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官员断案,实质就是依据某种理念或律条,以国家名义对争议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但有些当事人之间的争议,要处理得精当妥贴,还着实让人费神。
儿媳早餐后,为晚起的婆婆把饭盛好摆在桌上,婆婆到厨房溜一圈后脸色突变,回身就指责儿媳说:用你刚用过的碗盛饭,也少洗一个碗,少用一点水嘛,你们年轻人这大手大脚的毛病害得太深了。儿媳尊老之意和婆婆节俭习惯在这里发生冲撞,你否定谁呢?
兄长把几近瘫痪的弟弟日常饮食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弟弟想自己力所能及多干一点事以减轻兄长负担,尽管非常吃力,仍坚持做一些家务活,兄长以为这是故意在众人面前暴露自己照顾不周,由此弟兄芥蒂日深。手足之情无法交集,你肯定谁呢?
女儿让辛劳一生的双亲离开落后的山区到城市享清福。二老想通过做点家务,或户外转转以“混混心焦”,但各类家用电器玩不转,与人交流没共同语言。慢慢地,感到豪华住宅远不如乡下瓦屋温馨,成天清闲也没有种地养猪那样快乐。二老怕伤女儿心,成天强忍着煎熬,女儿察觉二老不快,照顾愈加悉心。一年后,老父病故,在送骨灰回乡的路上,母亲长叹一声:“要是不进城,老汉这会儿还在帮我砸碳啊”,女儿听后悲上加恨。一句肺腑言,伤透两颗心,你指责谁呢。
看来家务事被视为清官断案的“雷区”,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臆想。
不仅家庭如此,单位也有大量类似的现象。听朋友讲,一次单位集体乘车考察,有“购物癖”的年轻女同志怕拖累别人,总抢坐车厢前部座位,方便下车时自行提兜拎包,不给具“绅士风度”的男士们机会。不料有人指责缺乏公共修养,本来应当把靠前部位让给领导或年长的同志。对别人而言,减少麻烦是尊敬,让给较好的座位也是尊敬,有时还真是难以兼得;一位担当文字工作任务的同志向我诉说过苦恼,他夜深人静时思维最活跃,文章往往能一挥而就,不得已出现上下班不准时的问题,因此受到批评。追求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是必须的,按时上下班也是必要的,但二者兼备有时是难以做到的。在诸如此类的矛盾冲突面前,谁敢保证你的是非判断是正确无误的呢。
在此我要说,假如官员要涉足“家务事”的话,既有舍本逐末之弊,也有自取其难之嫌。官员执掌行政资源,也就是现代社会习称的公权力,行使起来是有边界的,对社会事物的调控力也是有限度的。任何治世的出现,对社会是法治和德治并行的必然,对个人是他律和自律统一的结果。家庭承包经营的推行,比政府忙于催收催种更好的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就是明证。诸多社会问题,包括家务问题,公民自己或者社会组织能解决的,公权力就无需介入。如上述家庭内部的矛盾,随着时间的推移,抑或是一方当事人改变心态,甚至是长者的一顿臭骂,都能达到和好如初的目的,官员又何必劳神费心匆忙去“断”呢。
按哲学的观点来看,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及一分为二的。就具体事物而论,无纯粹的好与坏,也无绝对的对与错,正确中含错误的成分,错误中蕴正确的要素,个人意识色彩和行为方式更是千差万别。因此,官员理政治世和个人为人处事,都应当宽仁为怀,敬人为念,谦让为要,勇于承认真理不都在自己手里,善于容忍看不惯的事物存在,做到包容万象宽胸襟,虚怀谦恭增智慧,换位思考多理解,求同存异聚人气。如此,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和解不开的结,若此,也就没有办不成的事。统一战线过去和现在都是党领导人民克敌制胜的法宝,所昭示的理论意义和蕴含的实践经验,我们永远都不能漠视。象上述单位产生的磨擦,如领导与同志们都有此眼光和胸襟,必定会很快烟消云散,整个单位在相互理解和欣赏之中一派惠风和畅。
官员在诸如家务事这类可由当事人之间或社会自行解决的问题上,也不是毫无干系,而是有权力有责任从根本上施加影响,关键是要把握好着力点,多出釜底抽薪的实绩,少干扬汤止沸的蠢事。应当综合运用公权的威慑力,组织的推动力,制度的约束力和个人垂范的感召力,健全矛盾调处机制,提高公民综合素质,端正社会道德风尚,力促社会风清气正,人人感到幸福和满足,达到减少发生无谓的矛盾纷争,拓宽息纷止争渠道,增加社会和谐的目的。形象地说,就是手握公权的官员,要全力去营造春天,而不要忙碌于种花植树。须知,春天来了,何愁没有绿树红花呢。