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防疫体系是政府公益事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这一社会公益事业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对于提高抵御动物疫病风险能力,保障畜牧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此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关于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的意见,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全面了解政策措施贯彻实施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市政协经科委牵头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和专家对全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广泛调查,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动物防疫体系现状
1、动物防疫机构现状。据2007年4月底调查统计,全市共有经市县(区)编委批准设立的畜牧兽医中心(站)87个,其中:市级一个,县级10个,乡镇级76个。
2、动物防疫队伍现状:据2007年4月底调查统计,全市87个畜牧兽医中心(站)中,共有在职职工510人,其中市级32人,县区级199人,乡镇级279人。在职人员中,有畜牧兽医专技人员336人,非专技人员173人;共有经县、乡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认定的村级兽医防疫员2539人。
3、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现状。除市、县(区)畜牧兽医中心(站)和极少部分乡镇畜牧兽医站有固定办公场所和相对完备的防疫设施外,按市政府《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要求,已组建的乡镇畜牧兽医站和将要组建的乡镇畜牧兽医站绝大部分尚无固定办公场所和基本的防疫设施。据调查统计,全市新组建的76个乡镇畜牧兽医站中,仅有33个站有固定办公场所,基本没有防疫设施,将要组建的121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办公用房和防疫基础设施尚无着落。
全市原有189个集体性质乡镇兽医站中,有34个站无自有房屋和固定办公场,靠租房或在兽医自己家里挂牌工作,有80个站虽有办公房屋,但都是60-70年代民办公助修建的土木结构,因无专项维修经费,年久失修,已破烂不堪,甚至成危房无法利用;还有一部分站因民办公助修建的房屋垮塌后,兽医自筹资金重新修建而造成产权不明,基本成为私房;原乡镇兽医站防疫基础设施不足的问题更为突出,目前原有集体性质乡镇兽医站除药柜、出诊箱、注射器、体温计等简单设施外,疫苗冷藏所必须的冰箱、冰柜等冷链设备基本没有,疫病检测诊疗设备几乎是空白,村级防疫员仅有注射器,兽医防疫治病仍处于眼观手摸状态,与畜牧产业发展要求极不适应。
4、动物防疫经费现状。据调查,2006年,县区政府财政拨付防疫经费177.6万元,其中:防疫工作经费(含会议费、培训费、防疫物资购置及防疫物资调运配送费、免疫反应治疗费、强制免疫反应死亡补偿费)78.9万元;村级防疫人员工资99.5万元,年人均工资390元;每头只畜禽的防疫费用仅为0.09元。
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机构不健全。从全市来看,市县(区)两级动物防疫机构虽然健全,但长期以来,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动物防疫机构与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合设,并处于畜牧兽医工作的从属地位,存在着动物防疫技术力量薄弱,职责不清晰,关系未理顺,工作不到位的问题。大部分乡镇虽设有兽医站,但近年来,由于管理体制不明确,基本建设跟不上,导致工作条件简陋、基础设施薄弱、人员素质偏低、乡镇防疫体系支点不稳的问题日益突出。加之全市乡镇站相关政策没有落实,人员待遇无保障,导致一些业务素质好、工作能力强的人员纷纷跳槽或改行,乡镇站的动物防疫技术力量日趋弱化,动物防疫服务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一些乡镇站工作人员为争取落实待遇,多次集体到省、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上访,对社会稳定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对此,引起了市委、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的高度关注,市政府于2006年专门下发了《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市农业局、人事局、财政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对乡镇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相关问题的处理意见》,对机构设置、原乡镇兽医站人员安置提出了明确要求。各县区也都专题进行了研究,出台了相应政策。但从调查情况看,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已出台的政策尚未完全落实到位,尤其是乡镇畜牧兽医站的组建工作进展缓慢。市政府安政发〔2006〕16号文件规定,畜牧兽医体制改革工作应在2006年8月底前完成,全市应组建乡镇畜牧兽医站197个,至今仅组建乡镇畜牧兽医站76个,机构不健全已成为制约畜牧产业突破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
