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加快“一村一品”建设

作者:汉滨区政协农业工业经济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08-07-04 11:03

 

——汉滨区建民镇四档村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的调查

    开展“一村一品”建设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重要措施。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农业机构调整,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区域特色产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汉滨区委、区政府积极开展“一村一品”建设,首批确定的1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各具特色,已取得初步成效。在实践中究竟怎么样才能形成“一村一品”,各地基础条件不同,具体措施、方法也不一样。汉滨区政协农经委,最近组织委员对建民镇四档村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调研,四档村是全区18个“一村一品”示范村之一,从四档村的实践中,很受启发,认为“四档村”在建设“一村一品”过程中的几点经验值得学习、借鉴。
    一、抓住机遇,充分发挥区位优势
    发展“一村一品”最重要的就是要选准本村发展什么产业才能行成品牌。
    建民镇四档村位于316国道两旁,建民集镇和镇政府均在四档村境内,距安康城区仅6公里,地处城市近郊,具有地理位置优势,全村8个村民小组,335户,1427人,有耕地878亩,是典型的人多地少的村,农民早有种植蔬菜的习惯,但都是零星种植,小批量生产的大白菜、萝卜等“大路菜”,经济效益不高,更没有形成产业。2003年因城市建设需要,原有的安康城东、西二坝蔬菜生产基地被征用后,区委、区政府决定在建民镇另行建设蔬菜基地,确保城市蔬菜供应。
    四档村抓住这个机遇,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研究决定,集中力量发展蔬菜种植,把蔬菜作为全村主导产业,加快发展步伐。组织本村农户按照蔬菜生产条件开展土地改造,请来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的技术人员驻村指导、培训蔬菜种植技术。村党支部、村委会还积极主动到新城办新石、油坊、白庙等老菜区聘请菜农到四档村常年驻村指导本村农民从育苗到种植、管理、采摘全过程的技术应用。
    通过四年的努力,四档村蔬菜种植已达500余亩,占全村耕地68%,种植蔬菜的农户已达75%,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已基本形成。四档村充分发挥地处安康城郊、交通发达,信息灵通,土地平整肥沃并处在月河川道,建民集镇和镇政府均在本村境内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已收到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二、依靠科技,全力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
    四档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实践中,认识到发展“一村一品”不仅要有一定规模的生产数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更要有高质量的农产品品牌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才能提高产品经济效益。四档村在汉滨区蔬菜技术推广 中心的大力帮助下,决定走依靠科技,全力打造“无公害”蔬菜品牌的路子。
    在科技人员的指导下,首先从治理菜地的土壤污染入手,村党支部、村委会组织成立了建民镇四档村蔬菜协会,通过协会的宣传,培训,发动菜农自觉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逐步增加农家肥和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低残留农药,减少土壤污染。汉滨区农业局又派农技中心技术人员为四档村的菜地进行土壤化验检测,使每户菜农知道自己菜地土壤成份的情况,并建档立卡进行登记。四档村菜地虽然处在月河岸边,但由于月河已经重度污染,不仅不能供人畜饮用,浇地也不能供种菜使用。村党支部、村委会利用靠进月河,地下水丰富的条件,发动菜农各自打自压式水井浇地,防止月河水污染菜地。经过三年的努力,区农业局建议区政府向上申报建民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003年经过陕西省农业厅组织专家到以四档村为重点的建民镇进行实地检测和评估,并确定已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业的各项标准,于12月3日,省农业厅向建民镇颁发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证书。为四档村生产无公害蔬菜产品创造了基础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派出1名高级农艺师和3名初中级技术干部作为科技特派员到四档村住下来进行技术指导,对四档村长期生产的辣椒、黄瓜两个传统品种从品种选择、育苗到栽植、灌溉、施肥、防虫全过程,按无公害品种的标准进行生产。