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是宁陕农民的传统经营项目,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过去,畜牧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农民至今仍有“穷要养猪”之说。今天,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条件下,对畜牧业又提出了新的要求。市、县政府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培育绿色消费市场、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常抓不懈,两年来取得了明显成效。为切实掌握全县畜牧业发展情况,了解畜牧产业发展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探求宁陕畜牧产业突破发展之路,政协宁陕县经科委组织部分政协委员和相关专业人员,对农业(畜牧)主管部门和城关、汤坪、梅子三个乡镇10个村10个养殖大户、100个农户进行了专项调查。
一、发展特点
(一)畜牧养殖区域布局得到优化。全县各乡镇从不同角度出发,充分发挥畜牧资源优势,优化了畜牧养殖区域布局。城关、汤坪两镇依托离县城较近的优势,形成了生猪繁育基地,两镇培育三元商品仔猪繁育大户2户,一般繁育户38户,年生产商品仔猪9800头,占全县仔猪需求量15%;筒车湾、皇冠两镇借助西汉高速公路建设机遇,形成了林下养鸡商品基地;江口、广货街两镇形成了草食家畜生产基地,两镇草食家畜饲养量占全县60%,如:江口镇沙坪村的磨子沟组57户中有34户养羊近700只,养羊已成为该组农民的致富项目。在区域布局上,全县确立了发展三元杂交猪、林下养鸡、发展草食节粮型畜牧业的产业体系。
(二)良种普及程度高,饲养周期缩短。一是引进大约克、长白、杜洛克种公猪50余头,二元杂交母猪400余头;建立良种繁育场(点)3个,建立人工输精点六处。引进布尔山羊和奶山羊以及南江黄羊280只,有效改善了宁陕养羊品种结构。引进优良蛋鸡和肉鸡10万余羽,有效实现了养鸡品种更新换代。据统计,畜禽品种中瘦肉型猪比例由“九五”末的不足10%提高到2006年的60%以上,本次深入到农户调查和走访,100户农户全部喂养的是优良品种(超出农业部门的统计数字),饲养周期4个月的占13%,4-8月的占57%,8-12月的占29%,较2004年前缩短了2-4个月。
(三)养殖数量增长幅度大,畜牧产值迅速扩张。200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79493头,牛饲养量7044头,羊饲养量21183只,禽饲养量398655羽,肉类总产量3945吨,禽蛋总产量423吨,畜牧业产值3929万元。2006年生猪饲养量达到103470头同比增长30%,牛饲养量达到8579头同比增长22%,羊饲养量达到24080只同比增长14%,禽饲养量达到424200羽同比增长6%;肉类总产量实现4515吨,同比增长14.45%;畜牧业产值达到4815万元,同比增长22.6%。
(四)畜牧养殖集约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晟大猪场、鲍爱宏养殖有限公司等一大批“正大”模式为龙头的优质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2006年全县生猪饲养量50头以上的大户达120户,饲养总数8400头,约占全县十分之一,成为宁陕畜牧养殖的领头雁。
(五)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成效显著。一是开展动物防疫工作扎实,收效显著。猪、牛、羊W病,鸡新城疫、禽流感和猪瘟的免疫密度平均97%以上,猪、牛、羊的免疫耳标佩戴率平均80%以上,猪、牛、羊禽的疫病死亡率分别控制在2%、0.5%、3%以内,有效防止了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二是无公害畜禽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林下养鸡已经取得省农业厅无公害畜禽产地认证。“林下”牌已取得国家商标注册。三是村级防(控)疫网络初步形成,77%的养殖户一年进行了两次防疫,有的农户达三次以上。
二、存在问题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大部分农民缺乏发展畜牧养殖的主动性。调查中发现95%的农户赞同政府发展畜牧产业,5%的农户基本赞同,但从养殖规模上看,户养3头猪以下的占63%,有近20%的户甚至槽上无猪;养殖规模在50头以上的只占3%,大部分农户把养猪仍然当作副业,没有当作家庭致富的主要项目。导致宁陕群体规模化养殖程度不高,养殖总量和兄弟县比差距较大。同时,在调查中发现,部分干部对发展畜牧产业信心不足,还有认识上的误区,这些都影响和制约了畜牧产业的突破发展。
