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安康城市及城市文化品位建设成效显著
1983年安康城灾后重建,成为安康城市步入现代化的起点;进入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安康城市建设步入快车道,近三五年,安康城市建设进入基础设施、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城市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提升阶段。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委、市政府“双创”战略实施以来,安康城市的中心地位、文化与文明水准及对陕南东部地区的辐射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以城带乡,以中心城市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以中心城市作为陕西及西北地区交通枢纽、能源基地、生态旅游目地的发展战略趋于成熟,凸显出强大的生命力,并转化成为全市人民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又快又好发展安康的实践。
看安康城市发展,谈城市文化品位建设,首先得看得谈安康城。其基本状况是:经过近10年尤其是近5年的突飞猛进发展,“一江两岸、南北互动、四桥相连、组团分布、环道串连”为核心布局的中心城市格局及整体形象基本形成,几十幢极富现代城市格调的高层建筑为中心城市注入了鲜活的现代气息和精神活力;金州广场、望江公园、龙舟文化园、安澜楼、大香溪万福鼎等标志性文化设施和群众休闲娱乐场所使城市空间增大,人居环境渐佳,人文素质渐显,城市广场使城市步入“城市之家”境界,作为现代城市文化载体的雕塑、街景亮化、步道改造、城市森林公园和一江两岸滨江大道的出现,使安康城市顿显特色城市格调与品位。极具水文化和地域文化特质的标志性文化品牌—中国安康汉江龙舟节已经成为安康中心城市文化的重要脉络与积淀,与此相关的旅游文化、民歌文化、茶文化、民俗文化、花节文化等已成为安康城市文化长廊中的灿烂星宿。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上百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推出,更为城市文化注入了强大的历史文化元素。安康城市文化出现强烈脉动,“山水、旅游、人居、生态”之城市名片已成雏形。
二、安康城市文化品位建设中存在问题不容忽视。
毋须置疑,安康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建设,因历史原因,因投入严重不足,也因观念和相当长时间里主观力不够,致使发展滞后,不可否认地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最突出的是城市文化品位不高,城市架构、城市功能、城市的文化产出力与包溶力与周边城市相比存在差距,承载城市文化的载体相当脆弱,对文化在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地位与功能认识不足,对中心城市的地位与功能太缺少了解,既就是市委市政府“双创”战略实施以来,有关城市、中心城市、城市文化品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的概念及怎样地把“双创”战略转化成建设发展蓝图,在不少干部群众中,甚至不少部门单位依然末知,撇开文化、文化品质、文化内涵、文化渊源、文化的特殊功能孤立地从事城市建设的做法不少见,忽略或把人文建设、提高市民的文化文明素质的工程置于次要位置的做法,毫无疑问地对城市文化品位建设、城市形象品质建设产生很大的副作用。
城市的本质是什么?是城市生产力、城市生产方式、生存方式和城市历史文化记忆的聚合物,是生活在城市及城市周边乃至为这个城市存在发展提供空间、提供资源、提供物质和精神消费品生产与消费机会的各种城市人的家园;城市是物质生产力、精神及文化生产力的复合体。是生产、生产力、消费品和消费力乃至消费文化和生活方式的“器”。但城市又不是简单的“工厂”,不是“车间”,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城市是家园,是家园就得具有人文素质,就得具有人与城市、人与空间、人与自然的和谐的基础,就得具有文化和创造文化的环境,就得是人人既是现代城市文化的享有者、消费者更同时是文化的创造者、创新者和捍卫者。城市居民不只是简单的劳动者和消费者,而应是具现代城市品质的“市民”。城市是最复杂的文化体,正是因此,城市才被人们趋涌,其文化才被人们尊崇和追慕。
谈及安康城市及城市文化品位建设,按照我们的理解,鉴于大家都很熟悉的问题及现状,在充分肯定其发展 成就的同时,必须站在历史和发展的高度,洞彻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是不是尚未明晰地解决好城市文化定位座标问题。城市发展最终表现为由其基本功能决定并衍生出来的文化定位,由这个定位导引并决定这个城市的发展轨道及发展方向。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双创”战略,这个战略中一个是创造省级卫生城市,一个是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前者是为后者提供保障的。从文化角度讲,怎样为这个大战略提供支持,似乎还没有整明白。突出问题,一是文化自身尚未形成与“双创”战略匹配的发展思路及具有相当产出力和产出水平的文化生产力(产业);二是不论广义还是狭义文化,都尚未对“建设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过程中文化应扮演的角色形成认识的自觉和行为上的主动;三是由此形成更大范围的对安康文化、安康城市文化及城市文化品位的功利化、浅显化、招贴画和广告式的解读。这是市委、市政府及安康人不愿意看到的。
