建议按照 “强化县级、充实乡镇、提高村级”的原则,完善县、乡、村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技术服务水平。不断完善乡镇兽医站建设,逐步健全村级服务站。畜牧人员空缺的县(区),应尽快制定人才招录方案,扩大报名范围。可在乡镇机构改革时分流的干部中招录部分人员,与已在岗的非专业人员一起分批送安康大、中专院校畜牧专业进行培训,逐步培养成为乡镇兽医。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属于社会公益事业,村级防疫员报酬应推广镇坪县的做法,按照村级干部标准同等对待,纳入同级财政转移支付,同时加强对防疫员的培训管理。二是加快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提高良种普及率。按照“总体规划、分工协作、联合建设”的原则,切实抓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规划的实施。政府应适时认定、公布一批重点种畜场,集中资金重点扶持,实施良种繁育补贴政策。同时,实施种畜生产、经营许可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大适宜我市饲养的优良品种选育力度,创出我市生猪品牌,提高国内外市场竞争力。三是加强养猪业行业预警体系建设。政府应组织专家深入研究分析生猪供求关系和周期性波动规律,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在生猪主产区和主销区建立市场信息监测点,逐步形成覆盖全市,连接全国的生猪市场监控体系。加强对生产、流通、销售各环节的监测,开展国内国际生猪及产品市场风险分析,科学预测市场和消费需求走势,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电子农务”等媒介,及时向养殖户和加工企业提供科技信息、发布市场信息,帮助分析市场变化,及时发布市场预警分析报告,正确引导养殖户生产经营决策,规避市场风险。四是积极推广养殖保险,有效防范疫病风险。推广石泉县池河农科园养殖疫病损失由财产保险公司承保的新途径,有效防范养殖风险,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五是建立畜牧免疫死亡补偿基金,有效降低疫病防治风险,促使疫病防治工作走上规范化道路。六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按照《安康市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产业发展的意见》,及时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使扶持政策及时兑现到户。特别是应切实落实省市规定的“畜牧建设用地视为农业用地的政策”,办理临时用地手续,减免相关费用,不再从事畜牧业生产,应及时复耕。
    (四)推广科学养殖技术,着力在节本增效上突破。要实现畜牧业效益最大化,就必须把畜牧业养殖从粗放型、传统型向集约型、现代型转变,把科学养殖作为畜牧科技推广的重点工作来抓。“养猪不巧,窝干食饱”,简短八字,归纳了养猪的科学性。因此,一要加大对广大养殖户的宣传培训力度,推广普及科学养殖技术。政府和相关部门应把科学养殖作为畜牧科技推广的重点工作来抓,采取“畜牧技术进村”、“技术咨询到户”等形式,组织畜牧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畜牧业科技知识,先进畜牧业适用技术”下乡服务活动,采取办技术培训班的形式,有计划的对乡村干部和农民加强技术培训,使之掌握养殖新技术。大力推广规范化、标准化饲养管理技术,彻底改变“草+糠+料”的吊架子饲养方式。二是狠抓本地饲草饲料的开发,促进资源利用,降低饲料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培训引导养殖户使用预混料,利用本地饲料资源,自行配制全价饲料;引导山区传统养殖户种植高产红苕等饲料作物,大力发展青贮饲料,解决传统养殖户饲料来源问题。三是因地制宜,兴建符合生猪生长的标准化圈舍,努力降低圈舍成本。各县区应根据本地自然气候特征,利用“正大模式”原理,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建设符合生猪生长的标准化圈舍。如在调研中了解到汉阴县和镇坪县,改良运用“正大模式”原理建圈,每建100平方米圈舍节约资金近2万元,而且通过养殖户实践证明改良运用“正大模式”后,能够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对于山区传统养殖户的圈舍,主要应与沼气建设配套,圈、厕、沼、种、养、加配套循环发展,促进资源综合利用,降低成本,提高比较效益。
    (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着力在多元化投入机制上突破。建议以政府投入机制为引导,养殖户投入资金为主体,引导社会资金和信贷资金共同投向畜牧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一是市、县(区)政府应探索建立养猪业行业稳定发展基金。由政府发起,养殖户、屠宰加工企业和政府分比例共同出资建立行业稳定发展基金,按风险和收益相适应原则,根据整个行业的平均收益水平,对因产业发展波动而受损的环节给予补偿。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的投资主体作用,引导农民把闲散资金投向畜牧业发展,同时吸收民间资金投入畜牧业。三是结合“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上的农业开发项目资金。四是应加大畜牧业招商引资力度。以适宜的养殖条件、优惠的政策服务和加工企业的生产许可,吸引外来资本和本地民营资本投资畜牧业。五是捆绑小额信贷、扶贫贷款、贴息贷款等政策性贷款投向畜牧建设。同时,市政府应协调农村信用社借鉴汉中市信用联社支持畜牧产业发展的经验,与养殖户签订合同,当市场猪价下滑时,贷款利率降低一个百分点,银、农共同分担市场风险,确保畜牧业快速发展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