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一村一品”工程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作者:佚名 来源:平利农业网 发布日期:2008-04-15 10:36

 

——平利县“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实施“一村一品”工程是充分利用当地优势资源,发展区域特色产业,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一项行之有效的措施,是通过实施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品牌化建设,使一个村(县、乡)拥有一个或几个发展水平较高、特色明显的主导产品和特色品牌,进一步提升农业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能力的一项系统工程,是新时期推进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措施,是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强劲动力,也是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保障。今年,我县按照生态立县战略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创新发展思路,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强化发展措施,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向纵深发展,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我们认真的予以研究和解决。

  一、我县“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我县按照生态立县战略的基本要求,坚持依托资源,面向市场,因地制宜,合理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培育区域特色产业,建成了一批以茶叶、绞股蓝、畜牧、蚕桑、中药材、蔬菜、烤烟为主导的特色产业基地乡镇,培育了一批专业村和产业大户,在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乡(镇)一业、数村一品”的规模优势,为全县整体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奠定了发展基础。目前,全县 12 个乡镇都有区域特色明显的主导产业,“一村一品”专业村 122 个,占全县总村数 64.2% 。其中, 25 个县、乡(镇)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初步达到“一村一品”产业示范要求,从事主导产业的农户占总农户 70%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2500 元以上,农民从主导产业中获得的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 60% 以上。 109 重点村彰显产业特色,从事主导产业农户约占 40% ,农民人均纯收入约在 2100 元以上,农民从主导产业中获得收入约占农民人均纯收入 50% 以上。全县“一村一品”发展的特点是“六化”:

  1 、布局区域化。各乡镇依据区域性地理条件、环境特点和基础资源,围绕“稳粮、壮茶、强牧、兴桑、扩药、优烟”的产业发展思路,科学调整农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目前,长安、八仙、广佛、洛河、三阳、大贵、正阳、城关等乡镇茶叶产业彰显优势,绞股蓝产业在长安、城关、大贵、三阳初具特色,兴隆、西河、老县、三阳、女娲山、洛河等乡镇的蚕桑初成规模,八仙、正阳、广佛的中药材生产蓬勃兴起,以生猪为主导的养殖业在全县呈燎燃之势。全县初步形成了“一乡(镇)一业、数村一品“的规模优势。

  2 、基地规模化。各乡镇依托各自的资源优势,培育区域性主导产业,发展特色产品。目前,全县茶园面积已达到 11 万亩,绞股蓝种植面积 1.5 万亩,产茶达到 1500 吨(其中绞股蓝茶 300 吨),茶饮综合产值达到 1.7 亿元,农民人均 862 万元。其中 八个茶叶基地乡镇茶园面积分别突破一万亩,产茶已超过一百吨,茶饮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 60% 以上,部分村已超过 70% 。全县生猪、白山羊、家禽饲养量分别为 30 万头、 20 万只、 80 万羽,全县养殖业收入 1.8 亿元,农民人均 913 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 46% 。全县桑园面积 8 万亩,年养蚕 6 万张,蚕业收入(不含工业) 3600 万元,农民人均 182 万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 9.2% 。其中八个蚕桑基地乡镇桑园面积一般在 6000 亩以上,年养蚕 5000 张以上,蚕业收入约占农民人均收入 15% 。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 8 万亩,年产值 4000 万元,农民人均 203 元,占全县农民人均收入的 10.2% 。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绿色农业在县城经济中占有居举足轻重的地位

  3 、生产专业化。 按照特色产业“一乡(镇)一业、数村一品”的布局要求,大力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培育了一大批专业村和产业大户,提高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水平。目前,全县茶园面积 1000 亩、年收入 100 万元以上的茶叶专业村 22 个、绞股蓝专业村 10 个,涌现了一批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产业示范村和产业大户。如八仙镇靛坪村总农户 280 户,总人口 1016 人,有 270 户务茶 , 全村茶园面积 2443 亩(户均 8 亩,人均 2.4 亩), 2006 年产茶 50 吨,总收入 310 万元,人均 3051 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 72.6% ,全村有茶园 10 亩年收入 2 万元以上的 10 户,有茶园 50 亩年收入 10 万元以上的 3 户,有茶园 100 亩年收入过 20 万元的 2 户。全县如同洪善存、凌久成、田珍等有茶园 200 亩年收入过 200 万元的产业大户 5 家,并逐步实现了企业化经营。全县人均饲养量达 1.8 头以上的养殖专业村 34 个。其中,正大养殖户 10 户以上、人均饲养量 2 头以上的精品示范村 7 个;年出栏 50 头以上的养殖大户 500 户,其中年出栏达 100 头以上的大户 200 个。如长安镇中坝村、八仙镇狮坪村人均饲养量 3 头以上,正大养殖示范户达 15 户。全县如同廖哲海、黄富满、李培森、汪传平等年出栏生猪 200 头以上、经营收入 8 万元以上、年获利润 4 万元以上的养殖大户 8 家,专业化养殖水平明显提高。全县养蚕 500 张以上的蚕桑专业村 80 个,其中有 25 个专业村过 1000 张,养蚕收入 60 万元以上;年养 蚕 20 张以上、收入 1 万元以上的养蚕大户 35 个。全县有面积 100 亩以上、收入 50 万元以上的中药材种植专业村 15 个,中药材种植经营大户 50 个。专业化生产为推进标准化加工、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4 、加工标准化。在发展“一村一品”、推进绿色农业产业进程中,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建设。首先是围绕茶饮产业率先突破目标,修订完善了茶叶、绞股蓝生产、加工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申请省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女娲有机茶标准综合体》和《无公害绞股蓝标准综合体,填补了平利地方农业标准和陕西省有机茶、无公害害茶品标准空白。其次是围绕 “一村一品”发展,大力正大标准化养殖模式、标准化养蚕技术和蔬菜规范化种植,为打造特色品牌,对接农产品市场、维护农产品质量安全奠定了基础。

