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基础扬优势铸品牌实现产业突破发展

作者:紫阳县政协经科委调研组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08-07-04 11:27

 

 

 

 

  

--紫阳县茶叶产业发展状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市政协“一村一品”调研方案的通知要求,紫阳县政协会同农业局、茶业局组成联合调查组,采取实地察看、座谈走访、查阅资料等方式深入到城关、蒿坪、焕古、红椿4880户农户和10个茶叶加工厂、部分经销商中,就全县茶叶产业发展状况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现状

  茶叶产业是紫阳最具特色,最有发展潜力的产业。通过近几年集中精力抓富硒茶基地建设,止2007年底,全县有新老茶园16.1万亩,其中,新建茶园8.7万亩。全县产茶1913吨,茶叶产值1.3亿元。全县已建成名优茶机械加工厂159处,拥有机械设备850台(件)。乡镇龙头加工厂12个,其中,引进标准化加工厂4座,茶叶加工能力达到900余吨。名优茶质量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获得了国内最高奖项(国家茶叶行业评比“中茶杯”特等奖)和陕西省最高荣誉(省名牌产品和“秦巴茶王”称号)。近几年,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参加“西洽会”、“茶叶博览会”、“龙舟节”等活动,全面宣传、展示紫阳富硒茶及茶文化,进一步提高了紫阳富硒茶知名度。茶叶销售主体已逐步向安康、西安、关中、银川等县外市场转移,并拥有了一定的直销网络和消费群体,开始远销山东、北京、山西以及日本、英国、美国等国内外市场。在品牌整合方面,通过统一打造紫阳富硒茶品牌,在省、市引起了良好反响,被评为安康市知名品牌。在龙头企业培育上,2005年正式注册组建了陕西省紫阳县富硒茶业有限公司,通过几年的发展,企业在省、市有了一定的影响,并被国家扶贫办授予国家扶贫龙头企业。

二、问题

(一)基地规模不足

全县16.1万亩新老茶园,在主产茶区人均0.8亩,全县农业人口人均0.54亩。我们调查的城关、焕古、红椿、向阳4镇共有茶园6.5万亩,农业人口人均0.87亩,茶叶人均收入占人均纯收入总数的15%。从所调查的80户茶农来看,2007年茶叶收入14.6万元,占农户年度总收入的10%。因此,无论从人均占有茶园数量,还是从茶叶收入所占比重看,目前尚不具备主导产业应有的地位。  

(二)茶园管理粗放

茶叶产业的发展应以茶园为本。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是部分老茶园树势老化,改造量大,茶园产量低、效益差。二是多数茶树同五花八门的农作物套种在一起,使茶叶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三是锄草、追肥不及时,各地不同程度存在荒芜现象。四是新建密植丰产茶园管理不及时、不到位,与相关技术要求相差较远。

(三)鲜叶资源浪费严重

  调查了解到,目前茶农普遍只采春茶,不采夏秋茶;有的只采芽头茶,不采粗茶;还有的连芽头茶都不采。全县鲜叶资源浪费近五成。调查的80户中,有投产茶叶261亩,每亩茶园鲜叶收入485.3元。在焕古镇调查了解到,该镇金塘村村民贺庭富6分丰产密植茶园,2007年鲜叶收入4200元,折合每亩茶园效益7000元,可见茶园的经济效益是有潜力可挖的。

(四)加工水平参差不齐

就普遍情况而言,紫阳茶叶加工质量仍显不高,不同程度存在粗制滥造的现象。一是对产品定位不准。加工厂业主缺乏对市场的研究,对本厂到底生产什么档次的茶,销到什么地方,心中无数,在组织生产上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二是对技术规程把握不严。加工技术人员不按《天然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加工,片面追求加工数量,减少加工环节,导致出现杀青不均匀、过度揉捻、干燥不充分、净度差等质量问题,全县茶叶总体质量水平与其它地方的茶相比,有较大差距。

(五)产业投入不足

投入是产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一是技术投入不足。目前,全县直接从事茶叶工作的干部仅有9名,要负责全县茶叶技术方面的培训、指导、规划、管理工作,显得力不从心,也与茶叶大县的实际不相符。在茶叶主产乡镇的干部中,绝大多数干部基本上没有接受过相关技术培训,尤其不懂加工方面的技术。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新建一亩丰产密植茶园前期投资需要3000多元,并且前三年只有投入没有收益,农户投入不起。办一个小加工点,机械投入最少2万元,流动资金需35万元。建一个日加工1吨干茶的初制厂,设备投入需要一百万元,流动资金最少需三五百万元,现有的加工企业普遍实力不足。三是绝大多数加工企业业主和经销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思想,不求大发展,生产上极少反哺茶农,缺乏对产业应有的带动。