2、技术力量薄弱。一是县级动物防疫机构人员偏少,据调查统计,截止2007年4月底,全市10个县区畜牧兽医(中心)站有在职人员199人(其中汉滨区65人,宁陕5人,石泉17人,汉阴县16人,旬阳县28人,白河县13人,紫阳县12人,岚皋县8人,平利县15人,镇坪县20人),除管理人员,财务后勤人员外,真正从事畜牧兽医业务技术推广的人员非常有限。初步估算每人常年要承担3000个农户、9万头只畜禽的畜牧兽医技术指导任务。有些县如白河、镇坪县,由于乡镇没有兽医站,县级站既要负责做好县本级职责范围内的工作,还要承担辖区内畜禽日常疾病的诊治任务,任务十分繁重,工作非常辛苦,这种状况与当前畜牧产业建设的需要明显不相适应。二是在职人员结构不合理。全市在职人员中,有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336个,占总人数的65.9%,非专业技术人员173人,占总人数的33.9%,业务技术力量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防疫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乡镇动物防疫技术人员存在较大缺口,按照安政发〔2006〕16号文件规定,乡镇畜牧兽医站应配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516人,到目前为止,仅到位279人,占应核定标准的54.1%。更为严重的是镇坪、宁陕等县,县上虽为乡镇核定了编制,但辖区内根本就没有这方面的人材可招。四是原乡镇兽医站人员素质普遍偏低,长期以来,基层动物防疫工作主要靠乡镇兽医站去组织实施,但近年来,由于管理体制、经费等方面的原因,乡镇兽医站中一部分已成为夫妻站、父子站、一人站,同个体动物诊所没有什么区别。在职人员中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业务培训,存在着对动物防疫法律法规了解不多,对规范防疫治病认识不足,缺乏兽医基础理论知识和规范操作技能问题。
3、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简陋,手段落后。一是现有的疫病检测设备未充分发挥作用,近年来通过实施动物防疫冷链项目,各县区都相继配备了一部分动物疫病检测设备,建有专门的兽医化验室,但是由于缺乏专职化验人员和疫病监测专项经费,现有设备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二是大部分县目前尚无专用动物防疫交通工具和通讯设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动物防疫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三是原乡镇兽医站工作条件十分简陋,除部分站有破旧的办公用房和药架外,基本没有防疫基础设施,防疫治病仍凭眼观手摸;四是村级兽医室基本没有办公用房,村防疫员除有几具注射器外,其他如器械消毒设备、疫苗冷藏设施几乎没有;五是县区未将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从调查情况看,县区虽然都出台了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但对动物防疫基础设施特别是乡村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标准、规划、措施都未作具体规定。这些问题,如不妥善解决,我市动物防疫基础设施不足,防疫手段落后的状况,将难以实现新的突破。
4、防疫经费严重不足。长期以来,全省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一直实行的是财政分级负责,即省级财政承担生防药品经费,实行包干使用。市县(区)财政承担防疫工作配套经费(包括防疫工作的组织安排、人员培训、村防疫员工资、检查指导、防疫器械、消毒药品、反应救治、日常监测等所需费用)。1992年省上下达我市生防药品包干经费14万元(近年来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所需疫苗中省财政全额承担)。防疫工作配套经费采取“三个一点”的办法,即各级财政补一点,防疫机构筹一点,村组农户出一点,勉强维持着动物防疫工作的开展。当时全市畜禽饲养量仅为900万头只,到2006年底全市猪、牛、羊、禽饲养量已达到近1800万头,与1992年相比增长了一倍多。随着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动物疫病越来越复杂,动物防疫的工作内容和计划免疫的病种在不断增加,国家对动物防疫工作要求的力度在不断加大,而省上下达我市的生防药品包干经费并未增长。随着党的护农惠农政策的实施,原实行的防疫工作配套经费筹集方式已明显不适应新的形势,防疫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据调查,按现有畜禽养殖数量和现行动物疫病防治规划,每年实际需防疫配套经费362.9万元,而06年全市10县区财政投入防疫配套专项经费仅为177.6万元,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动物防疫经费投入不足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已成为制约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动物防疫工作全面开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一方面畜牧产业建设和公共安全要求加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力度,不断改善动物防疫手段,开展动物防疫新技术研究推广,努力提高动物防疫和畜产品安全水平。另一方面,由于防疫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新的防疫制度如畜禽标识和养殖档案制度难以全面推行;应列入预防计划和程序免疫的动物疫病如猪的丹毒、肺疫、水肿病,链球菌病,猪副伤寒、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等常见多发传染病无法全面实施免疫预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措施如“五强制、二强化”措施不能完全落实到位;通过增加防疫人员报酬稳定村级防疫员队伍的计划无法实现;急需改善的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如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动物疫病诊断设施、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检测设施、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所必须的交通、通讯设施等得不到及时改善。特别是乡、村防疫基础设施不足、疫病诊疗手段落后和村级防疫人员队伍不稳定的问题,严重影响到动物疫病的及时确诊和有效控制,动物疫病防治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盲目性,不仅造成人、财、物的浪费,而且影响了畜牧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三、对进一步加强我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
