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县情抢抓机遇奋力实施我县蚕桑产业的率先突破发展

作者:政协石泉县委员会办公室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08-07-04 11:23



石泉县政协关于我县蚕桑产业建设情况的调查

    石泉蚕桑产业具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经过近30年的大力发展,基本形成了育苗、植桑、制种、养蚕、收烘、缫丝及蚕桑产品开发于一体的产业化格局。特别是在“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后,我县抢抓国家“东桑西移”机遇,将蚕桑确定为我县“一村一品”建设的主打产业,加快蚕桑产业富民兴县的步伐,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对此,县政协按照市政协的统一安排,就我县蚕桑产业链中的各个环节进行了广泛、深入、细致的调研,现就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 蚕桑产业建设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县按照“一村一品抓蚕桑、一县一业攻蚕桑”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和省上实施“东桑西移”战略的有利机遇,坚持走“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集约化、质量管理标准化、市场体系产业化”的发展路子,加快推进蚕桑产业发展,蚕桑产业建设快速发展,已成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工业扩张的一项富民强县的主导产业。
    1、 蚕桑产业规模迅速扩大。全县15个乡镇202个行政村的养蚕农户2.81万户,占总农户的70%。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0万亩。2007年,全县养蚕7.95万张,产茧278万公斤,蚕桑生产总值2.6亿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19.9%。农民户均蚕桑收入2748元,人均蚕桑收入654元。为了迅速推进蚕桑“一村一品”建设,全县确定了40个蚕桑“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示范村总农户9270户,养蚕户6869户。
    2、 强村大户建设成效显著。我县养蚕量居全市8个蚕桑主产县第二位,池河镇、中池乡、城关镇、饶峰镇分别位于全市40个蚕桑重点乡镇第1、4、6、33名,其中池河镇为全省蚕桑第一大镇。全县年养蚕超过2000张的村2个,1000张以上的村9个,500张以上的村25个,300张以上的村121个。池河镇的大阳村全年养蚕总数达到2400张,人均2张、户均7张。全县养蚕5张以上的大户4495户,10张以上的大户901户,20张以上的大户120户,30张以上的12户。
    3、 龙头企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我县在突破发展蚕桑基地的同时,大力提高蚕桑产业综合利用率,加强行业管理,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不断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形成生产有基地、加工有企业、营销有组织、流通有市场的多元化经营格局。目前我县拥有石泉天虹公司、陕西石泉天成丝业公司、石泉县永宏丝业公司、石泉县蚕种场、石泉县雨花蚕丝品公司、石泉县鎏金蚕家纺公司、石泉县金鑫桑枝菌科技开发公司等10余家蚕桑龙头企业,总资产1.3亿元。2008年又引进天兴捻丝公司,该公司投资5000万元正在建设300吨捻丝和300吨生丝生产线,项目即将竣工投产;今年又引进了陕西壬新实业公司投资1000万元建设桑葚醋饮项目,预计年底产值可达规模以上,明年年底产值将达到3000万元以上。这两个蚕桑龙头企业的落户和建设,大大增强了龙头企业对蚕桑产业的发展带动力,有力地解决了长期制约我县蚕桑发展的龙头企业不大不强的问题,实现了龙头企业建设和深加工的新突破。
    4、 品牌建设成绩卓著。年制种能力20万张的石泉蚕种场所生产的“天虹牌”蚕种享誉全国,继2001年在北京国际农业博览会上被评为名牌农产品之后,今年又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该产品畅销省内外,占据陕西市场份额的30%,占全国的1%,市场供不应求。石泉雨花蚕丝品公司是我省最大的蚕丝被生产企业,生产的天虹雨花牌蚕丝被系列产品,以其过硬的内在质量和良好的品质成为很受欢迎的地方蚕丝被品牌,一直走在我省蚕桑新产品开发的前列。陕西天成丝业公司为我省最大的生丝自营出口企业,生产的白厂丝品级一直保持在4A以上,30%达到了5A以上高品位生丝标准,走俏国内、国际市场,2007年出口达到180万美元。
    5、 农民蚕桑协会和合作社正逐步健全壮大。农民蚕桑合作社正在试点建设,50个村级蚕桑协会已组建完毕,15个乡镇蚕桑协会基本建立,入会蚕农规模占兴桑养蚕总农户数超过23%。“公司+基地+协会(合作社)+农户”的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正在形成,蚕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逐步提高,加快了蚕桑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进程。
    二、 蚕桑产业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 缺乏突破发展的技术支撑力量。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蚕桑技术队伍的人才匮乏,技术相对落后,蚕桑科技队伍建设和现有的技术力量不能适应现代蚕桑发展需要。另一方面是在高效桑园建设、简易化养蚕新技术示范推广、蚕桑资源开发利用等事关蚕桑突破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上,缺乏大胆的实践,致使在高效桑园建设、小蚕共育、多批次养蚕等关键技术方面推广转化缓慢,难以适应蚕桑突破发展的需要。
    2、 蚕桑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生产方式比较落后。全县202个行政村,农户总数4.02万户,其中养蚕户2.81万户,占70%,年养蚕1000张以上的村11个、500张以上的村25个、300张以上的村121个,全县年养蚕30张以上的大户12户、10张以上的901户,占养蚕农户的3.3%,年养蚕5张以上的4495户,占16%。全县人均养蚕0.53张,养蚕还没有完全形成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生产还停留在分散、量小不成规模的状态。生产方式比较落后,由于现有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外流,留守从事蚕桑产业的都是妇女、老人,从而对新技术、新品种的接收推广和使用能力大打折扣,诸如较先进省力的土壤旋耕机、桑树伐条机、高压喷雾器等蚕桑机械设施的使用推广率很低,不能适应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需求。