  5 、经营产业化。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培育了女娲茶业、女娲银峰、女娲茗茶、八仙云雾、农盛绞股蓝、五和饮品、众鑫丝绸、八仙腊肉等具有一定经营规模的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引资建成了天宝制药和北医大药业生产基地。全县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79 个,其中茶叶专业协会 22 个,养殖专业协会 30 个,蚕桑专业协会 25 个,中药材专业协会 2 个。龙头企业与合作组织发展,大大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6 、产品品牌化。在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上,坚持“四个定位”,推进品牌化。首先,依托高质量的环境资源,把平利特色农产品定位到有机绿色食品;其次是依据产区环境特征和产业特色,抓好品牌生产区域定位,分区域开发特色产品;第三是抓品牌商标定位,依托“女娲文化”和“八仙文化”特色, 把茶叶产品定位于“女娲”品牌,把“福音”、“五和”牌绞股蓝定位于“中国平利绞股蓝”,把八仙肉食品定位于“八仙农家”牌;第四是抓产品科技定位,将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包装、运销等各个环节定位于农业标准化,严格执行有机食品、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从而,使平利绞股蓝茶、女娲系列茶、八仙党参、八仙腊肉等地方特色产品在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

  二、实施“一村一品”工程的经验与问题

  1 、以创新的理念抓特色,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发展。近年,我县依托优越的自然环境和高质量的生态资源,确立了生态立县战略,按照发展生态经济的内在规律和要求,围绕“生态、绿色、环保”的科学定位,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着力建设“绿色农业、环保工业、生态旅游业”三大经济体系,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县域经济核心竞争力。县委、县政府把 “一村一品”建设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一项系统工程,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的重要抓手,坚持“以农促工、以工哺农、绿色环保促旅游”的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壮大绿色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态园区,发展环保型加工业和生态旅游业,努力建设陕西生态经济强县。

  2 、以务实的举措抓关键,实施特色农业重点突破。实施“一村一品”、发展绿色农业是一项系统工程,工作量大面广,点多线长,必须在产业建设及其关键环节上寻求新的突破。茶饮产业坚持以基地扩张、管理提效和推进产业化经营为重点,推行无公害化、绿色化、有机化和标准化生产,实施产业经营质量与效益双突破;畜牧产业以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广正大养殖模式和清洁能源工程为重点,扩大养殖规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提高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科学化水平;蚕桑产业以扩张产业基地、增加养蚕数量、推广科学养蚕技术为重点,稳步推进蚕业集约化、专业化生产,不断增加蚕农收入;中药材以扩建基地、打造地方特色品牌和推进以 GAP 标准化种植基地认证为重点,引进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提高集约化、专业化经营水平;蔬菜生产以城郊和农村集镇为主攻方向,推广大棚种植技术,提高规范化种植经营水平。在推进“一村一品”的关键措施上,坚持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采取部门包、项目带、政策扶的办法,培育了一批特色产业示范村和专业大户,示范推进“一村一品”工程的协调健康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爱益”的原则,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市场信息、物资供应和科学技术服务,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公司 + 基地 + 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延长了产业链条,提高了产业附加值。围绕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发展,健全和完善县乡两级技术服务体系,实施以农业科技、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和农村经营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民主体培训,大力普及先进适用技术,实施良种良法工程,提升农民综合素质,为实施 “一村一品”工程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3 、以开拓的精神抓落实,不断提高运行效果。县上分别成立了茶饮产业、畜牧产业、蚕桑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组建了“一村一品”工程领导小组,各乡镇分别成立了产业建设领导小组,全面落实了工作职责。全面推行“一项主导产业,一名县级领导挂帅,成立一个班子,组建一支队伍,配套一笔笔资金,制定一套考核奖惩办法”的运行机制。将支农项目资金实行捆绑使用,每年分产业项目对茶饮、畜牧、蚕桑等特色产业落实 100 万元奖补资金,支持产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和农村环境改善。对确定的新农村试点村、特色产业专业村和“一村一品”示范村分别落实一名部门领导与乡镇领导、一名技术干部帮扶机制,确保“一村一品”示范工程出特色、见效果。