(二)由第一个问题导致的城市规划中文化元素的弱化或缺失。物质性元素丰富于非物质元素,整体城市规划(从总规划到详规到控制性规划)缺乏文化姿色与韵味,或者是文化姿色和韵味不足,历史信息量太少,特色不特,“靓”点不“靓”,突出表现是尚未真正把一江两岸的“山”、“水”做成城市的有机体,做成城市的魂与魄,使之成为安康最具特色与活力的“城市生命体”。
(三)资源整合不够,通力合作不够。城市文化建设上时有“乱点鸳鸯谱”,“十八王子乱当家”现象发生,由此造成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甚而出现常识错误,使文化作品“没文化”,使城市文化泛泛化,使历史文化被淹没,使优质、特质、地域特色文化被“催眠”以至“冬眠”。这中间最弱势的还是文化,载体自身及从事文化创造的部门及文化生产力自身,也就是文化由于自身种种原因导致该系统在城市文化建设上没有取得话语权,更谈不上建议权和“影响力”的适度发挥。原因,一是穷,二是力量弱,三是手头没有可供“热蒸现卖”的创作资源储备,四是“女婿”比“儿子”好,贬“儿子”亲“女婿”,使自身创作力受到压抑;五是吸收先进文化和创造力量的投入不够。现代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优秀旅游城市,其文化建设,必须引入最先进的创作、规划、设计和实施机制。必须承认我们在诸多方面不行,尤其是没有急需的专业人才。不少景点的文化元素(雕塑、命名、题书)出现错讹的重要原因是有关部门在城市文化建设上的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和少数人说了算,尤其是在文化和历史问题面前的不严肃不认真是多么的不应该。这类问题的发生使安康在与外边交往中经常丢分,丢文化分,丢份量分,丢了历史感和历史尊严及文化尊严。
(四)观念亟待更新、提升。要么一味地强调传统,强调地域特色,将其概念化、标签化、甚至政治化,将某项工程某项构思某项发现上升到不应有的高度,令人望而生畏,细看,望之虚虚,用之无无,实为空空;要么一味地强调现代与传统对立,将地域特色摒弃,把一些本是很好的东西弄成四不像;要么是“广种薄收”,什么都是文化,无处不是文化;要么是把普及性文化、广场式文化、街景式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屉箱式、古董式文化无限放大,忽略了对当代文化尤其是占人口五分之四的中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现代文化的创造,造成安康城市文化的单一性。把城市文化偏面地理解为只有雕塑、题匾、几座古建就够了,殊不知,这仅是城市文化中的固体部分,对城市文化中的流动型文化、表演展演型文化,对参与性文化,对包括城市广场的高品位建设以及歌剧、舞剧、交响乐和各种造型、视觉艺术的创造和引进则远远不够,从而造成安康城市文化过于简单、过于苍白。
三、提升安康城区文化品位建设的建议
打造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是安康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且属于精神导向和塑造新安康的壮举,加速推进,是重塑安康尊严、安康历史文化尊严及文化认同的创造性工程,对于提升中心城市文化力乃至形成辐射全市拉动全市发展的综合力量,将产生巨大的推进和导引力。当前,应重视和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生态安康、人文安康、和谐安康”溶入安康城市文化品位建设之中,包括指导思想的确定与完善,包括规划的制定与水平的提升,包括规划实施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各个部分,各个细节。文化是由具体元素及细节、单元和要素组成的,而要其变成文化现实要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去做。所以,用科学发展观武装,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是安康城市及城市文化品位建设高水平推进的政治方向保障。人民需要文化,城市需要文化,城市不能没有文化,城市不能缺少先进的包括历史与当代的优秀文化。文化的最高境界是美,美的最高境界是为广大民众接受,喜闻乐见,被他们的观念和生产方式接受并产生共溶,进而共存共生与共荣共兴,达此目的,就是和谐,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灵魂所在。城市文化建设属公益、大众、全民性质,文化作品必须符合历史,必须真实,必须唯美、健康、雅俗共赏,必须为所有观赏者认可和接受,必须是这个城市历史与现在与未来的文脉连接体,必须具认知历史、解读当今、揭示未来的思想文化功能。为保证其规划和创作质量,组建极具权威性的城市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已是急需,这个机制包括三个层面,一个是决策层面,一个是专家审定层次,一个是创作和实施层面。以此机制杜绝粗制滥造、主观臆断和不科学、不严肃的艺术行为进入城市文化建设领域。
(二)很好地研究城市,城市文化,使城市建设者、管理者尤其是每个城市主人—市民或为城市文化的建设者、保护者与拥有者。研究城市历史文化,一个是纵向定位,一个是横向定位,即看发展,看现在,一个是看在位即看比较优势,一个是看自然禀赋,即看历史,即历史和禀赋即自然造化赋予的优势。从这些方面向看,就可找到历史的观察的、未来的、自然的质标与纵横交叉点,进而找到城市文化的内核与亮点。从这些方面来看安康,不难发现,我们这个城市包括大多是城和乡镇,最大的自然禀赋是山与水,城市的演进、变化,人们的生产生活,人们的思想意识动态,都溶入山水,都呈现出山与水的基因,比如航运,比如茶与民歌,比如集东南西北中大杂汇的饮食,民居和宗教习俗。由此提示我们的城市规划者、建设者和城市消费者们,若不把山、水及由此 、滋养了数千年的山川水色文化研究透,把握准,安康城市文化建设就很难出影。由此建议,要在安康城市文化、城市历史、城市特色研究上下功夫,做到实实在在的学问,拿出点有用的东西来,必须坚决摒弃安康文化研究中的假大空、滑而不实,下边提口号出歪点子叫领导作文章的不端之风及习气。可以借鉴,必须开阔眼界,但必须实事求是,必须尊重历史,必须从安康是个山与水交融的城市,不论怎么用现代东西去包装,都改变了这个本色,更不可能违背这个特色。总之,在安康城市文化建设上要研究先行,要百花齐放,齐家百鸣,集百家之言,集思广益,务必出成果,使研究本身成为振兴安康城市文化的新风。
