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安康城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状况的调查报告

作者:安康市政协民族宗教祖国统一委员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08-08-07 11:29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目标,促进我市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经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同意,今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市政协民族宗教祖国统一委员会部分委员在张先德副主席的带领下,会同市民族宗教事务局联合开展了对安康城区少数民族生活状况的调查。调研组深入到汉滨区老城办事处少数民族聚居的东关、南正、鼓楼、五星社区入户走访、与少数民族群众座谈,发放调查问卷,并听取了汉滨区政府、老城办的情况汇报。通过对安康城区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状况的调查,委员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  安康城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现状
    全市现有23个少数民族成分,2.84万余人,其中回族占97%。仅安康城区就有回族群众3600余户,1.3万余人。汉滨区老城办事处辖区内有回族群众3400余户,1.2万余人,占该办事处总人口数的31.5%,主要聚居在老城办的4个社区。
    近年来,各级政府围绕“发展民族经济,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以“两个共同”为主题,在改造基础设施,创造良好投资环境,壮大发展民族特色经济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逐步得到提高和改善。但在调查中了解到,由于各种原因,老城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仍然缓慢,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和全区城镇居民生活水平相比较,还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仍然处于贫困状态。
   (一)、收入来源少,生活质量低
  城区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率低,有相当一部分人无固定职业、无经济来源,生活比较困难。通过对152户的调查问卷统计,家庭成员中有比较稳定职业的户只占到40.8%。享受城市低保政策的户占50%,大部分家庭靠经营餐饮小吃摊点、屠宰牛羊、小商品零售等,收入结构单一、收入增长缓慢。通过与市、区统计数据对比,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低于全市和汉滨区平均水平。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年人均收入8881.44元、汉滨区为8656.18元,而东关少数民族居民则为4480.5元。被调查的152户少数民族家庭月人均收入仅为373.38元,分别是全市及汉滨区城镇居民月人均收入的50.45%和51.73%,每百户拥有固定电话和手机、彩电、电冰箱、洗衣机、家用电脑数分别是汉滨区居民平均拥有数的44.32%、79.8%、77.95%、79.89%、76.78%。随着物价水平不断上涨,少数民族困难群众的生活水平将会进一步下降。
    (二)、家庭医疗教育负担重
  1、医疗负担。被调查的152户2007年家庭医疗支出33.566万元,占总收入的12.47%,人均558.5元。因医疗负债的家庭共30户,占调查对象的19.74%,负债总额42.15万元。五星社区鼓楼西街居民马德林累计医疗负债20余万元。因经济困难,有病不治的情况也比较常见,问卷中,有24.34%的人小病不治、大病硬挺,67.76%的人在小诊所看病或自己买药吃,只有7.9%的人去医院就诊,有77.63%的人表示不能承受目前的医疗费用。
   2、教育负担。被调查的152户中共有在校学生128人,2007年教育费用支出37.225万元,人均支出2908元,因教育负债的家庭26户,占被调查户的17.11%,负债总额38.96万元,户均14985元。五星社区大南街居民刘少萍每月的看门工资加低保金共计约1200元,全年总收入不足15000元,要负担三个学生,全年学费支出需要9400,目前还拖欠某高校去年的学费4600元。负债最多的是东关社区低保户刘瑞安,累计教育负债达7万余元。在个别困难少数民族家庭,辍学现象仍然存在。
 (三)、基础设施落后 居住条件差
  一是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的基础设施普遍落后。东关的西正街、东正街是片区内的主干道,至今维持在83年水灾后重建的状态,街道狭窄,道路两边民宅错落不齐,给、排水设施落后。近年来,虽然政府投资进行了部分改造,但市政设施依然陈旧,尤其从竹集街至朝阳门385米路段,车行道仅4米,电线、电话线、电视线路等在街道上空错综交织,加之街道经常被占,车辆通行很困难。消防设施不健全,旧房危房多,安全隐患较大。基础设施落后现状直接影响到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群众对此很不满意。
    二是少数民族群众住房条件差。住房面积小,房屋质量差,住房拥挤。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5平方米、汉滨区为30.17平方米,这次调查的152户住房总面积11654平方米,人均19.39平方米,分别是全市和汉滨区人均住房面积的55.4%和64.27%。有67.7%的房屋属于80年代以前所建;四代共居的住户占1.97%,三代共居的住户占32.24%,两代共居的住户占49.34%。152户中有无房户5户。五星社区马长德,全家三代9口人,现有住房面积115平方米,人均12.78平方米,为80年代所建平房。南正社区无房户马福贵,家中4口人,目前借住别人的老旧平房,面积仅20余平方米,居住条件十分困难。
  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困难的主要原因