(六)利益分配不均衡

调查发现,茶叶加工厂的利润普遍比较可观。一个投资1.52万元的小型加工厂,基本上一两季茶就可以赚回投资。茶农这一头,建设一亩精品茶园前期投资就在3000元以上,见效需在3年以后,摘一天茶的收入在三四十元左右,这与当前的务工收入比起来显得很低,茶农不愿摘茶。茶农说,种茶的不如加工茶的,加工茶的不如卖茶的。

三、建议

(一)夯实基地基础

茶叶产业要做大做强有许多关联因素,基地建设是最关键的因素之一。建议县上在抓基地建设上,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一方面,对现有茶园关键要抓好田间管理。主要通过老茶园改造、追肥除草等管理,提高单产。对幼龄茶园要及时采取间苗补植、修枝定型、追肥锄草等方式,确保预期投产。另一方面,要着力建好丰产示范园,通过典型示范,引导广大茶农种茶。建设丰产密植茶园一是要搞好建设规划。对全县拟发展茶叶生产的乡镇、村组、农户土地的立地条件都要进行详细考察,选择最适宜茶叶生长的区域发展,要通过对比算帐等方式发动有经营能力、技术基础、土地条件的农户拿出好田好地建成精品示范园。二是推广使用优良种苗。要搞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无性系良种种植,特别是紫阳群体种的繁育和推广,要下决心建起紫阳群体种繁育基地,避免外调种苗品质的不稳定的弊端。三是要规范栽培技术。在坚持常规技术要求的同时,逐步推广普及无公害茶叶栽培技术,搞好有机肥源建设,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二)培育龙头企业

   目前,全县虽有大小加工企业159家,但仅能覆盖种植园七成左右,况且,近几年发展的新茶园将陆续投产。因此,还应继续扶持发展茶叶加工企业,以适应茶叶发展的需要,全力帮扶已建成的5个骨干加工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县上和相关部门要继续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骨干企业予以扶持和培育,产业扶持的重点应该是标准化茶厂建设、骨干企业形象建设、市场建设、连锁经营网点建设,通过对这些关键环节的有效扶持,预期形成龙头。龙头有大龙头、小龙头,县有大龙头,乡镇有小龙头。最终形成大龙头带动小龙头,小龙头带动小型加工企业,小型加工企业带动茶农种茶、务茶、摘茶的积极性,这样一种锁链关系,从而才能产生诺米骨牌效应,使茶叶的价值实现几何式增长。

(三)搞好产品定位

紫阳茶很大一部分是作为礼品茶在县内买来送去,一季春茶,市场就基本饱和了,这是紫阳茶不能做大做强的重要原因之一。建议县上要协助加工厂搞好产品定位,想尽千方百计促进大桩茶的生产,要把大桩茶产量控制在茶叶总产量的70%以上。首先,县上要组织业内人士深入到西北五省老销区和近年来新发展的销区中,搞一次系统的调查,弄清不同地域消费人群的消费水平、消费档次、消费心理等基本情况。其次,要引导茶厂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适销对路的高、中、低档茶,产品定位要紧紧揪住大众消费不放,走出当前以销售高档茶为主的误区,逐步改变当前紫阳茶有名无实的现状。最后,建议县上要加大对“陕青”茶工艺的研究,做出既保持传统特色,又受市场欢迎的香气高的新工艺茶,走粗茶细作的路子,深挖产业效益潜力,让茶农和茶厂最大限度地增加收入。

(四)提高产品质量

要提高产品质量,首先要把好建园关。必须走高标准茶园产高质量鲜叶,高质量鲜叶加工高品质的干茶的发展路子。其次是把好采摘关。通过强化技术指导提高茶农采摘技术。三是把好加工关。加工厂业主要严格按照《天然富硒茶加工技术规程》的要求搞好加工。严格从环境整治、工艺流程、技术标准、外形要求、质量检测、分级包装等关键环节入手,严格控制产品质量。对同一品级的茶叶必须按照统一加工流程、加工方法、加工标准加工,实现同类产品外形的一致性和质量的稳定性。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紫阳茶品级结构,做到产品类型与质量统一,产品质量与标准统一,品牌与市场统一。第四把好监管关。茶叶主管部门要配合质监、工商部门等加大产品质量的检查力度,对质量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进入市场,对掺假使坏的加工厂和经销商要严厉打击,全县上下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意识。