2004年向农业部申报这两个品种为无公害农产品。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经过实地检测、评估后,认定四档村生产的辣椒、黄瓜两个品种已达到国家无公害农产品标准,于2004年11月16日向建民镇颁发了认证书,准予四档村辣椒、黄瓜两个品种在产品和产品包装上使用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统一标志。目前在安康市还是唯一获得此证的两个蔬菜品种。获得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无公害农产品两个认证后,四档村的蔬菜就能顺利进入各地超市,使四档村的蔬菜有了品牌,提高了知名度,增强了市场竞争力,菜农每亩蔬菜经济效益由原来的每年5000元,增加到8000—10000元,四档村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00元,比汉滨区当年农民平均收入高出1000元。四档村坚持打造品牌提高效益的发展路子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三、配套服务,率先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蔬菜生产虽然在种植业里是一个有较高效益的产业,但也是一个高投入、高技术和市场高风险的产业。解决这些难题,靠农民单家独户很难完成,需要一个适合本地的配套服务的组织来承担这个任务。
    在区农业局的大力协助下,四档村在原有村蔬菜协会的基础上,全国人大颁布《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之后,于2007年6月1日在全市第一个成立了“四档村蔬菜专业合作社”,全村335户加入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有256户,占全村农户的76.4%,未加入的农户主要在浅山地带,不宜种植蔬菜。
    四档村蔬菜合作社由社员民主选举产生出7名理事、监事,选举村支书潘应社为理事长,合作社在民政局登记为社团法人,独立运作。
    蔬菜合作社主要从事各项配套服务。成立之后合作社首先出面聘请区蔬菜技术推广中心科技人员负责社员的蔬菜种植技术指导,从大棚蔬菜生产技术到新品种引进,扩大设施蔬菜面积达到460亩,先后引进辣椒、黄瓜、西红柿等新品种20多个,努力增加蔬菜产量,提高蔬菜品质,创建无公害蔬菜品牌。
    合作社成立之后第二件事就是把本村原来分散零星从事蔬菜贩运的专业户组织起来,建立了一个有38人的蔬菜营销专业队,专门从事与市场连接的中介服务队伍。这支队伍各显其能,有人专门负责向安康超市配送当天蔬菜,目前已发展到6家超市,由于固定专人送菜,如有质量问题,送菜人清楚当天菜是从哪些农户手中收的,容易追究责任,很受超市欢迎。有人负责向农贸市场送菜,有人负责用农用车将菜带到平利、紫阳等邻近县市场。有人专门负责收购菜集中提供给外地采购客户。营销人员和菜农都是社员,实行公开、透明市场信息从菜农手中收菜,每斤按批发价加收2分钱的中介服务费,并且加在批发价里,由客户承担,不损害菜农利益。这样就解除了种菜农民自种自卖的后顾之忧。四档村距城区仅6公里,信息灵通,城区市场蔬菜价格变化情况,农民都清楚,市场价高,营销人员就向农民提高价格,菜价回落,营销人员也降低收购价格。农民自己心里清楚、菜农很会算账,如果自己到城区卖菜,每斤可高出2角钱,一户100斤菜可多卖20元钱,但车费、运费和耽误一天工的费用大约在50元左右,因此,菜农自愿把菜交给本村营销人员去卖。目前在四档村基本行成了种菜的不卖菜,卖菜的不种菜。
    合作社第三件事就是做好生产服务,蔬菜生产投入较大,合作社采取社员入股,每股1000元的方式,筹措资金,集中统一使用,年底股本分红,共筹集股金200多万元。因为蔬菜生产季节性很强,在集中需要购买种子、农膜、肥料和棚架等生产资料时,社员可向合作社申请专用借款,蔬菜成熟出售后还款,支付少量资金占用费,作为社员入股分红资金,手续简便,取钱及时。在遇到较大自然灾害时,合作社利用入股资金及时给予帮助。2007年冬季,四档村突遇大雪,菜农大棚压塌,菜苗冻死,损失很大,合作社立即派人到汉阴、叶坪等地统一采购回毛竹,在市场采购回农地膜,发放给社员及时恢复大棚,并向社员提供资金购买种苗、肥料,迅速恢复生产,大大降低了社员的灾害损失,充分发挥了合作社的优势作用,深受社员欢迎。
    由于合作社从事配套服务,使菜农有了扩大蔬菜面积积极性,出现一批种植蔬菜示范大户,四档村二组社员潘应年全家4口人,种植蔬菜4.5亩,年种菜收入3万元,人均收入7000人。一组社员刘永保5口人,种植蔬菜4亩,年收入25000元,人均收入5000元。
    四档村以蔬菜合作社为服务平台,集生产、销售、服务、技术应用于一体,已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规模和效益,为汉滨区发展“一村一品”提供了示范。
    在调查中,委员们也发展,四档村对充分发挥无公害蔬菜品牌认识还不足,措施跟不上,如国家批准使用的统一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志,除在6个超市内采用外,大量的蔬菜并未使用该标志,致使四档村的蔬菜品牌还未被市场知道,蔬菜品种也显得多而杂,不易形成品种规模化生产。委员们建议,四档村一是要尽快对本村蔬菜产品贴上无公害标志,扩大品牌效应。二是要集中辣椒、黄瓜两个无公害品种的生产,增加产量,形成这个品牌规模,增加市场占有份额。三是建议四档村对本村浅山的农户采取种地膜洋芋和大白菜、萝卜等粗菜,也进入蔬菜种植行列,增加这些农户的收入,全村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