    目前,安康城区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困难的问题比较突出,分析其主要原因:一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内的各项建设缓慢,政府投入资金少。在老城办东关片区,自83年水灾重建以后再没有较大的城市综合开发项目,基础设施严重老化。多年来,各级政协委员、社会各界人士对此关注度很高,多次提案,提出意见和建议,但是问题的解决不尽人意,例如东关片区城市建设改造规划编制问题,至今尚未得到主管部门的确切答复,致使东关发展严重滞后。二是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滞后,缺乏支柱产业支撑,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解决不了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少数民族群众以个体就业为主,经营分散、项目单一,经营户收入不均、不稳定,群众增收难。三是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没有特殊的优惠政策的扶持。四是少数民族群众在思想观念上存在差距,自我发展意识不强,在经营上缺乏长期的战略眼光,少数人对政府发展民族经济的决策、措施缺乏理解和认识。
  三、改善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困难状况的几点建议
  (一)、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造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是我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居住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信仰伊斯兰教群众人口最多、清真寺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省少数民族信教群众聚居人口较多的城市社区之一。这一基本区情,决定了解决东关片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发挥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性,是我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是实施安康突破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相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真心实意关心信教群众特别是生活困难的信教群众,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组织和支持他们积极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勤劳致富,使信教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根据十七大精神和胡锦涛总书记讲话要求,要从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促进民族关系和宗教关系和谐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做好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造开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以“双创”为契机,加大对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综合改造开发的工作力度。
    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造开发是我市江南城区改造中有机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区域改造开发的如何,关系到安康对外开放的整体形象,关系到安康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卫生城市的成效。因此,市政府应以“双创”为契机,加大对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综合改造开发的力度。
    1、切实将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纳入江南城区改造总体规划。有关部门应结合该区民族风格,宗教特色,尽快编制完成东关片区的旧城建设改造规划,优先安排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2、以“双创”为切入点,加大对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综合改造开发工作的力度。应把东关片区的发展作为我市“双创”工作的重要建设窗口,按照“双创”的目标要求,集中时间、人力、财力进行治理和建设。要针对民族特点,加强思想发动工作,教育少数民族群众破除不良习俗,树立新风尚,培养自我发展意识,为该区域综合改造开发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坚实的建设基础。
   (三)、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造开发专门机构。
    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造开发问题是一项系统综合工程,涉及量大面广,其规划设计、改造建设、立项审查、资金投入、上下协调等仅靠老城办是力所不能及的。根据西安市对莲湖区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造的成功经验,建议市政府组织由汉滨区政府、市计划、城建、财政、土管、房管、卫生、旅游、文化、民族宗教等工作部门参与的专门协调机构,参照省政府组织省级24个厅局连续5年对宁陕县江口回族镇对口支援的做法,组织协调市和汉滨区各有关部门开展对东关少数民族聚居区改造开发的对口支援。力争用3到5年的时间将东关建成安康江南城区与桥西广场相对应的,以清真饮食文化为依托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旅游景观。
   (四)、加大对少数民族经济发展的扶持力度
政府有关部门应加强相互间的协调沟通,把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存环境的改善纳入“民生八大工程”的统筹范围。应用足用活现有政策,积极争取上级在资金和开发项目上的扶持。应组织部分机关、社会团体或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企业按照“一对一”的帮扶办法,帮助民族企业解决实际困难,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使其上规模、上档次,增加其市场竞争力。应加强对少数民族群众就业的引导,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中的困难户、城市改造建设中的拆迁户进行自主创业,为他们提供培训机会,帮助他们小额融资贷款,在办理各项手续以及经营过程中酌情减免有关费用,让更多的少数民族群众通过发展经济尽快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