(五)加大科技投入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茶叶产业的竞争最终仍然是科学技术的竞争。要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就当前而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不断提高茶叶专业队伍的业务素质,切实改善工作作风,把工作地点转向田间地头,把工作对象转向广大茶农,把工作重点转向技术培训与指导。二是要盘活茶叶技术力量,用好现有人才。建议县上要通过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把县内学茶的技术干部吸引到茶叶岗位上来,同时,建议县上每年要送出去23名技术人员到外地培训进修,解决当前茶叶技术干部断层,技术老化陈旧的问题。三是要发挥茶试站科技培训的阵地作用。针对当前县茶试站在科技研究、技术推广方面作用发挥乏力的客观实际,建议县上尽快研究出台相关政策,在不改变茶试站主要职能的基础上尽快改制,组建新的集科研、技术推广、茶叶加工为一体的新企业,充分发挥它在茶科技研究、普及方面的阵地作用。县上要组织茶叶主产乡镇的领导干部、后备干部、茶叶技术干部到茶试站接受鲜叶采摘和加工技术培训。要选择一批有志于从事茶叶产业的社会青年到茶试站接受理论学习和实践培训。四是搞好技术培训。茶叶主管部门要努力克服过去技术培训中“以会代训”的简单做法,采用茶农喜闻乐见的方式送科技。建议由茶叶主管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制作一整套详细介绍不同茶类、不同时段鲜叶采摘、加工技术的专题片,通过紫阳有线台适时播出。五是要运用好理论研究成果。县上要借助当前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契机,鼓励技术骨干领办企业或加盟现有的茶叶加工厂,把科技人员聪明才智和加工业主的务实精神结合起来,努力把科学技术渗透到茶叶加工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各级党政部门要为科技人员创业提供必要的方便,努力搭建创业平台。业主应尊重科研人员的劳动,要在利益分配上适当考虑科学技术要素的重要作用,让技术要素参与利润分配。六是试办茶叶专业村。县上要结合省上印发的《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规划》的通知精神,建议选择和平、营梁等23个村试办茶叶专业村。建议由县委农工部牵头,相关部门通力协作,按照产、加、销一条龙和农、工、贸一体化的经营模式组建加工企业,逐步摸索出一条加工厂与茶农协调发展、相互促进的产业发展新路子,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六)强化政策扶持

  “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发展产业也同样适用。一是县上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采取培、招、引、联的方式,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和外地资本进入紫阳从事茶叶生产。二是要用好中、省、市各种支农资金,如中小企业扶持资金、陕南突破发展基金等,要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投放到茶叶生产、加工、营销各个环节,扶持额度以建厂机械投入和厂房投入的3050%扶持为宜。在对农户的扶持上,要改革过去“撒胡椒面”的做法,建议把部分支农资金交由骨干加工企业,由骨干加工企业根据茶农交售鲜叶的数量和质量,给予资金扶持。同时,政府对于企业应充分发挥领导、指导、引导、服务、协调的作用。是否可以考虑将扶持资金作为政府的股份,参与企业经营,以增强政府在发挥职能时的权威性,力促企业与茶农形成一种密切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三是各部门之间要加强协作,共同解决产业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水利、电力、交通部门要着力改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国土、电力部门对建厂中的用地、用电要视同农业用地、用电。工商、税务部门对新建的茶厂在起步阶段要适当减免相关费用。调查中了解到,蒿坪镇采取“反租倒包”的方式发展精品示范园,有效解决了一家一户土地分散使用,不易形成规模的难题,政府在这方面想了不少办法,效果也很好,建议县上政策研究部门要积极探索土地合理流转方面的新思路、新途径。

(七)打造知名品牌

品牌是产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是消费者接受和认可的重要标识。县上一是要利用紫阳茶取得的各项基础认证、地理商标以及标准制定权的优势,将资源全面整合,下功夫依法治理,逐步净化市场。二是要从“大产业、大品牌、大战略、大手笔”出发,请专家会诊策划,精心包装,全县统一打出紫阳富硒茶这个品牌,以“紫阳富硒毛尖名茶系列产品”和“紫阳天然富硒高香绿茶系列产品”作为市场主销产品,让消费者识别和选择,加深对紫阳茶的了解,从品牌上认可。三是要从紫阳茶有益成分丰富,硒含量适中,具有抗氧化、抗衰老、抗癌、抗辐射功效,以及茶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文化内涵丰富等优势入手,通过整体策划,重拳出击,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和推介力度,通过35年的努力,实现龙头企业商标、包装、质量、工艺、宣传“五统一”,把紫阳富硒茶打造成为全市、全省、全国的知名品牌。

(八)完善发展机制

   良好的发展机制是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保证。就当前产业发展现状而言,一是县上要对茶叶主产乡镇产业发展状况制定过细的考核指标,并纳入年终目标责任制考核,把发展茶叶产业的成效作为领导干部升转去留的重要指标。二是鼓励干部职工到茶叶主产区创办加工厂,除保留其身份和工资待遇外,对成绩特别显著的干部要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并作为提拔重用的指标之一。同时,建议市上要把紫阳茶叶产业建设情况列入市委、市政府考核紫阳的一个重要指标,增强紫阳发展产业的决心和信心。三是要平衡加工厂与茶农的利益分配关系。县上要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同一品级的鲜叶制订出一个合理的指导价,责令加工厂按指导价收购,并借助新闻媒体、网络等宣传手段,对外发布各骨干茶叶加工厂的鲜叶收购价格。四是适时出台产业发展基金制度。县上要根据不同层次加工厂的生产、经营状况,按比例征收一定数量的产业发展基金,逐步实现工业反哺农业,早日把紫阳富硒茶叶产业做大做强,使紫阳的茶叶生产从茶叶走向茶业,最终实现茶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