(二)饲料粮缺乏。随着畜牧业持续增长和产业化、规模化的深入发展,对饲料粮和其他优质饲料的需求量将不断加大。但是,宁陕连年遭受两次洪灾后,土地面积锐减,从而减少了饲料粮的种植面积;其次宁陕山大人稀,交通不便,购买饲料养殖成本较高;再次,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后,禁止放牧,使我县草场面积广阔的优势受到限制,每年长达7个月(高山为8个月)时间的枯草期,使得全县发展畜牧业饲料问题更加突出。调查中有51%的农户反映饲料贵,养猪成本高,制约着他们养猪规模扩大。
(三)科技支撑体系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畜牧兽医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目前,全县畜牧专业人员8人(县级5人,乡镇3人),农民兽医(乡镇集体站)24人,平均每乡1.7人。14个自负盈亏乡镇兽医站中,开展业务比较正常的有9个,处于瘫痪状态的有5个。二是设备落后,技术服务手段较差,难以适应畜牧产业加快发展的新要求。三是动物防疫基础薄弱,疫病风险随时威胁着畜牧产业的发展。调查中农民反映说:“政府发展畜牧业政策很好,我们就怕猪发瘟,血本无归”。
(四)畜牧业投入不足。一是县、乡政府虽倾注了一定财力,支持畜牧产业的发展,但与畜牧产业的高效快速发展的要求差距仍然较大。特别是良种繁育建设、畜禽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严重不足。二是宁陕经历了“6.9”和“8.29”两次洪灾的重创,农民重建家园,恢复生产等投入已经竭力,对畜牧生产的投入十分有限。在调查中,有56%的农户反映制约他们发展畜牧养殖的问题是资金困难,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资金投入。
三、工作建议
(一)抓点示范,引导农民规模发展。各级党委、政府把畜牧业作为支撑农村经济发展、持续稳定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发展的优惠政策,全县抽调了近百名干部对养殖户实行包帮责任制,他们在工作中可谓尽心竭力,但在农村中仍有近70%的农户没有把畜牧业当作主业来抓,导致农户养殖规模小,效益差,在家庭收入结构中占的份额低。解决这一问题既要靠行政推动、市场牵动,更要靠示范带动,引导全县大多数农户规模养殖。按照县抓畜牧养殖强乡镇,乡抓专业村,村抓50头以上的养殖大户的发展重点,推动全县畜牧养殖的突破性发展。
(二)政府要解决农村一家一户自身解决不了的问题。一是结合畜牧兽医体制改革,继续解决好畜牧养殖技术服务、疫病防(控)网络建设,规避疫病风险。按照县有技术服务中心、供精中心;乡镇有兽医站、授精站;村有防疫员的机制建立健全技术服务体系,更好地为畜牧产业服务。二是扶持畜禽产品冷储、加工企业,降低养殖户的市场风险。三是继续加大财政扶持和协调金融部门信贷投入,特别是信合等金融部门要降低门槛,简化手续,筹措更多的资金为养殖户投放,增强农户的发展能力。四是协调土管部门对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建设用地,按农业用地对待免征土地占用费。五是继续坚持科学规划,区域布局,突出重点,整体推进的宏观指导、协调各方,推动宁陕畜牧业持续、快速发展。
(三)引导农户开展饲草建设。一是大力推广贮草技术,将盛草期的富余饲草、作物秸杆储存起来,解决家畜越冬的饲草供应和牧草营养问题;二是采用扶持办法鼓励农户特别是大户添置饲料加工机械;三是有计划地组织人工种草和草场改良,开发木本牧草;四是对草食家畜提倡圈养和轮牧,减少牧草践踏损失和草地轮歇,提高牧草产量和利用率。
(四)积极扶持、引导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各类农民合作组织,是连接农户、企业和市场的纽带,对于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成农户和企业的联姻,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利益机制具有重要作用。引导养殖户尤其是专业养殖大户、畜产品购销大户、畜产品龙头企业等,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通过资金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介入,组建畜牧养殖专业协会,为分散经营的养殖户提供市场信息、种源供应、技术辅导、信贷资金和产品加工、储藏、运销等系列化服务,化解市场风险,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五)强化目标责任,实行量化考核。继续把畜牧产业发展纳入乡镇、部门经济目标责任制管理,夯实部门、乡镇干部包帮任务,实行量化考核,严格兑现奖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