(三)以建设高品位城市文化为座标,发挥好城市规划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方面的保证作用。城市规划本身是科学,是文化,优秀的城市规划是科学蓝图,是艺术品,规划过程实为艺术文化的展现与流程,科学的文化的艺术的规划的形成,实为城市之荣幸,之盛事。所以,规划中要溶入文化,规划者的头脑和实践要有文化,形成的规划更要有文化。要把安康城市(包括各县城,也包括境内若极具特色的小城镇)作有生命有活力的生命体进行规划,既要注重物质(街景、建筑物、广场、公园、各种馆院及步道等固体建筑)的规划与建设,更要注重人文及文化文明的规划与建设。要以50年100年不落后的眼界与手笔规划安康建设城市,要用艺术的、文化的、唯美的、历史的、生态的创意、结构、章法、元素及功力去构思,去美化城市家园。具体方面,对城市道路、桥梁、街景、商店、住宅等都要进行艺术化设计,通过艺术化加工,使街灯、围墙、花台、广告牌、垃圾箱等具人文气息,卫生设施则物场所、步道建设,务必做到人文关怀,为各类残障人人士和来安的国外、省内外友人提供温馨温暖宾至如归的服务,使来到安康城市的人有回家之感。在江南片区城市建设和改造中要特别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明脉绪基因,尽可能修旧如旧,保留历史风貌。把大北街、鼓楼街、新城北门到南环路东段一线作为传统风貌街区予以保留和发展,把东关和西关作为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街区进行改造和建设,以传承安康明清老街的文化风韵。街区及城区地点的命名要尽量沿用旧称。高度重视大香溪景区文化建设,切实解决好墓葬对景区人文景观的破坏和对游人心情的副面影响。规划和建设大香溪步道,规划和建设江北通达月河口步道。规划和建设东坝防洪大堤和西关大堤。建设汉江四桥(朝阳门大桥)。对新建江堤、大桥进行文化深度介入与包装,使之成为安康标志性建筑和文化形象载体。
(四)加强城市公民的素质教育,营造倡行公德、文明有序的城市人文环境。要把城市公民的文明素养作为城市文化品位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切实抓紧抓好。要以创造省级文明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为契机,以情趣高雅健康向上的活动为载体,组织动员市民认真践行《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八荣八耻”荣辱观,教育引导市民说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要进一步健全城市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力度,坚决查处乱倒垃圾,乱贴广告,损坏公共设施等不良行为,从卫生习惯,交通出行,待人接物等细微之处入手,积极引导市民移风易俗,更新思想观念,规范个人行为,提高遵规守约和维护城市文明形象的自觉性。
(五)加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江北新区建设中要合理布建公益性文化设施,并尽可能做到重要文化设施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并行,历史博物馆、安康电视台、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应先行建设,以满足原有居民后至居民和广大建设者创业者的文化需求。
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牢固树立文化建设投入非政府莫可的意识,由被动投入到主动投入,由不情愿投入到情愿投入。要像投入子女读书一样舍得投入城市文化建设。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各个项目,各个作品,均属公共艺术品,其功能是用于公共即大众消费、享受、品读和观赏,如博物馆、古街、古建、街景、广场、剧场、休闲娱乐场所、公园等。由此便发生了全世界范围内都需要政府投入促创作以储备作品储备艺术资源的国家和政府行为。文化是国家的,社会的,全民的,投入巨大,且要连续投入,又不以谋利为目的,故,投入主体只能是政府。舍得投入,才有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含量、文化资源、文化创造力和文化输出力的提升,进而才会有城市形象,才会有城市人乃至整个城市的文明与进步。政府投入还包括对各类创造性艺术人才及其创作作品创作过程的投入,使之有条件、有感情、有激情为城市文化建设创造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品。
(六)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城市文化建设需要各类专业人才,包括宏观、中观、微观多层面,如规划师、设计师、园艺师、古建师、雕塑师和专业建设施工工艺师、装裱师、技师等。还要有能从多个层面广泛参与城市文化建设具体项目的专业和业余人才,包括文学、美术、书法、造型艺术、广告艺术、音乐、舞蹈等。唯拥有足够的人才,城市文化建设才不会缺乏作品,不会缺少创新,竟而才会充满活力与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