    3、 龙头企业对产业发展的带动能力不强。加大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对做大做强蚕桑产业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龙头企业不强,而且只有少数企业致力于蚕桑新产品开发,由于受投融资制约,往往是有了科研成果而缺乏产品,有了产品又没有生产规模,现有蚕茧收购加工企业没有高附加值的最终产品和知名品牌,缺乏市场竞争力,企业抗击风险的能力较弱,蚕桑副产品加工企业也由于生产规模小、产品相对单一,拓展市场能力低,在“公司+协会+基地”一体化生产经营模式脱节,难以撑起蚕桑产业发展的龙头。
    4、 蚕农的市场化组织程度较低。虽然大多数乡镇、村都成立了蚕桑协会或分会,但现在大多处于“墙上协会、纸上会员”的分散状态,协会不能将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有效连接起来,不能正常运转发挥作用,蚕农、蚕茧收购企业和加工企业三者之间的利益共同体尚未形成,相互之间缺乏纽带衔接,单靠行政管理鲜茧市场收效甚微,蚕桑产业发展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很弱,较大地制约了蚕桑产业化进程。
    三、 对加快蚕桑产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 进一步明确蚕桑产业发展思路。紧紧围绕建设“蚕桑大县”的发展目标,按照“高标准建园、简易化养蚕、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多元化开发、特色化突破”的工作思路,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把蚕桑产业作为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突破口,抓住国家“东桑西移”工程的有利机遇,按照“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经营产业化、产业管理市场化、市场体系产业化”的总体要求,全面推进蚕桑产业发展模式由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由整县推进向分区域引导、由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由规模发展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由栽任务桑向栽效益桑转变,主攻蚕桑产业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品优质率四项指标,不断促进我县的蚕桑产业优化升级,实现我县蚕桑产业的率先突破发展,成为我县名副其实的第一产业。
    2、 创新蚕桑科技服务,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科技创新是实现蚕桑产业突破发展的核心。我县亩桑产叶量、张种产茧量、鲜茧质量提升的空间很大,而挖掘这一潜力实现增长的唯一途径是依靠科技创新,促进蚕桑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要对传统养蚕技术体系实施变革,要在桑园管理、养蚕技术、生产布局、生产方式等方面进行调整更新,建立新的生产技术体系,逐步引导广大茧农向省力、简易、多批次新技术转向。要进一步建立完善蚕桑技术培训,强化蚕桑技术服务。实施乡村干部培训工程,对所有乡、村、组干部进行系统的蚕桑专业培训,使乡、村、组干部个个懂蚕桑技术,人人是蚕桑土专家,以乡村干部和养蚕专业户成员为主体建立乡村技术服务网络,为蚕桑生产突破发展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
要继续坚持科技特派员制度。充分调动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挥其职能作用,搭建技术人员服务蚕农的平台。要广泛开展技术合作,充分依托西北农大石泉蚕桑示范基地、安康学院石泉蚕桑科研教学基地的技术优势,开展深层次蚕桑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工作,全面提高千家万户蚕农的技术素质,为我县蚕桑产业突破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3、 坚持不懈地抓桑园建设,夯实产业基础。一是突出抓好桑园基地建设。要按照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统一规划、集中连片的原则,建设好10万亩高产密植桑园。二是加强幼龄桑园管护和低产桑改造。要坚持不懈地抓好桑园更新改造,重点抓好实生桑和老劣桑的改良更新换代,确保最快最大发挥作用。
大力培育强村大户。强村大户建设是推动蚕桑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的主要措施。要通过抓强村、抓大户、集中倾斜技术和奖励扶持,建成一批年养蚕1000张以上的蚕桑强村,培育一批年养蚕30、50、100张以上的大户,力争强村大户亩桑年养蚕达到3张以上,亩桑产值2500元以上。努力实现蚕桑产业发展模式由传统蚕桑产业向现代蚕桑产业,有整县推进向分区指导,由千家万户养蚕向强村大户转变,提升蚕桑产业的综合效益,促进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
4、 大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培育壮大茧丝绸企业是继蚕桑基地建设之后又一重要工作,做大做强茧丝绸龙头企业,关系到蚕桑产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必须解放思想,立足于对现有企业的扩能改造,重点解决好企业的原料问题,加大对蚕桑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帮助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打造名牌产品、壮大企业实力,使其成为蚕桑产业发展的市场主体,增强龙头企业对蚕桑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
进一步加大蚕桑副产品开发。着重加大对蚕丝产品和桑枝食用菌的开发扶持,培育蚕桑的分支产业。蚕桑副产品的开发要在扩大规模、打造品牌、拓展市场上下功夫,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努力提高蚕桑产业的整体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
    5、 加快蚕桑产业化经营体系建设。在蚕桑产业建设过程中,发展生产蚕农是主体,服务蚕农政府是主体,抵抗和防范市场风险企业是主体,如何有效地协调好生产、服务、防范风险三者的利益关系,必须加快“企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体系建设。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依托、以蚕农为主体、以利益为纽带,通过协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协调,将蚕桑生产过程中的基地建设、养蚕发种、蚕茧收购、扶持奖补等环节交由协会管理,使之成为蚕农、企业、政府的桥梁,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蚕桑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着力构建“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有利于保护蚕农的利益,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蚕农养蚕积极性,有利于稳定和加快蚕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