1、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为确保市委、市政府关于发展畜牧业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关键是要健全完善畜牧兽医机构,核心是要组建一支政治思想好、业务素质高的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队伍。针对当前大部分乡镇的机构还未成立,人员尚未到位,尤其是畜牧兽医专技人员不足的问题。建议市政府牵头组织人事编制、财政、农业等相关部门对各县(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督查,在此基础上,制定一个时间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尽快实施到位,为全市畜牧产业突破发展和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对于畜牧兽医专技人员不足的问题,建议从以下途径予以解决:一是由县(区)人事部门负责将畜牧兽医专业院校毕业人员,调配到畜牧兽医机构;二是从原集体性质乡镇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中招录一部分符合条件的人员到畜牧兽医机构;三是由市县人事部门负责从乡镇机构改革的分流人员中招考一部分人员,通过培训后调剂到人员不足的县、乡畜牧兽医机构工作;四是人员不足的县可面向社会招聘畜牧兽医专业大中专毕业学生到畜牧兽医机构工作。五是对村级防疫员由村上推荐,乡镇初审,经县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组织进行职业技能鉴定,实行持证上岗,其工资报酬按村级三职干部同等对待,由县级财政列入预算统一解决。
2、加大防疫经费投入力度。动物防疫特别是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属社会公益事业,系于畜牧产业成败和人民身体健康。根据中、省、市“关于推进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7年中央1号文件对动物防疫经费投入问题的有关规定。建议进一步加大防疫经费投入力度,并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一是对动物卫生行政执法和动物防疫技术支持机构必须实行全额财政预算管理,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二是市县(区)财政每年应按动物防疫工作实际需要预算足额的专项经费,由市县(区)农业局掌握使用,主要用于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强制免疫反应死补偿、防疫物资储备及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等;三是各级动物防疫机构依法收取的防检疫等行政事业性收费一律上交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用于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四是要按照“政府补助,养殖户适当出资,以村为单位实行防疫承包”的思路,积极探索和创新防疫工作机制,开展防疫经费的社会化统筹工作。通过从养殖户统筹一部分防疫资金,来缓解当前财政投入与防疫工作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矛盾;五是要积极推广镇坪县将村级防疫员纳入村级三职干部序列,其工资报酬列入县级财政预算统一解决的做法,以稳定定村级防疫员队伍,确保动物防疫工作有效开展;六是要建立动物防疫经费投入督查机制,市政府应组织有关部门对各县(区)动物防疫经费投入和使用情况,定期进行督查,并纳入畜牧产业建设考核内容。对因经费投入不足,导致防疫工作不到位,引起动物疫病发生流行的,严格实行责任追究制度。
3、加强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加快市、县(区)两级动物防疫机构(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机构、动物疫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充实、完善市、县(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手段和动物疫病检测设备,达到市、县(区)两级动物防疫机构有专用防疫车辆、专用疫情防控通讯设备、专用动物疫情传输网络和功能齐全的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当前主要是充分发挥现有设备的作用,配备专门化验人员,全面开展动物疫情检测工作,增强处置突发重大动物疫情的快速反应能力。二是要按照“有办公、化验用房,有防疫检疫必须设备,有技术推广必备手段”的标准,加大乡镇畜牧兽医站和村级兽医室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达到乡镇畜牧兽医站有固定规范的办公场所,有专用疫情报告电话,有防控动物疫情的消毒设备,有必要的动物疫情检测设备和动物检疫器械。村级兽医室有足够的免疫接种器具,有常用动物疾病诊疗设备,有专用防疫、诊疗器具消毒设备,以提高动物防疫工作的科技水平。三是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着力抓好乡、村两级动物防疫冷链设施建设,尽快达到乡有冰柜、冰箱,村有小型冰箱或冰壶,确保疫苗质量和免疫效果。在此基础上,逐步加强病害动物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动物防疫机制。
4、强化基层动物防疫人员培训。基层特别是乡村动物防疫人员,是防疫灭病的主要力量,加强对基层防疫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对于全面落实各项防疫措施,有效防止动物疫病发生至关重要。针对我市基层动物防疫队伍业务素质普遍偏低,非专业人员比较多的实际,建议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从增强区域动物疫病防控能力,提高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增强服务“三农”意识,促进畜牧产业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局出发,高度重视基层动物防疫人员技术培训工作。要制定培训规划,积极争取培训经费,采取切实可行措施,认真抓组织实施,力争通过1-2年的努力,对全市基层动物防疫人员进行一次比较系统的兽医业务知识培训,使其在基础理论、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都有一个较大提高,以适应畜牧产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