  我县特色农业与“一村一品”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一是绿色农业基地规模不大,集约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不高;二是龙头企业发展相对滞后,现有产业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力不够强,制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三是劳动者素质不高,思想观念不适应新时期需要;四是产业经营管理粗放,产品加工标准化水平低,部分产品适应在数量与质量上均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五是符合全省“一村一品”示范村条件要求的“少”,农户经营产业规模和人均收入 “小”,主导产业与示范村分布“散”,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适应市场能力“弱”。六是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和“一村一品”示范资金严重不足,制约和影响整体工作的平衡发展。

  三、推进“一村一品”示范工程的建议

  1 、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今年,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1 号文件精神,审时度势,把握形势,在认真总结近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经验的基础上, 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全省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作为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制定下发了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组建了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的推进“一村一品”工程领导小组。推进“一村一品”工程,县、乡(镇)是主导,村是基础,要进一步调整和充实县、乡(镇)两级工程领导小组,明确领导小组办公室及各成员单位的工作职责,做到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确保“一村一品”工程的顺利推进。

  2 、完善工程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全市推进“一村一品”工程的意见,县上制定出台了“一村一品”示范工程规划,并按照省市要求完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村申报工作,经省、市审定明确的 13 个“一村一品”项目示范村都初步制定了发展规划,但最初所制定的规划只是项目申报计划,针对性、操作性不强。县、乡(镇)两级“一村一品”领导机构必须组织力量,抓紧时间,一方面制定县、乡(镇)两级发展规划,进一步明确发展思路、目标任务、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一方面深入到各个示范村指导完善发展规划,根据率先突破茶业、做大做强畜牧、稳步扩张蚕桑的总体要求,指导示范村确定主导产业,细化目标任务,做到任务指标到村、到组、到农户、到干部个人,使各项工作措施都能落到实处。

  3 、增强发展“一村一品”的科技支撑体系。切实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和科技入户工程,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生态农业,实施农村能源工程,积极发展循环农业。

  4 、完善发展“一村一品”的市场信息体系。在“一村一品”示范村、推进村实施“金农工程”和农业信息网络延伸工程,建设农村信息服务终端,积极推进电子农务、农信通和农业信息服务。推进具有地域和文化特色的优势产品申报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宣传和推介名牌产品,扩大市场知名度。支持建设农产品集贸市场,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直销窗口,促进特色农产品市场销售。

  5 、培育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体系。按照“一村一品”产业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要求,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专业大户,培养农村经纪人,使其发展成为“一村一品”特色产业的市场主体。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章程和各项规章管理制度,规范合作经济组织运作行为。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订单农业,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和产加销一体化、种养加一条龙的经营格局,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6 、健全发展“一村一品”的农村人才培育体系。大力开展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能水平,造就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依托县级职教中心、乡镇农民技术学校和各级农民培训中心,以实用技术、现代农业、市场经济、法律知识为重点,对示范村(推进村)的农民进行整体培训,围绕“一村一品”发展,培养一批农村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撑。

  7 、建立发展“一村一品”的投入保障体系。做好“一村一品”产业项目的论证、宣传、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建立农民自投为主、政府扶持为辅、信贷支持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多元投入机制,坚持“三个结合”(新农村建设、绿色产业建设、科技入户工程),捆绑使用支农资金,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资金保障。

  8 、重视宣传推介,扩大示范效果。新闻宣传部门要把“一村一品”工程列入宣传计划,要利用电视、报纸、刊物及时报道“一村一品”先进典型,营造浓厚的“一村一品”发展氛围。县乡(镇)两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要适时组织开展“一村一品”现场观摩和专业大户现身说法谈致富活动,推广和交流工作经验,促进“一村一品”示范工程的平衡发展。县、乡(镇)“一村一品”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灵通信息,及时报送和传递工作信息,为“一村一品”发展创造环境。

  9 、建立考核机制,加强督查督办。建立和完善发展“一村一品”的考核督办机制,将推进“一村一品”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考核内容,实行专项考核,严格奖惩兑现,确保“一村一品”示范工程收到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